芍药甘草汤。汉。太阳病。芍药甘草汤方(下肢静脉曲张+炮附子牛膝,白芍用量50克以上才有效,又名去杖汤;小儿没原因的肚子痛)
芍药甘草汤方(下肢静脉曲张+炮附子牛膝,白芍用量50克以上才有效,又名去杖汤;小儿没原因的肚子痛)
[原文]
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(炙)
[用法]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之。
凭证用方:腰神经痛,坐骨神经痛,关节强直症,寒疝,风痛等证。
高齐民先生经验:
方解:本方酸甘合用,取其酸甘化合为阴以益阴血,使下肢能伸展自如。本方能益 肝阴、和营血、缓补脾、调营卫,能使阴阳协调、肝脾功能恢复正常。它的柔肝缓中、 解痉止痛,为医家所公认。《经方实验录》载:“芍药能治静脉之血,故凡青筋暴露,皮肉挛急,用之无不效。”《医学心悟》载“本方治腹痛如神”,可谓恰如其用。
临床应用极为广泛。上可治偏头痛,下可治腓肠肌痉挛(腿肚子抽筋);前可治腹 痛,后可治椎间盘突出、椎体错位。从现代医学角度看,芍药甘草汤对横纹肌、平滑肌 的挛急,不管是末梢性,还是中枢性,均有镇静作用,对身体各处挛急都有效。临床应用:治腓肠肌痉挛。老年人入冬后,夜间腿爱抽筋,我开始用芍药甘草汤, 按其“各四两”折合12g,服药后效果不明显。我将芍药改为30g,甘草12g,疗效开始 显现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生意米善治痪痕。我常在芍药甘草汤中加惹米15 ~30go对 原因不明的头颈面部抖动,行路手舞足蹈,不能自主,或精神紧张,手足轻度颤动,皆 可用芍药甘草汤。夏度衡先生用芍药甘草汤加丹参15g、牡蛎30g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。
笔者喜用芍药甘草汤治胃痛,以及少年痉挛性肠梗阻,双腿抽筋,手震颤等,并自 创芍药甘草汤加味,治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。予弟用芍药甘草加味,治腰椎间盘突岀 1000多例,疗效达95%,其中5%则需要手术。详见笔者文稿。仲景用芍药,如桂枝加芍药汤治“腹满时痛”,小建中汤治“腹中急痛”,桂枝加大 黄汤治“大实痛”,皆用芍药为君药,用量都为6两,合今18g。……凡用于止痛,芍药 的用量都大于12go我用芍药甘草汤,不是芍药、甘草各12g。治颈椎病,颈肌肉群痉挛疼痛,芍药起步 用量为30g,最多用到50g;治椎间盘腰大肌平衡失调导致椎体歪斜,芍药用量起步30g, 最多用到60g,解痉止痛才见效。
临床报道:芍药甘草汤治疗(1)慢性浅表性胃炎;(2)面肌痉挛;(3)血管性头 痛;(4)精神习惯性抽动症;(5)胆结石;(6)不安性腿综合征;(7)儿童丘疹性夺麻 疹;(8)肩关节周围炎;(9)泌尿系结石;(10)激素停用后综合征(情绪低落,四肢 无力,肌肉、骨骼关节酸痛伴失眠,纳差、恶心、呕吐等);(11)痔疮疼痛;(12)女性 高睾酮血症(形体肥胖,多毛,月经稀,闭经,卵巢增大等);(13)中风后肢体挛痛;(14)小儿遗尿症;(15)坐骨神经炎;(16)三叉神经痛;(17)跟痛症;(18)病毒性 肝炎;(19)百日咳;(20)哮喘。
我喜欢博览各省中医杂志,尤其偏爱经方临床应用的报道,学习如何运用经方广泛 治疗各种病症,一方多用。临床报道经方的加去多则二味,少则一味;若加进去的药味比原方多出七八味,我则不再去应用,因为喧宾夺主是我不喜欢的加去方法。 芍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共见63处,应用范围很广:(1)敛阴行血:①调和营卫;②敛阴养血治虚劳;③和血养肝治不寐;④养阴摄营 治黄汗;⑤增液通便。(2)活血解毒,消痛调经。温经止血,养血安胎。调肝和脾,和阴益阳:①和营,治痹病;②柔肝活络,治痉挛;③柔肝调气, 治胁痛;④缓肝补中,治腹痛;⑤调肝理脾,治泄泻;⑥调肝肾,降逆气,以治奔豚; ⑦和解表里之邪;⑧和阴益阳以治水气;②和血益阳,温通经脉。在上述54个方中,其中有38个方芍药与甘草相须,可见二药和之相配使用的重要性 和广泛性。干姜附子汤方证:见《伤寒论》61条。干姜一两(3g),附子一枚(生用,去皮,切八片)。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。方解:干姜附子汤证,因误用攻下,又复发汗,导致表里阳虚,用干姜温脾阳,附 子复阳,当有四肢发凉或四肢厥逆之见证。甘草干姜汤治温中散寒、回阳救逆的轻症, 而干姜附子汤则治回阳救逆的重症,两方合之则为四逆汤,用于治疗少阴病亡阳厥逆, 阳气虚衰,阴寒内盛之四肢厥冷,恶寒欲寐,下利清谷,腹中冷痛,脉沉细欲绝之阳虚 厥逆诸证。本方用于回阳救逆,为太阴少阴寒化之主方。临床大夫用四逆辈,均习惯用炮附子(即熟附子),用量超过6g时多主张先煎1 ~2 小时或久煎,可减低毒性。临床上,若用于温中散寒,回阳救逆,用炮附子为妥;若用 于镇痛,可选用川乌、草乌,一般用制川乌1.5 ~3g,宜先煎,用制草乌1.5 ~3g,宜久 煎,不久煎会使病人中毒。我在临床上常用干姜附子汤治疗寒痹、痛痹。加茯苓治湿痹,以及慢性肺寒咳嗽; 将干姜改为炮姜,用以温肺,“炮姜为阳中阴药,热减性钝”,止咳胜于温肺;也常用于 治肾阳虚性夜尿多以及性功能低下阳痿;加茯苓30g治阴汗;加桃仁10g治少女冲任虚寒 痛经;加半夏10g治妊娠呕吐。附子,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共见66处,分布于36个方中,应用范围为:强心回阳。温阳补肾,化气行水:①治阳虚水肿,心悸眩晕;②治肾气不足诸证;③治太 阳阳虚诸证;④治太少两感;⑤治少阴寒化;⑥治产后中风。祛寒止痛:①温中散寒治腹痛;②治寒凝胸痹;③温下寒积,治便秘腹痛;④ 温经散寒,治痹痛;⑤温阳止血。平调寒热:①温阳除痰;②调寒热,治就虫厥腹痛等。临床报道:在1950 ~ 1980年2614篇论文中,只有1篇研究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证的 分析对比:“二方均有姜附,四逆汤的剂量也不比干姜附子汤为轻。另外,四逆汤中尚有 甘草,其目的决非为了缓和姜附的雄烈,乃是挽救因循环衰竭而发生四肢厥逆的主药”。 故有学者提出,甘草也是回阳救逆的三雄之一。桂枝甘草汤方证:见《伤寒论》第64条。
桂枝四两(去皮)(12g),甘草二两(炙)(6g)。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顿服。方解:本条因为汗出过多,导致心阳虚,病人自我保护,双手叉手自冒心,心悸欲 按。故用桂枝助阳,甘草益气,取辛甘化合为阳之意。临床用于治疗暑天汗出过多之心下悸,用于治疗冠心病之心悸、怔忡。若烦躁者加 龙牡各6g。冠心病胸闷心悸,常用桂枝甘草汤合生脉散,大可促进心肌细胞的恢复。或冠心病 受风寒,可用桂枝甘草发汗;外感引起心绞痛,古人称为“损其心”,可用桂枝汤调其营 卫,药后外感、心绞痛双解。
前面讲的芍药甘草汤,与桂枝甘草汤、甘草干姜汤都是对药之和,是组成大方的间 架结构。再加甘麦大枣汤,即可组成一个完整的桂枝汤。桂枝甘草是温通心阳的首选药, 芍药甘草汤则是补心阴肝阴、补营的必选药。桂枝芍药是桂枝汤的中流砥柱。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共见桂枝130余处,使用于77个方剂中,应用范围最广:(1) 治疗表证。(2) 温阳通痹:①治疗风寒湿痹;②温阳以通血痹;③治疗胸痹。(3) 补中益气。
(4) 治疗水肿。(5) 温经散寒。(6) 治疗气逆上冲。(7) 治疗疟疾、疟母。临床报道:桂枝甘草汤能治(1)低血压。低血压是生理性正常血压,若不出现心 悸、失眠、头晕、少气、神倦乏力,无须用药。脉虚无力,如抚摩丝绸,是低血压的正 常脉象。我在临床上常用黄芷甘草汤,气虚证候可消失。(2)失眠。(3)心衰。轻度可以壮心阳,使其康复;严重的则要用附子汤、真武汤、干姜附子汤等。(4)房室传导阻 滞,宜中西医结合治疗,单用桂枝甘草有风险。(5)阳虚感冒。(6)气虚,则有桂枝甘 草汤加参苗。(7)全身青紫(心阳不振,脉络瘀滞,则需重用桂枝36g,甘草18g)。(8) 心源性哮喘。(9)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炎心悸等。
[相关条文]
【6.30】伤寒,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燥,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,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若胃气不和,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。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
【汉方应用】腹肌挛急,脚部腰部肌肉痉挛疼痛,腹痛,排尿痛(平滑肌挛急),脚部发热。坐骨神经痛,五十肩(五十岁左右的人易患的肩凝、疼痛、肩周炎等症候群),胃痉挛,肠疝痛,脏器下垂,胆结石疼痛,膝部、腰部、腹部等的急性疼痛,排尿痛,膀胱痛,小儿夜啼,突发性肌肉痉挛疼痛。
[方义]
此滋阴养血,治腿脚拘挛之方,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剂。
[主治]
阴虚血虚,腿脚挛急,兼咽干烦躁。但必须具有阴虚内热现象,如脉数无力、喜冷等症。
按:根据经验认为,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,两不相碍,对于胃溃疡、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。
[药品]
生杭芍三至四钱 炙草三至四钱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炙草补中和中,以滋血之源;芍药敛阴和肝,兼逐血痹,以畅血之行。故血行之障碍可除,四肢之拘挛得解。
[禁忌证]
兼有四肢厥冷、脉沉而迟、喜热怕冷之挛急证者忌之。因为这是寒证,《内经》所谓“诸寒收引”是也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:此治寒中厥阴手足拘挛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1.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;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本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(29)
2.胫尚微拘急,重与本汤,尔乃胫伸。(30)翰卿按:咽干烦躁,脚挛急,属阴虚,故宜本汤。凡病人素便溏与中虚者,服之则增剧。根据经验认为,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,两不相碍,对胃溃疡、肝硬化有一定疗效。
3.治腹痛如神,脉迟为寒,加干姜;脉洪为热,加黄连。(《医学醒悟》)
4.脚弱无力,行步艰难。(《朱氏集验方》)
5.能健脾胃者,多不能滋阴分,能滋阴分者,多不能健脾胃,此方有甲己化土之妙,能滋阴分,又能健脾胃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
6.芍药能活静脉之血,故凡青筋暴露,皮肉挛急者,用之无不效。不仅能治脚挛急,凡因跌打损伤,或睡眠姿势不正,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,本汤治之同效。一足多行走则肿痛而色紫,虽天寒见火则痛剧,眠睡至晨而肿痛止,至夜则痛如故,痛甚则筋挛,与赤白芍各一两,炙草八钱,二剂愈。(《经方实验录》)
7.小肠腑咳,发咳而矢气。(《内科摘要》
8.腹中挛急而痛者;小儿夜啼不止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)
9.足跟痛。(《建殊录》)丁毅,宇德刚,明江浦人。路逢殡者,棺下流血。毅熟视之曰:此生人之血也。止舁者,欲启之。丧家不之信。毅随至墓所,强使启棺,乃孕也。诊之,以针刺其胸,俄而产一儿,妇亦旋苏。
【典型医案]
邢锡波医案:白某,男,年三十四岁。平素阳气衰弱,脉象细弱无力。因患感冒,前医连用羌活防风之剂,汗出多,而表邪不解,身倦体痛,恶寒转甚,虽身被重绵,而仍觉不暖,两手微厥,汗出。及诊其脉,两手沉细而微。(中略)以因亡阳由汗出而造成,如不止其汗,而妄想回其阳,犹无底之壑而灌之使满,不可得也。余因与大剂芍药甘草附子汤,芍药用至六钱,甘草五钱,附子五钱,另加桂枝、大枣之类,以芍药有止汗作用,汗止,然后才可以复阳。重用不但能增进其止汗之效,其酸平之性,尤能济附子之躁,使其大量使用附子,而不致烦躁之反应。连服二剂,汗敛而恶寒自罢,两手亦温,诸证均减,后以扶阳和胃之剂,调理而愈。
桂枝人参汤。汉。太阳病。桂枝人参汤 (表证误下而利不止;寒利;有感冒且吃什么都腹泻、食物不消化;气血两虚的冠心病胸闷气短后背痛;金匮叫人参汤,实际上是理中汤+桂枝;老人体质虚弱有心脏病用此方效果好)
黄连阿胶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严重惊吓和顽固性失眠、心肾不交失眠,黄连阿胶汤方(心肾不交失眠,考前焦虑失眠,舌苔干黄是特点,睡不着是阳不入阴,病在少阴;)[原文]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物,取二升,去滓,纳胶烊尽,小冷,纳鸡子黄,搅令相得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柴胡桂枝汤。汉。少阳病。柴胡桂枝汤方(乳腺小叶增生;乳癌+牡蛎;)[原文]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(炙)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(擘)
麻黄汤。汉。太阳病。麻黄汤方(高烧无汗关节酸痛的感冒;又叫还魂汤) [原文]麻黄三两(去节) 桂枝二两(去皮) 甘草一两(炙) 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
理中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理中汤方(脾胃寒湿,腹泻;又名人参汤) [原文]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(炙)
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[原文]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(去皮尖) 甘草二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