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四逆汤

四逆汤朗读
四逆汤方(桂本中此方有一个是炮附子,其它几个是生附子)

四逆汤原文

 

四逆汤方

(桂本中此方有一个是炮附子,其它几个是生附子)

  [原文]

  甘草二两(炙) 附子大者一枚(生用,去皮,破八片) 干姜二两半 人参二两

  [用法]

  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  【注】桂本此方,比宋本多人参二两;有一个四逆汤为炮附子,需要注意。

  [相关条文]

  【6.30】伤寒,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燥,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,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若胃气不和,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。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

  【7.64】伤寒医下之,续得下利,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汤;救表宜桂枝汤。

  【9.49】阳明病,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  【11.44】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宜四逆汤。

  【11.45】少阴病,饮食入口即吐,或心中温温欲吐,复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;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当温之,宜四逆汤。

  【11.73】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复下利,厥逆,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
  【11.74】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  【11.93】下利,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,温里宜四逆汤;攻表宜桂枝汤。

  【11.103】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,难治,四逆汤主之。

  【12.7】霍乱呕吐,下利清谷,手足厥冷,脉沉而迟者,四逆汤主之。

  【12.20】吐、利,汗出,发热,恶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  【12.21】既吐且利,小便复利而大汗出,下利清谷,内寒外热,脉微欲绝者,四逆汤主之。

  【汉方应用,汉方四逆汤无人参】四肢厥冷,消化不良之下痢,呕吐,尿频,多汗,面色苍白、极度衰竭、心脏衰弱者。急、慢性肠胃炎,吐泻,霍乱,消化不良症,食物中毒,心脏衰弱。

  [方义]

  此温中回阳之方,专治阳虚内虚之证。所谓阳虚者,即体温低落、机能沉衰是也。

  [主治]

  (1)太阴病,肠胃虚寒,寒邪较重,下利清谷等证。

  (2)少阴病,亡阳,四肢厥逆。

  按:以上二病都必须具有脉沉而微、舌无苔而润、不喜冷性饮食等表现。

  [药品]

  炙草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三钱 生附子一至五钱

  [煎服法]

  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。去滓温服。

  [用药大意]

  附子回阳,以恢复其体温;干姜温中,以疗治其厥逆;炙草补中气,兼调和诸药。

  [禁忌证]

  (1)外感风寒开始,手足厥冷者,不可用。此阳气被外邪所郁,不得外达之证,脉必见浮紧。

  (2)麻疹初起,手足厥冷者,不可用。因阳气内郁,尚未达外。必见发热、咳嗽、喷嚏等症。

  (3)热性病,神识昏迷,手足厥逆,舌苔干燥,身冷脉微的手足厥冷证,更不可用。因为这是阳极似阴、真热假寒的证候,误用之祸不旋踵。

  [类似方剂参考]

  (1)通脉四逆汤:此治阴盛格阳、真寒假热之方。

  (2)白通汤:此温中回阳兼治头痛之方。

  (3)四逆加人参汤: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。

  (4)真武汤:此回阳兼镇水之方。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
  1.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……若重发汗,复加烧针者,本汤主之。(29)翰卿按:陆氏云:有四逆证则用四逆汤,无四逆证,则虽经发汗、烧针也不可用。这种说法很对,所谓四逆者,即四肢厥逆也。

  2.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……宜本汤。(91)翰卿按:里实兼表证者,先解表,后攻里;里虚者,宜先救里,后解表。本节为肠胃虚寒而兼表证,所以先救里,否则有亡阳之患。可互参桂枝汤证第十四节按语。

  3.病发热头痛,脉反沉,若不瘥,身体疼痛,当救其里,本汤方。(92)翰卿按:此身体疼痛为汗后引起,当和附子汤证互相体会。

  4.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本汤主之。(225)翰卿按:“下利清谷”​,即大便水谷不化,为四逆汤主证之一。此发热为真寒假热,应与麻黄附子甘草汤、通脉四逆汤证互相体会。

  5.自利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藏有寒故也,当温之,宜服四逆辈。(277)翰卿按:“自利不渴”属寒证,是太阴病的症状,也是四逆汤治疗范围内的主要证状。

  6.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宜本汤。(323)翰卿按:尤氏云:无厥逆之下利,未可即予温药。说明少阴病还有阴虚的一面,不可不从脉证上体会。

  7.少阴病,饮食入口则吐,心中温温欲吐,复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当温之,宜本汤。(324)翰卿按:本节说明手足寒一证,不是四逆汤所独具,为了弄清楚,特举出类似的证候作对照。本节之手足寒,系阳气被痰郁闭而不得宣达之象,与亡阳之寒完全不同,所以必须全面分析,方才正确。

  8. 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,本汤主之。(353)翰卿按:此“大汗出”是使用本方的关键证,因大汗后形成的厥逆、恶寒,绝不可能是表不解。

  9.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本汤主之。(354)翰卿按:此应与理中加附子汤互相体会,理中加附子汤是补而兼温,此方纯粹是温法。

  10.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,难治,本汤主之。(377)翰卿按:此需与小柴胡证作鉴别。呕而发热似柴胡汤证,但兼脉弱、肢厥,则非柴胡汤证矣。故必须全面分析,只片面考虑,误用柴胡汤,未有不败者也。

  11.吐利汗出,发热恶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本汤主之。(388)翰卿按:陆氏认为这是霍乱峰极期的正治法,凡真霍乱于峰极期未有不作四逆者。陆氏之说当然不是没有根据的,但我曾遇真霍乱属于热证者,所以必须明辨之。

  12.既吐且利,小便复利而大汗出,下利清谷,内寒外热,脉微欲绝者,本汤主之。(389)翰卿按:山田、丹波认为此需通脉四逆汤以治。我认为白通汤、通脉四逆汤、四逆加人参汤都有参考的必要,不可只限于一方,因其病势危急,不能稍有差误也。

  13.治伤寒阴证,唇青面黑,身背强痛,四肢厥冷,及诸虚沉寒。(《医林集要》)

  14.治五脏中寒,口噤,四肢强直,失音不语,或卒然晕闷,手足厥冷者。(《济生方》)

  15.凡阴证,身静而重,语言无声,气少,难以喘息,目睛不了了,口鼻气冷,水浆不下,大小便不禁,面上恶寒如刀刮者,先用艾灸法,次服四逆汤。(《万病回春》)

  16.治手足厥冷者,下利清谷者,腹拘急,四肢厥冷,下利恶寒者,大汗出,热不去,拘急,四肢厥冷者,下利,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。(《方机》)

  17.虽一年二年下利清谷不止,亦可用。(《古方便览》)

  18. 四逆汤,救厥之主方也。然伤寒热结在里者;中风卒倒,痰涎沸涌者;霍乱未吐下,内犹有毒者;老人食郁,及诸卒病闭塞不开者。纵令全身厥冷,冷汗脉微,能审其证,以白虎、泻心、承气、紫圆、备急走马之类,解其结,通其闭,则厥冷不治自复。若误认为脱证,遽用四逆、真武,犹如救经引足,庸工杀人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)

  19.四逆汤阴证正面之治方也。以四肢厥冷,下利清谷为目的。其他有假热证者,则有此方冷服之法,即加猪胆汁之意也。(《方函口诀》)

  20.附子生用则回阳之力尤峻。(《伤寒论今释》)

少阴病

  胡希恕先生曰:​《伤寒论》少阴病篇比较难读,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,也就因为这样,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,因亦无法说明。其实依据八纲分析,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...

少阴病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[原文]栀子十六枚(擘)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取二升半,去滓,纳三味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()
[原文]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半夏半升(洗) 甘草三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[原文]麻仁一升  白蜜六合 [用法]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麻仁,取一升五合,去滓,纳蜜,微沸,和合,令小冷,顿服之。
()
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(肝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)]
()
小柴胡汤方(肝炎、淋巴肿块、结节、乳癌、伤科均可用它加减,女子经期感冒;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;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,要用生半夏;恶心反胃,反复发烧;呕吐又发烧;感冒刚好又发烧,感冒反复发烧;产后抑郁症基础方;乳房肿块+牡蛎)
()
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(宋本称肾著汤,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;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;前列腺炎;女子带下淋漓不断,如坐水中;又名肾着汤、苓姜术甘汤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