芍药甘草附子汤。汉。太阳病。芍药甘草附子汤方(老人腿痛去杖汤;治疗下肢静脉曲张+牛膝;白芍用量在50克以上才有效)
芍药甘草附子汤方(老人腿痛去杖汤;治疗下肢静脉曲张+牛膝;白芍用量在50克以上才有效)
[原文]
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(炙)附子一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
[用法]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三服。
[相关条文]
【7.39】发汗,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【汉方应用】芍药甘草汤证有恶寒者、或虚弱发冷者。
[方义]
此敛阴回阳之方。
[主治]
发汗后,表证已解,汗尚未止反恶寒者,阴阳两虚也。但脉必微而数方能确定。表证已解,故不用桂枝:,汗未止,兼见数脉方为阴虚;反恶寒,兼见微脉方为阳虚。
按:仲景原文曰:发汗不解,反恶寒,虚故也,本汤主之。“不解”二字不是指表邪不解,而是指没有恢复正常,是指反恶寒之症而言。果系表邪不解,应有头痛、发热、脉浮,宜用桂枝加附子汤,绝没有使用本方之必要。“虚”是阴阳俱虚或营卫俱虚。以营为阴血,卫为阳气也,但绝不是单纯卫阳虚之证,因卫阳虚宜芪附,不宜芍附。
[药品]
生杭芍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炮附子三至五钱
[煎服法]
水二茶杯半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附子补阳以治恶寒,芍药滋阴以敛汗液,甘草补中兼和,既可固后天之本,又可和二药之偏。
[禁忌证]
有发热、头痛、脉浮之表证者忌之;有喜冷性饮食之热证者也忌之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桂枝加附子汤:此治表证不解兼阳虚之方。
(2)芪附汤:此治卫阳虚自汗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发汗不解,反恶寒,虚故也,本汤主之。(68)翰卿按:“不解”二字,不是表邪不解,而是没有恢复正常,是指反恶寒之证而言。果系表邪不解,应有头痛、发热、脉浮,宜用桂枝加附子汤,绝没有使用本方之必要。“虚”是阴阳俱虚或营卫俱虚,以营为阴血,卫为阳气也,但绝不是单纯卫阳虚,因卫阳虚宜芪附,不宜芍附。翰卿又按:本方用附子,为人所易于理解,但使用芍药还没有一致认识。如吉一氏云当有脚挛急证,陆氏云有肌肉挛急,曹氏云疏达营血,使得充满微细血管之中,周氏云汗多为阳虚。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,按法使用也有一定效果。但我从实践中体会,汗后恶寒,手足厥冷,脉微者用四逆辈治之;汗后恶寒,手足不厥冷,脉沉而微者本方治之。因无身热,不宜桂枝加附子汤;无四肢厥冷,亦不宜四逆汤。不用附子则阳无以回,用之又怕伤阴,在用药两难的情况下,佐以芍药最为相宜。我的看法当否,可进一步研究。
2.芍药甘草汤原为血不养筋,两脚挛急,疏导营血下行之方……更加熟附子一枚以助之,使血分中热度增高,而恶寒之证自愈。(《伤寒发微》3.用于疝及痛风、鹤膝风;凡下部之冷,专冷于腰者,宜苓姜术甘汤,专冷于脚者,宜此方。(《方函口诀》)
茯苓白术甘草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 [原文]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(炙) [用法]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猪肤汤。汉。少阴病。猪肤汤方 [原文] 猪肤一斤 [用法] 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香,和令相得,分温六服。(一说白粉即米粉,南阳林山则说白粉为白垩土) [相关条文] 【11.31】少阴病,下利,咽痛,胸满,心烦者,猪肤汤主之。
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(去下焦湿)[原文]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
桂枝附子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桂枝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;有表证+湿) [原文]桂枝四两(去皮) 附子二枚(炮)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白术附子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白术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,只有湿,无表证;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)
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(肾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