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建中汤。汉。太阴病。小建中汤方(视网膜色素变性+杜仲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吴茱萸川芎山药艾叶炮附子;可以治疗痛经;小孩子厌食、挑食、鼻梁有青筋;虚寒肚子痛神效方;女子痛经;小儿体弱厌食、多动症、鼻梁有青筋;营养不良的贫血+当归;气虚里寒+黄芪)
小建中汤方(视网膜色素变性+杜仲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吴茱萸川芎山药艾叶炮附子;;;)
[原文]
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(炙)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
[用法]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纳胶饴,更上微火消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此于桂枝汤倍增芍药,更加大量温中补虚的胶饴,芍药治腹中拘挛痛,但芍药微寒,因此用大量饴糖甘味补中缓急制寒,故治桂枝汤证中虚有寒而腹中急痛者。
冯世纶解读:胡老对饴糖的功能论述,是理解桂枝加芍药汤和小建中汤的关键。在注解桂枝加芍药汤证时指出:“太阳病误下之,引邪入里,而腹满为实满,痛为实痛。”即为太阳阳明合病证。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称为小建中,是因大量饴糖治中虚有寒而腹中急痛者,故其适应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。谓之小者,以其来自桂枝汤,仍兼解外,与专于温里祛寒的大建中汤相比较为小也。
【歌诀】小建中本桂枝汤,芍药加倍加饴糖,甘温补中兼解外,胃腹满痛力能攘。
【讨论归经】胡老注解本方证时指出:桂枝汤加芍药是因阳明里热腹满痛,今加大量饴糖而由攻清里热而改为温中补虚。故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。
【临证思辨】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悸而不呕者。
[相关条文]
【7.72】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;不差者,与小柴胡汤。
【7.74】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
【9.93】诸黄,小便自利者,当以虚劳法,小建中汤主之。
【13.28】虚劳里急,悸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
【16.35】妇人腹中诸病痛者,当归芍药散主之;小建中汤亦主之;当归芍药散见前。
【汉方应用】伴随有体质虚弱易倦、血色差、腹痛、动悸、手足潮热、畏寒、尿频或多尿等的下列诸症:体弱儿童感冒,疲劳倦怠,神经质,慢性肠胃炎,小儿夜尿症,夜啼,脱肛,黄疸,结核性腹膜炎,结膜炎。(也作体弱儿童的体质改善剂)
[方义]
此温中补虚、缓急止痛之方。
[主治]
腹痛喜按,或心悸心烦。但必须是不喜冷性饮食,脉虚弱者。
按:此方补而不滞,治虚而兼寒之胃下垂、大便不利、腹胀,不适用参、芪补剂者用之最效。
[药品]
桂枝一钱半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生姜钱半至二钱生杭芍三至六钱 大枣二至四枚 饴糖二至四钱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一茶杯,去滓,人饴糖再煎至半茶杯,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桂枝、芍药温通血脉,饴糖、大枣、生姜、炙草补中散寒,故治虚而兼寒之种种疾病。
[禁忌证]
呕家不可服,甘能动呕也。喜冷者不可服,热证不宜用温性方药也。腹痛拒按者不可服,实证不宜用补性方药也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桂枝加芍药汤:此是治寒性腹痛之方。
(2)桂枝甘草汤:此是治心阳虚心悸之方。
(3)内补当归建中汤:此是治产后虚羸不足,腹中绞痛不止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本汤,不差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(100)翰卿按:阳脉涩,指浮取涩,主气血不足;阴脉弦,指沉取弦,主痛,主肝不和。根据实践,这种腹痛为拘急而痛,多发于脐之上部,且没有拒按现象。在治疗上,前方以祛寒为主,寒去之后,痛仍不止者,除舒畅神经、温通血脉外,更无别法。所谓和肝者,正包括了以上两种作用,故用小柴胡汤(去黄芩加芍药)以治,这里柴胡不必多用。二证之腹痛容易混淆,故要明确诊断,分别用之,非教人先用小建中而后用小柴胡也。
2.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本汤主之。(102)
3.虚劳里急,悸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痛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本汤主之。(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篇》)翰卿按:本证是阴阳两虚的虚劳证,即慢性虚弱性疾患。其病理是脾胃阳气虚弱,不能和阴,经脉失去濡养,故见腹痛,腹部有纠急感(弦急);由于阳气虚弱,运化功能不足,津液因之亏虚而见心悸、衄血、手足烦热、咽干口燥等阴不和阳之证,及阳不摄阴则遗精、肌肉失养则四肢酸痛等证。总之,这些寒热症状来源于中焦阳气虚弱,故不能以寒治热,以热治寒,惟甘温建中,协调阴阳,则诸证自失。
4.男子黄,小便自利,当与本汤。(《金匮要略·黄疸篇》)翰卿按:本证之黄疸,非胆红素引起,乃脾气虚弱所致。陆氏谓营养不良,肌肤萎黄病。黄疸(阳黄)由湿热阻滞无从排泄引起,今小便自利,则湿热有出路不致成黄,如草木春夏呈绿,秋冬干黄一样。故用小建中汤建立中气,则其黄自退。以药测证,本证当有脉沉迟弱,自汗身冷,大便不实,喜静嗜卧等虚劳证象。
5.痛如神,然腹痛按之却便痛,重按之却不甚痛是气痛,气痛不可下,下之则愈甚,此虚寒证也。本方专治腹中虚寒,补血,尤治腹痛。(《苏沈良方》
6.治不分赤白新久,但腹中大痛者,神效。其脉弦急,或涩浮大,按之空虚,或举按皆无力者是也。(《证治准绳》)7.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,治产后虚羸不足,腹中绞痛不止。产后一月,得服四五剂为善,令人力壮。(《千金要方》)
7.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,治产后虚羸不足,腹中绞痛不止。产后一月,得服四五剂为善,令人力壮。(《千金要方》)
8. ①虚寒性腹痛,其痛时作时止,按之痛势得减,腹部濡软。②自汗盗汗皆可以加减治疗,自汗气虚的可加黄芪,盗汗营虚的可加小麦、茯神。③黄胖病,其证肢面浮而发黄,全身无力,动则气喘,脉象虚弱,舌淡不华,食欲减退。④虚劳证见到亡血失精,四肢酸痛,乏力,手足烦热,腹中痛,悸衄,恶寒,内热等证状的,可用本方建其中气,补其脾胃,使食物增进,则阴血自旺,精气自充,是为治本的良法。⑤腹痛用本方辨证要点:脉虚弦或双弦,食则痛缓,按之痛减,吐酸等脾胃虚寒、肝木乘土之证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
9.腹痛喜按,痛时自觉有寒气上自胸中,下迫腹中,脉虚弦,其效如神。月事将行,必先腹痛,脉虚。此血亏也,宜当归建中汤。(《经方实验录》)
10.急、慢性疾患而发之腹痛,呈贫血虚寒型,按之则痛减,或手足冷,心下悸,腹痛,时喜屈卧,喜温罨、手扪,着寒则易痛,脉弱,遗精,体温不足,畏风寒,神经型衰弱型体质者为本方之适应。(《古方临床之运用》)
11.阴虚火旺者;嗽证及痰火者;吐蛔者;中满者;脉数者,均不可用此汤。(《伤寒类证汇参》
太阴病,即是里阴证,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。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,在《伤寒论》及《金匮要略》中,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,但《伤寒论》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,而且大多不是在...
太阴病。 太阴病,即是里阴证,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。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,在《伤寒论》及《金匮要略》中,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,但《伤寒论》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,而且大多不是在
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。汉。仲景之伤暑。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
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上四味,,以水一斗,先煮三味,取三升,去滓,纳胶烊消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栀子豉汤。汉。阳明病。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;感冒后的低热不愈;大病后虚烦失眠;栀子豉汤方(烦躁导致的失眠)
桂枝麻黄各半汤。汉。太阳病。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、荨麻疹,桂枝麻黄各半汤方(麻黄汤见后卷,冷风过敏、风疹、荨麻疹常用此方+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;) 即桂枝汤三合,麻黄汤三合,并为六合,顿服之,将息如桂枝汤法
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(去上焦湿)[原文]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
白术茯苓厚朴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白术茯苓厚朴汤方(脾脏有湿,腹部胀满)[原文]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 (炙去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