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加芒硝汤方(可用来治大肠癌)
[原文]
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(炙) 生姜一两(切) 芒硝二两 大枣四枚 半夏二十铢
[用法]
上八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纳芒硝,更煮微沸,分温再服,不解更作。
[相关条文]
【7.76】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,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
[方义]
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实证,救误之方。
[主治]
少阳病,寒热往来,口苦,胸胁满,呕吐,日晡潮热,因误下后大便微利,但必须腹有拒按。
按:此证腹部不拒按者,也可先用小柴胡汤,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。若小柴胡力有未胜,则适用本方为是。
[药品]
柴胡二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芒硝钱半至三钱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减半,去滓,人芒硝,再煎至半茶杯,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小柴胡汤和解少阳,芒硝治阳明之潮热。
[禁忌证]
(1)少阳病兼潮热下利,如腹不拒按者,不可用。
(2)腹拒按,潮热下利,如没有少阳虚证也不可用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大柴胡汤: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。
(2)小柴胡汤:此治少阳虚证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,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本汤主之。(104)翰卿按:此证腹部不拒按者,也可先用小柴胡汤,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。若小柴胡力有未胜,则用本方为是。翰卿又按:“日晡所发潮热”,是肠中有燥屎的症状之一。由于下法不当,实邪未去,胃气已伤,用柴胡加芒硝汤有补泻兼施的意义,可细心体会之。
2.小柴胡汤证而腹有坚块苦满难解者;小柴胡汤证,发潮热,大便不通者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
3.不加大黄者,以地道原通,不用大柴胡者,以中气已虚也。(《伤寒来苏集》)
《伤寒论》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,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、治则及治忌。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,散在于太阳、阳明、少阴等篇以及《金匮要略》中。因此,要解读少阳病,不能只看《伤寒...
少阳病。《伤寒论》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,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、治则及治忌。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,散在于太阳、阳明、少阴等篇以及《金匮要略》中。因此,要解读少阳病,不能只看《伤寒
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上四味,,以水一斗,先煮三味,取三升,去滓,纳胶烊消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[原文]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栀子豉汤。汉。阳明病。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;感冒后的低热不愈;大病后虚烦失眠;栀子豉汤方(烦躁导致的失眠)
吴茱萸汤。汉。太阴病。吴茱萸汤方(可治胃下垂,肝寒所致;)[原文]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桂枝附子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桂枝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;有表证+湿) [原文]桂枝四两(去皮) 附子二枚(炮)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[原文]栀子十四枚(擘) 连翘二两 甘草二两 栝蒌根四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