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大陷胸丸

大陷胸丸朗读
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此较大陷胸汤多葶苈、杏仁,逐水更为有力,但大黄、芒硝由于用丸,服量颇小,且合蜜煎,攻实除热,则较缓弱。故此治结胸证,热实较轻、水结较甚,而不宜猛攻者。

大陷胸丸原文

  大陷胸丸方

  [原文]

  大黄半斤 葶苈半斤(熬) 芒硝半斤 杏仁半斤(去皮尖熬)

  [用法]

  上四味,捣筛二味,纳杏仁、芒硝,合研如脂,和散,取如弹丸一枚,别捣甘遂末一方寸匕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去滓,温顿服之,一宿乃下,如不下,更服,取下为度,禁忌如药法。

  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此较大陷胸汤多葶苈、杏仁,逐水更为有力,但大黄、芒硝由于用丸,服量颇小,且合蜜煎,攻实除热,则较缓弱。故此治结胸证,热实较轻、水结较甚,而不宜猛攻者。

  【歌诀】大陷胸丸本于汤,再加葶苈杏仁帮,祛水逐饮力更大,合蜜煎服攻不狂。

  【临证思辨】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心下结硬,疼痛较轻而项背强急者。结胸证亦不是特定的一种病,而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证。项背强如柔痉状,为水饮郁结剧甚的结果,因此成结胸证,若热多痛剧者,宜大陷胸汤;若水多痛轻者,宜大陷胸丸,此于二方药物的组成亦可知之。

  [相关条文]

  【8.9】结胸病,头项强,如柔痉状者,下之则和,宜大陷胸丸。

  [方义]

  此系治痰饮与邪热互结于胸膈上下,或连及胃肠,攻下之缓剂。

  [主治]

  大结胸病,胸膈上下胀痛拒按,或兼喘急。但必须具有痰热互结的现象,如喘不得卧,或喜冷便燥等。

  [药品]

  大黄一至二钱 葶苈子(炒)一至二钱 芒硝一至二钱杏仁(去皮尖炒黑)一至二钱 甘遂五分至一钱

  [制服法]

  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,二钱半至三钱重。每服一丸,开水送下。

  [用药大意]

  葶苈、杏仁、甘遂逐胸膈上下之痰饮,并治喘急;大黄、芒硝荡涤肠胃之燥热。兼消胸膈下部的胀痛。

  [禁忌证]

  舌:白苔,或有表邪者,不可服;无痰饮、燥热者也不可服。

  [类似方剂参考]

  (1)大陷胸汤:此是治大结胸病偏于下部之方。

  (2)瓜蒂散:此是治痰热在胸部宜涌吐之方。

  (3)小青龙加石膏汤:此是治表寒之痰喘证,痰热在胸部宜于表散之方。

  (4)麻杏石甘汤:此治表热之痰喘证之方。

  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
  1.病发于阳,而反下之,热入因作结胸,病发于阴,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。所以成结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结胸者,项亦强,如柔痉状,下之则和,宜本丸。(131)翰卿按:此项强不是太阳证,而是由胸中邪气紧实所致。项形态常昂,表面看好似项强,实际多不自觉。即便感觉有些不正常,也和太阳证项强轻重悬殊。本节取缓下法,因邪结在胸膈以上与结在胸膈以下不同,汤药攻下力量较速,不取其速者,恐遗留高处之邪也。但邪在胸膈以下,兼有喘息者也可用之。

  2.虚弱家不耐大陷胸汤,即以大陷胸丸下之。(《总病论》)

  3.治水肿、肠初起,形气俱实者。(《医宗金鉴》)

  4.泻下之力颇峻,然至如毒聚胸背,喘鸣咳嗽,项背共痛者。又治痰饮疝症,心胸痞塞结痛,痛连项背臂膊者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)

  典型医案

  结胸(结核性胸腔积液)

  据报道以此丸加减,组成药物以苦葶苈、大枣、甘遂、杏仁、大黄、白术、杭芍、黄芩等,并随症加减,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。甲组单纯使用中药,平均服药8.3付,平均治愈日数19.6天,胸水全部吸收;乙组除用中药还用异烟肼,平均服药10.1付,平均治愈日数14.8天,胸水全部吸收。

阳明病

阳明病就是里阳证...

阳明病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知母六两  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
()
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 人参三两  栝蒌根四两  黄连三两  牡丹皮四两  甘草三两(炙) 生姜三两  大枣十二枚(擘) 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上四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二服,大便利,止后服。
()
小承气汤方(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痛屁多的便秘)   [原文]大黄四两(酒洗) 厚朴二两 (炙去皮) 枳实三枚(炙)   [用法]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分温再服,初服更衣者,停后服,不尔者,尽饮之。
()
猪肤汤方 [原文] 猪肤一斤 [用法] 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香,和令相得,分温六服。(一说白粉即米粉,南阳林山则说白粉为白垩土) [相关条文] 【11.31】少阴病,下利,咽痛,胸满,心烦者,猪肤汤主之。
()
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(厚皮的皮肤病,湿疣;阴天肌肉酸痛;脂溢性皮炎、手脚角质层过厚;又名麻杏薏甘汤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