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蛤散。汉。太阳病。 [方义] 此清热利湿之轻剂,治热被寒郁之证。 [主治] 应该发汗的热性病,误被水噀、冰覆或冷水浴后体温增高,心烦不安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反不渴(此证内热不甚,故不渴)之
文蛤散方
[原文]
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(碎,绵裹) 杏仁五十粒(去皮尖) 大枣十二枚(擘)
[用法]
上七味,为散,以沸汤和一方寸匕,汤用五合,调服,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者,与芍药三两。
文蛤散方:
文蛤五两。上一味,杵为散,以沸汤五合,和服方寸匕。
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文蛤一药,有两种说法:一说为有纹之蛤,有止渴之功效;一说为五倍子之别称,可收敛止渴,现常取前说而多以牡蛎代之。
冯世纶解读:文蛤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主恶疮蚀、五痔”。其为一寒性收敛药甚明。寒能解燥,敛能养液,当治津液枯燥而渴欲饮水不止者。
[相关条文]
【8.20】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寒实结胸,无热证者,与三物小陷胸汤,白散亦可服。(五苓散方小陷胸汤方俱见前)
[方义]
此清热利湿之轻剂,治热被寒郁之证。
[主治]
应该发汗的热性病,误被水噀、冰覆或冷水浴后体温增高,心烦不安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反不渴(此证内热不甚,故不渴)之证。
按:水噀之法,今天在此地(太原)概不使用,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样的流弊,仍应注意防治。
[药品]
文蛤一两(不煆)
[制服法]
研细末,每服一至二钱,开水送下。
[用药大意]
文蛤清热利湿但作用不大,对于热被寒郁轻证或者有效,重者需遵柯氏之说用《金匮要略》文蛤汤治之为宜。
[禁忌证]
除寒湿证不宜用外,一切湿而兼热的证候均不忌之。因药性和平不会有其他副作用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文蛤汤:即大青龙汤去桂加文蛤,为治湿热内郁,解表清里之重剂。但须症见身热口渴喜冷等现象方宜使用。
(2)五苓散:为温性利水解表之方。治本证之偏于湿者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瘥者,与五苓散。(141)翰卿按:水嘴之法,今天在此地(太原)概不使用,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样的流弊,仍应注意防治。柯氏主张用文蛤汤,有仍主张用文蛤散的。文蛤散只文蛤一味,仅有清内部湿热的作用,文蛤汤是大青龙去桂加文蛤,有散发外部湿热的作用。根据临床体会,还是文蛤汤较为正确,但石膏不如改用滑石,因胃中没有燥热也。陈慎吾云:文蛤散证渴不能饮,小便利,五苓散证渴而能饮,小便不利,是其别也。
2.文蛤散与五苓散:五苓散证为蓄水证兼表证,其证发热汗出,渴而能饮,或水入则吐,小便不利;文蛤散证为水寒外束,里有郁热,证见发热无汗而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反不渴,小便自利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
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(擘)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吴茱萸汤。汉。太阴病。吴茱萸汤方(可治胃下垂,肝寒所致;)[原文]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小青龙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小青龙汤方(表寒里寒,咳嗽,冬天发作的哮喘,内有水饮型咳嗽;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,发热且舌苔发白者;遇冷就咳,温度低就严重,是肺中有痰饮;表寒里寒,天变冷就咳,清晨咳而白天不咳;) [原文]麻黄三两 (去节)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(洗)
白术附子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白术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,只有湿,无表证;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)
小柴胡汤。汉。少阳病。小柴胡汤方(肝炎、淋巴肿块、结节、乳癌、伤科均可用它加减,女子经期感冒;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;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,要用生半夏;恶心反胃,反复发烧;呕吐又发烧;感冒刚好又发烧,感冒反复发烧;产后抑郁症基础方;乳房肿块+牡蛎)
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。汉。少阳病。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(宋版称之为四逆散,可用来治疗胆结石、胆囊炎;肝脓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