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大承气汤

大承气汤朗读
[方义] 此排除肠胃中燥热、燥屎、宿食之重下剂,也系治里实里热主方之一。 [主治] (1)阳明腑证,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,谵语,日哺潮热,舌苔干燥,或黄,或黑,或有芒刺,大便燥结。 (2)热结旁流证,系阳明腑证,大便自利清水之证;或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之证. (3)阳极似阴之证,即少阴三急下证,如神昏不知人,身不热,脉沉傚有力,但舌苔干燥有芒刺。或自利清水,色青。 (4)宿食证,腹胀满疼痛,恶食,大便不利。 (5)奇恒痢疾,即痢疾在上午四时至六时前后偶有神昏谵语、喉塞咽干等现象之证。 按:此证如不急治,下午三时后即会死亡。详陈修园《医学实在易》。

大承气汤原文

  [方义]

  此排除肠胃中燥热、燥屎、宿食之重下剂,也系治里实里热主方之一。

  [主治]

  (1)阳明腑证,发热不恶寒或反恶热,谵语,日哺潮热,舌苔干燥,或黄,或黑,或有芒刺,大便燥结。

  (2)热结旁流证,系阳明腑证,大便自利清水之证;或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之证.

  (3)阳极似阴之证,即少阴三急下证,如神昏不知人,身不热,脉沉傚有力,但舌苔干燥有芒刺。或自利清水,色青。

  (4)宿食证,腹胀满疼痛,恶食,大便不利。

  (5)奇恒痢疾,即痢疾在上午四时至六时前后偶有神昏谵语、喉塞咽干等现象之证。

  按:此证如不急治,下午三时后即会死亡。详陈修园《医学实在易》。

  (6)额部汗出如蒸笼.此系曾颖甫验案,详《经方实验录》。

  以上六种疾病使用本方的主要关键,一般说来都必须具有腹部胀痛拒按的症状,脉必沉而有力,体必较健,且兼有热证表现。但在前三证中,舌苔或黄或黑干燥而有芒刺是比较肯定的;第四证,腹中胀痛拒按、大便不利最突出,但舌苔不一定会有芒刺,因为此证热势不太重;最后二证,腹部不一定完全胀满拒按,但脉象必沉而有力;第五证,只以大便不利或有其他里热证为重;第六证,只考虑它作用的效果如何,不必有其他顾虑。

  [药品]

  大黄二至五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实二至三钱 芒硝一钱半至三钱

  [煎服法]

  水三茶杯,先煎枳、朴,继入大黄,煎至多半茶杯时,去滓,再入芒硝,溶化后,温服。一服下利,停止后服。病证较轻者,共同煎之也可。

  [用药大意]

  枳实、厚朴导滞消胀;大黄、芒硝通便软坚。

  [禁忌证]

  (1)大便秘结兼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忌之,恐外邪内陷也.

  (2)大便秘结,不敢服食冷性饮食者忌之。这是寒实证,宜温下法。

  (3)大便燥结,因于年老、久病、产后血液不足,或脉弱者,忌之。这是虚中夹实之证,宜补泻兼用。

  (4)大便硬、小便少者忌之。因阳明尚未全实,服之恐大便溏泻也。

  [类似方剂参考]

  (1)小承气汤:此治腹胀满大便不太燥结的方剂。

  (2)调胃承气汤:此治大便燥结而腹不胀满的方剂。

  (3)黄龙汤:此治里实证兼里虚证的方剂。

  (4)温脾汤:此治里实证兼里寒证的方剂。

  (5)增液承气汤:此治里实证兼津液不足之方.

  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
  1.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,若剧者,发则不识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视,脉弦者生,涩者死,微者,但发热谵语者,本汤主之。若一服利,则止后服。(212)

  翰卿按:读本节后应有以下几点认识:①汗、吐、下法,必须使用确当,否则会损伤津液,形成严重的证候。②有恶寒绝不可使用本方。因恶寒是表证,本方为攻下峻剂,用之会使表邪内陷。③脑证状是由阳明病引起的,与脑本身发炎的脑症状(指邪入心包,安宫牛黄丸、紫雪丹、至宝丹治疗的脑症状)完全不同,临床必须辨别清楚。其次必须和白虎汤、白虎加人参汤、加减复脉汤证辨别清楚,以求投用无误。④遇见涩脉时,虽是死的先兆,但也应想方设法,以期万一之效,不可坐以待毙。我的经验可选用人参白虎汤、加减复脉汤、真武汤、黄龙汤等方剂救治。这就需要从各个方剂的使用上,细心体会,以求用之确当。⑤大承气汤证是可以预防的,在开始治疗时,需加注意。

  2.阳明病,谵语,有潮热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;若能食者,但硬耳,宜本汤下之。(215)

  翰卿按:本节前段至燥屎五六枚,正是大承气汤证。后段含有斟酌之义,从“宜”字上可以体会出来。山田氏主用小承气汤,汪氏主用调胃承气汤,陆氏谓当随证择用,都说明了这一点。文中所指“能食”​、​“不能食”​,是测知肠中结滞微甚的标准。​“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”​,是腹诊得知,不是从不能食推断来的。

  3.汗出谵语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为风也;须下者,过经乃可下之,下之若早,语言必乱,以表虚里实故也。下之愈,宜本汤。(217)

  翰卿按:陆氏认为“此为风至表虚里实故也”二十八字是后人旁注,传写误入正文,当删。根据陆氏之说,把前后二段连接起来,的确明白确当。但中间一段对于诊断是否也有启发价值,择要分析如下:成氏云:汗出为表未罢,根据这句话,似乎汗出一证,有表未罢的可疑。我的看法,不如从无汗一证体会比较确实。因为汗出多系阳明表证,兼这种表证者很少,即或有之,必然兼有恶风寒,故不必对此有怀疑也。方氏云:过经谓宁迟迟,非谓待十三日后也。成氏云:须过太阳经无表证乃可下之,下之若早,燥屎虽除,表邪乘虚复陷于里。以上都说明伤寒下不厌迟的道理,对于使用下法确是必要的启示。

  4.二阳并病,太阳证罢,但发潮热,手足录热汗出,大便难而谵语,下之则愈,宜本汤。(220)

  翰卿按:“挚染”是不断出汗之意,为热聚肠胃的一种表现。潮热,手足汗出,大便难,谵语四证,都是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的证候。但必须太阳证已罢,太阳证未罢,虽具有四证,也不可单纯使用攻下法。就是太阳证已罢,还应该从脉象、腹诊、及其他方面进一步检查,方能更为准确。不然,对调胃承气、小承气、白虎等汤证,难免会混淆不清。

  5.阳明病,下之,心中懊侬而烦,胃中有燥屎者可攻。腹微满,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本汤。(238)

  翰卿按:“燥屎”为使用本方之目标,诊断燥屎主要靠腹诊,凡有燥屎者,腹部必然拒压。陆氏云:“绕脐痛者,燥屎在横结肠也”​。或腹中有坚硬之粪块可以触知,而且必然有日晡潮热、手足然汗出。其余如谵语、舌黄黑而燥、或高热不退、大便不通、或脉迟身冷等证更是经常兼见的。所以,我们遇到这些症状,考虑是否燥屎存在,都必须检查腹部。

  6.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,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脉实者,宜下之;脉浮虚者,宜发汗。下之与本汤。(240)翰卿按:下午三至七时之发热,是阳明病的症状之一,结合脉象有力,可以考虑使用本汤。但仍需从本证之具体症状加以对照,然后使用本方,这样才能丝丝入扣,完全合拍。

  7.大下后,六七日不大便,烦不解,腹满痛者,此有燥屎也,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本汤。(241)

  翰卿按:从本节看,需注意两个问题:

  ①大下之后,还有可能形成需要大下之证,不要因曾用下法不效而对下法有所怀疑。

  ②六七日不大便、腹满痛,是有燥屎的表现,即可下之证。临证时,还需从腹诊、脉象及其他方面进一步检查,然后再确定,不要以此为满足。如需下,应选择下之方,所谓“宜”​,即含此意也。

  8.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难乍易,时有微热,喘冒不能卧者,有燥屎也,宜本汤。(242)

  翰卿按:“不能卧”是腹中胀痛,拒按之故。与气喘倚息不得卧完全不同,当辨别清楚。有人认为本节应分二段解释,时有微热以上为一段,认为是不可攻下的证候;以下一段认为是可以攻下的证候。引起这种说法的原因在于小便不利一证,如小便不利属于邪热灼伤,就可用承气汤,属津液潴留的就不可以用。二者之别,在于舌的润燥、腹部抵抗与否、有无水声、小腹部是否膨胀等。

  9.得病二三日,脉弱,无太阳柴胡证,烦躁,心下硬,至四五日,虽能食,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,令小安,至六日,与承气汤一升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小便少者,虽不能食,但初头硬,后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,须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宜本汤。(251)

  翰卿按:能食与不能食,古人认为不大便而能食,是屎方硬而未燥之候,不大便且不能食,是硬屎已燥之证。我认为是积滞轻重的关系,轻者能食,重者则不能食。本节又是从小便利与不利,判断大便燥结与否,当与上节之小便不利合参。

  10.伤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无表里证,大便难,身微热者,此为实也,急下之,宜本汤。(252)

  翰卿按:“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”​,是视物不明,目睛转动不灵活之意。为高热刺激神经所致,所谓热灼津伤也。其病邪在肠胃,属阳明腑实证,所以使用急下存阴的方法治之。然需与安宫牛黄丸类证鉴别清楚,以免误用。

  11.阳明病,发热汗多者,急下之,宜本汤。(253)

  翰卿按:急下的主要意义,不是为了釜底抽薪,便是为了存阴。这就需要掌握病机,诊断明确,才能运用确当,不然就会犯似是而非的错误。

  欲诊断明确,首先要:

  ①把类似的证候互相对比,找出不同的征结。例如邪入心包的脑症状,与阳明胃实的脑症状有哪些不同?②对于任何症状,须了解它的发展规律,能够见微知著。例如看见目中不了了,就知道这是脑病的开始。

  12.发汗不解,腹满痛者,急下之,宜本汤。(254)

  翰卿按:“发汗不解”​,有两层意思。①应该发汗而发之太过,伤了津液,形成阳明燥实证;②不应该发汗(如温病浮越于外的表证),发汗则里热愈炽,成为阳明燥实证。本节主要证状为“腹满痛”​,单从这个症状看,可能用小承气汤,也可能用理中汤,如何会想到用大承气汤呢?这是我们阅读时应该注意的关键。

  13腹满不减,减不足言,当下之,宜本汤。(255)

  翰卿按:“减不足言”​,指减轻之程度微小不足道而言。说明腹满证是大承气汤范围内的一症状,但需要加以分析,方能合拍。可与《金匮要略》​“腹满时减复如故,此为寒,当与温药”互相体会。

  14.阳明少阳合病,必下利,其脉不负者为顺也,负者失也,互相克贼,名为负也。脉滑而数者,有宿食也,当下之,宜本汤。(256)

  翰卿按:“下利、脉滑而数”二证,如何认为是宿食?又如何认为是大承气汤治疗的证候?我的看法,必须从宿食的主证,即腹满、吞酸、腹部拒按等证和大承气汤的主证作进一步的诊断,才可避免病轻药重之误。

  15.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干者,急下之,宜本汤。(320)

  翰卿按:自此以下三条,都是阳极似阴之证。从表面看,脉微细,但欲寐好像是少阴证,其实仍然是阳明证。仲师恐误认少阴而滥用滋阴回阳之品,特揭出此法,使人注意也。旧注所谓“中阴三留府”之说,是后人推想之谈。陆氏云:口燥咽干一证,未可据以急下,必须有可下之脉证、腹候,兼见口燥咽干,则津液将竭,当急下存阴耳。此说正确,我曾治一昏睡不醒,四肢、全身厥冷,脉象沉细,乍看和少阴证一样,只是脐腹部拒按,大便不利,舌苔干燥如错,气喷如火,用本方下之始愈。

  16.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可下之,宜本汤。(321)

  翰卿按:此热结旁流也。此证亦有不表现少阴状态者,治法相同。但必须具有脐腹部拒按,不然,三黄石膏汤一类药品便能取效,何必用本方急下呢?

  17.少阴病,六七日,腹胀,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本汤。(322)

  翰卿按:以上三条急下,都是针对“少阴病”三字而来,否则,稍缓也没有多大关系。应该知道,热邪如果不盛,绝不会形成阳极似阴证候的。

  18.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本汤主之。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,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。(208)

  翰卿按:根据本节,可以认识到恶寒与不恶寒是辨别表证解与未解的主要症状,也就是辨别大承气汤能否使用的关键症状。

  19.阳明病,潮热,大便微硬者,可与本汤。不硬者,不可与之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与小承气汤,汤入腹中转失气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。若不转失气者,此但初头硬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。(209)

  翰卿按:此种试验燥屎的方法,我从未用过。因大承气汤的使用关键,是脐腹拒压一证,如加分析,即可完全无讹。有人说大承气汤的使用,也有只根据病情推测者,如曹颖甫治疗额部出汗,陈修园治疗奇恒痢疾。我的看法,该病腹诊如何?二氏并未言及,殊令怀疑。如没有脐腹拒按,三黄汤类药品即能胜任,何必使用枳朴呢?

  20.下利,三部脉皆平,按之心下硬者,急下之,宜本汤。(辨可下病176)

  翰卿按:“三部脉皆平”​,非虚弱也。​“按之心下硬”​,是胃脘上部坚硬拒按也,为宿食在上脘之症状。仲师云: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据此,单凭心下硬一症状,肯定不应该使用急下的治法。如用,必然兼有脐腹部拒按之证。

  21.下利脉迟而滑者,实也,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本汤。(辨可下病177)

  22.下利脉反滑者,当有所去,下乃愈,宜本汤。(辨可下病183)

  翰卿按:脉迟者多虚寒,迟滑者多实热。但单凭脉象决定使用法则,我认为不够妥当,特别是这样峻下之方,误用之非常危险,最低限度,必须兼有脐腹拒按一证。23.脉数而滑者,实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,宜本汤。(辨可下病178)

  24.寸口脉浮而大,按之反涩,尺中亦微而涩,故知有宿食,本汤主之。(辨可下病179)

  翰卿按:陆氏云:“有宿食者往往右关脉沉滑,然不如验之于舌苔、腹候、及病人自觉症状。宿食而用大承气,尤须诊腹与舌,然后信而有征。今但验于脉,且浮大微涩,显然非可下之脉,殊令学者疑误”​。陆氏之说最为正确,我的经验,此病腹诊最为重要,舌诊尚在其次,浮大微涩脉,只可作为参考。

  25.下利不欲食者,有宿食故也,当下之,宜本汤。(辨可下病180)翰卿按:徐氏云:“凡噤口痢,亦必因宿食之故”​。此说亦有参考的必要。

  26.下利已差,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,以病不尽故也,当下之,宜本汤。(辨可下病181)

  翰卿按:此病名为休息痢。陆氏云:“此盖赤痢菌潜伏肠间,病愈而菌未死灭,即西医所谓带菌者”​。又云:“经年复发之痢,多宜温药下之,非必大承气证,临病时选用为是,”此说是也。

  27.病腹中满痛者,此为实也,当下之,宜本汤。(辨可下病182)翰卿按:腹中满痛拒按,正是承气汤的明证。

  28.脉双弦而迟者,必心下硬,脉大而紧者,阳中有阴也,可以下之,宜本汤。(辨可下病188)翰卿按:详第 20 按语,兹不赘。其余说法不可理解,勿论可也。

  29.痉为病,胸满口噤,卧不着席,脚挛急,必龄齿,可与本汤。(《金匮要略·痉湿喝病篇》)

  翰卿按:热盛伤津,筋脉失其濡养而见接挛证状,故用本方急下存阴。我认为当有舌苔黄燥,大便不通等证。如无此证,可选用白虎汤、或羚羊钩藤汤。

  30.治大实大满,满则胸腹胀满,状若合瓦;大实则不大便也。痞满燥实四证具备则用之,杂病则进退用之。(《医垒元戎》)

  31.大抵下药,必切脉沉实,或沉滑沉疾有力者,可下也。再以手按脐腹,硬者或叫痛不可按者,则下之无疑也。凡下后不解者,再按脐腹,有无硬处,如有手不可按,下未尽也,复再下之。(《伤寒蕴要》

  32.治癫狂热壅,大便秘结。(《古今医统》)

  33.热厥者,初病身热,然后发厥。其人畏热,扬手掷足,烦躁饮水,头汗,大便秘,小便赤,怫郁昏愦。盖当下失下,气血不通,故四肢逆冷,所谓热深则厥深。所谓下证具见厥逆者,此也,与大承气汤。(《直指方》

  34.治舌四边微红,中央见灰黑色,此由失下所致;舌见黄苔,黑点乱生者,其证必渴而谵语;舌见灰黑色,有黑纹,脉实者。(《小青囊》)

  35.承气本为逐邪而非专为结粪设也,如必俟其粪结,血液为热所抟,变证迭起,是犹酿病贻害,医之过也。况多有溏粪失下,但蒸作极臭,如败酱,如藕泥,临死不结者。但得秽恶一去,邪毒从此而消,证脉从此而退,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?应下诸证:舌白苔渐变黄苔;舌黑苔;舌芒刺;舌裂;舌短;舌硬;舌卷;舌砂苔;唇燥裂;唇焦色;唇口皮起;鼻孔如烟煤;口臭;口燥渴;目赤;咽干;气喷如火;小便赤红涓滴作痛;小便极臭;扬手掷足;脉沉而数;潮热;善太息;心下满;心下高起如块;心下痛;腹胀满;腹痛按之愈痛;心下胀痛;头胀痛;小便闭;大便闭;转屎气极臭;大肠胶闭(大便愈蒸愈黏,愈黏愈闭);协热下利;热结旁流;四逆;脉厥;体厥;发狂。(《温疫论》)

  36.凡有燥屎者,脐下必磊呵也,肌肤必枯燥也。(《方极》)

  37.脚气,胸腹硬满,一身浮肿,胸动如怒涛,短气而呕,二便闭涩者,冲心之基也。非此方则不能折冲其迅剧之势,荡涤其结辎之毒也。治痢疾大热腹满,痛如锥刺,口舌干燥或破裂,大便日数十百行,或便脓血者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

  38. 小便闭,涓滴不通,小腹硬满,有闷乱证者,非寻常利水药所能通,若大便秘而坚者,可用大承气,大便通则小便亦通。(《治疗杂话》)

  39.之满以脐部为中心,其坚满在脐之上下左右,而心下及下腹部多无变化。若心下硬者,疑似大柴胡汤之心下痞硬,然彼必有胸胁苦满,而本方无之,以此可以判别。(《皇汉医学》)

  40.大黄久煮,不能刺激肠黏膜而促其蠕动,故峻下之剂,大黄须后入轻煮,冷浸尤佳。芒硝则久煮轻煮,其效无异,取溶尽为度可矣。(《伤寒论今释》)

  41.大承气汤之全部证状:①大便不行,腹痛拒按,此以胃中有燥屎故也。②阙上痛,阳明燥气上冲及脑。③右髀有筋牵掣,右膝外旁痛。④脉洪大而实,然亦有迟者。⑤日晡潮热。它若舌苔黄燥厚腻,大渴引冷,当在应有之例。大论曰厥深者,热亦深,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烂赤。口伤烂赤,胃热也。大便燥结,肠热也。手足阳明俱热,不急泻之,病何能去?下后脉和者安,脉数者危。厚朴是肠药,能直达肠部,宽放肠壁,彼肠结甚者,燥矢与肠壁几密合无间,硝黄虽下,莫能施其技,故必用厚朴以宽其肠壁,而逐其矢气,如是燥矢方受攻而得去。(《经方实验录》)

  42.治热上冲眼,大便秘结者。(《眼科锦囊》)

  43.大黄能推致新,阳明蕴有实热,大便燥结者,原宜多用。厚朴为大黄之辅佐品,其分量当为大黄之半。大承气汤所主之证,原宜脉迟,其有脉不迟而洪实有力者,亦不妨用。惟其脉不迟而转数,若因大便燥结,而剧投以大承气汤,其脉之无力者,恒因大便通后而虚脱;其脉之有力者,下后纵不至虚脱,其病亦必不能愈,所谓降后不解也。凡遇此等脉,必设法将其脉数治愈,然后再通其大便。(投以大剂人参白虎汤,热退脉不数,大便不通可与调胃承气汤)亦有用白虎汤之后,大便随通者。服承气后,燥结仍不下,可继服走窜之品,如灵仙;疏肝之品,如柴胡、生麦芽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

  44.承气八禁:表邪未解;心下硬满(邪不在肠);面合赤色(在经不在腑);平素食少(胃素弱);或呕多(邪在上焦);或脉迟(寒);或津液内竭;或小便少。(《医学大辞典》)

  45.诸般急性热病之经过中,有前述之证候者,肥满型体质,高血压症,精神病,冲心型脚气,消化不良性胃肠炎,肺炎,猩红热,疟疾,麻疹,天花等,不拘何种急性热病,而有痞满燥实坚、脉沉实,舌苔干燥者,均可选用本方。(《古方临床之运用》)

  映淮按:关于承气用法,以上各家都讲得很好,归纳之,庶对大承气汤有一比较全面的认识,临证时细心分析,当不难使用也。

大承气汤方(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胀痛无屁的便秘;高烧且便秘;刚痉几天不大便产生高烧不退角弓反张

[原文]

大黄四两(酒洗) 厚朴半斤(炙去皮)  枳实五枚(炙)  芒硝三合

[用法]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纳大黄,更煮取二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两沸,分温再服,得下余勿服。

[相关条文]

【9.103】问曰:阳明宿食何以别之?师曰:寸口脉浮而大,按之反涩,尺中亦微而涩,故知其有宿食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

【11.41】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干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【11.42】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可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【11.43】少阴病,六七日,腹胀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【12.37】痉病,胸满,口噤,卧不著席,脚挛急,必介齿,宜大承气汤。

【16.14】郁冒病解,能食,七八日更发热者,此为胃实,大承气汤主之。

【16.18】产后七八日,无太阳证,少腹坚痛,此恶露不尽也;若不大便,烦躁,发热,脉微实者,宜和之;若日晡所烦躁,食则谵语,至夜即愈者,大承气汤主之。

13.jpg

【汉方应用】热性病,急性肝炎,伤寒,急性食物中毒,急性肺炎,高血压,发狂,破伤风,小儿痉挛等见有下列诸症:脐部周围硬满,有便秘感,大便燥结,眼朦胧,发烧,油汗,手足心汗多,舌干,尿频,高血压,不能进食,谵语。本方为阳明病的代表处方。

阳明病

阳明病就是里阳证...

阳明病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大者一枚(取汁) 上四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味,取三升,去滓,纳胆汁和合,令相得,分温再服
()
[原文]麻仁一升  白蜜六合 [用法]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麻仁,取一升五合,去滓,纳蜜,微沸,和合,令小冷,顿服之。
()
[原文]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[用法]上六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甘草干姜汤方(倪海厦用此方提振胸阳,提高抗感冒的能力,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用此方预防新冠肺炎,医护人员零感染,2020年3月CCTV4报导过;可用来提升阳气,抗感冒用之;又名二神汤,止吐血神剂;上焦虚寒;提振胸阳,预防感冒)
()
桂枝加附子汤方(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)   [原文]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(炙)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(擘) 附子一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   [用法]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将息如桂枝汤法。
()
葛根加半夏汤方 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此于葛根汤加治呕逆的半夏,故治葛根汤证而呕逆者。冯世纶解读:于葛根汤加半夏,实际其组成和功能与葛根汤与小半夏汤的合方相似,故治二方的合并证。 [原文]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(去节) 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 半夏半升(洗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