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瓜蒂散

瓜蒂散朗读
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瓜蒂苦寒,吐不伤人,为催吐良药。与赤小豆协力祛水,又饮以香豉汁,更有助于涌吐也。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胸脘满闷、欲吐而不能吐者。

瓜蒂散原文

  瓜蒂散方

  [原文]

  瓜蒂一分(熬) 赤小豆一分

  [用法]

  上二味,各别捣筛,为散已,合治之,取一钱匕,以香豉一合,用热汤七合,煮作稀糜,去津,取汁,和散温顿服之,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。诸亡血虚家,不可与。

  【方解】

  胡希恕注:瓜蒂苦寒,吐不伤人,为催吐良药。与赤小豆协力祛水,又饮以香豉汁,更有助于涌吐也。

 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胸脘满闷、欲吐而不能吐者。

  高齐民:本条病状好像是桂枝汤证,头不痛,颈不强,但胸中痞硬,感觉有气上逆冲 到咽喉,这是胸中有寒痰胶结,所以用瓜蒂散催吐。瓜蒂苦泄涌痰,香豉散寒,赤小豆 泄湿。吐后寒痰去,冲逆可止。但每次用量限在1〜2g,注意它的副作用(瓜蒂毒素中毒)​。

  【方证指要]

  以胸中有物结窒,烦满,时时欲吐,饥不能食,腹部坚实者为主证。其脉当右沉数或浮弦。

  【凭证用方]

  脏结,卒中,狂痫,禁口痢,小儿急惊,缠喉风以及龟胸、龟背等证而有邪实上焦及痰涎积蓄者,用吐法。

  【诸家经验》​

  高齐民先生经验:瓜蒂之方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共有3处。《伤寒论》166条言:​“病如桂枝汤证,头不痛,颈不强,寸脉微浮,胸中痞硬,气 上冲咽喉不得息者,此为胸中寒也。​”355条言:​“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,病在 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。​”《金匮要略•太阳中喝篇》言:​“宿食在上胱,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​”

  其功用为:

  ​(1)吐风痰宿食;​

  (2)泻水湿停饮。

  赤小豆在《伤寒杂病论》共3方:瓜蒂散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、赤小豆当归散。​

  《神 农本草经》言“主下水,排痈肿脓血。​”​《本经疏证》赞仲景用赤小豆“既损其盛,又补 其虚,洵神已乎。​”

  赤小豆功用:​(1)利水除湿;​(2)和血解毒。《本经疏证》又说:​“痈肿脓血是血分病,水肿是气分病,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?盖 气血皆源于脾,以是知血与水同源异派,浚其源,其流未有不顺者矣。然万物之于人, 能抑其盛者,不必起其衰,能起其衰者,不必能抑其盛,痈肿脓血为火之有衰。​”笔者治失心风,语声不出,喉中辘辘痰鸣,此系痰迷心窍,用重剂商陆泻下。

  催吐法即“上而越之”之法,一定要掌握好用药剂量。每用1g,若不吐再加少许, 得吐即停药。

  据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瓜蒂“味苦,寒咳逆上气,食诸不消,病在 胸腹中,皆吐下之。​”​

  《本草正》云:​“甜瓜蒂能升能降,其升则吐……其降则泻。​”笔者 亲口尝过瓜蒂散,比苦瓜还苦,药性大寒,极易伤胃,用药中病即止。若制散困难,亦 可像一物瓜蒂汤那样,煮取顿服。临床报道:瓜蒂散治疗(1)哮喘;​(2)癫狂痫;​(3)宿食停滞胸胱;​(4)病毒性 肝炎(甜瓜蒂喷鼻法)​。

  《外台》疗诸黄,​《删繁》瓜蒂散,系瓜蒂、赤小豆、秫米捣散,搐鼻。​

  《延年》瓜蒂汤,系瓜蒂、赤小豆、丁香,捣末煎,滴两鼻中。​

  《救急方》瓜蒂散,同《延年》三味,各用十枚,捣碎,暖水和服。​

  《必效》瓜蒂散,同上三味,等份,或加秫米,捣末,温水,食前顿服。又,​《延年秘录》瓜蒂散,仅瓜蒂、赤小豆两味,入暖浆水,和散服。若轻病,直吹鼻中豆粒大,亦得。并宜灸巨阙穴,疗急黄,心下坚硬,渴欲得水吃,气息喘粗等。又,​《广济》疗急黄,瓜蒂散,系赤小豆、丁香、瓜蒂、黍米、麝香、熏陆香、青布二寸(烧为灰),共捣筛为散,服一钱匕,下黄水则定。又,​《近效》疗黄疸,瓜蒂散,系瓜蒂、赤小豆、丁香、生秫米捣筛,病重者,取如豆大二枚,各着一枚鼻孔中,痛缩鼻,须臾,鼻中沥清黄水,或从口中出升余,则愈。​《外台》引《集验方》疗飞尸,卒中恶,心腹绞痛,气急胀,奄奄欲绝,瓜蒂散系赤小豆四分熬、瓜蒂三分、雄黄四分研,共捣为散,空肚温浆水服一钱匕半,当吐不吐,加至两钱匕。

  《儒门事亲》瓜蒂散(即本方,加人参,甘草,去香豉),空心薤汁调服。另方,只用瓜蒂,加防风、藜芦共三味,加薤汁煎服,名三圣散。用吐法者,每以此方代瓜蒂散用。《时氏处方学》催吐剂与攻下剂,皆为治病之要着。所谓在上者,因而越之;在下者,引而竭之是也。权衡于吐下之间,吐法较为重要。盖应下失下之证,虽为逆候,然仍用下法,秉尚可挽回。应吐失吐之证,恐不待终朝,而已发生危险。(中略)瓜蒂为涌吐之特效药,佐赤豆之苦泄,香豉之开发,俾痰涎宿食,停滞胸中,皆可得吐而解,此为宣通胃脘之良剂。

  【本方用法]​

  《石室秘录》宜吐之法,必须看其痰迹干而有光亮者,放心吐之,余则皆忌。所谓光亮者,如蜗牛涎状也。​《医方集解》吐时,须令闭目,紧束肚皮。吐不止者,葱白汤解之,良久不出者,含砂糖一块,即吐。余见《吐方考》等书。简便吐法:甜瓜蒂不拘多少,炒为细末,每服一二钱,韭菜汁调服,后即吐。或加好茶,又或用萝卜子捣碎,以温汤和搅,取清汁饮之。

  《金鉴》凡煎吐药汤及调散,或用酸米汤,或用白汤,或用稀米粥,须备十余盅。令病者顿服一盅,即用指探吐,药出;再服一盅,亦随用指探吐,药出;再服再吐,以顺溜快吐为度。则头额身上自有微汗,所有病证轻减,即为中病,不必尽服余药。​《吐法撮要》凡服吐剂,至欲吐时,先饮沸汤一碗,则易吐。既吐之后,暂使安卧休息,更使沸汤一碗,取吐数次,而后与冷粥,或冷水一碗以止之。吐中,或吐后,烦躁,脉绝,不知人,四肢厥逆者,勿骇,是乃眩瞑也。以冷水灌面,或使饮之,则醒。或以麝香,和冷水使饮之,亦佳。以上,关于施用吐法时,应具有此种经验以待用也。至于药物之瓜蒂,​《活人指掌辨疑》认为丝瓜蒂,舒诏氏亦云:如无甜瓜蒂,可以丝瓜蒂代。​《吐方考》云:寒乡无瓜蒂,可以苦瓜瓤代之。皆之其能,催吐也。其他,如常山、藜芦、蚤休、莱菔子、石蒜、白芥子、相思子、胆矾、吐根、巴豆、食盐之类均可催吐,但终不如本方之稳健尔。

  武简侯按:

  《皇汉医学》所引《吐方考》​、​《吐方撮要》用吐法,可疗多种病证,如胸中停痰宿水,嘴口痢,卒中风,颠狂痫,龟胸龟背,脏结,喘满,头肿,瘰疬,赤白带,小儿急惊,疟疾,痿躄初起等。并云:吐后,必须以通和之剂,采用泻心汤或黄连解毒汤、调胃承气汤等。又谓,欲行此术,必须先候其胸膈,以有病毒结窒,腹部坚实,脉沉数为目的。更说明在妊娠后,痰血,咳血,撒毒,血崩,亡血虚家,及年过六十者,皆不可吐。盖深悉吐法之受效,与忽用吐法之为害,故不惮谆谆言之耳。阎德润氏云:诚以吐法苦痛最多,故少用于病人,俗工之废吐法不用,亦多以是为借口。​《金鉴》云:邪之在上者,非吐不愈。若如俗工所云:使病者畏不敢服,因循生变,致轻者重,重者死,夫谁之咎?其痛恨不敢用吐法以误人疾病之俗工,溢于言表,学者可了然矣。近代医家余听鸿氏治石姓妪之食厥,陶、朱两姓妪之气厥,皆以吐法致效(见其医案),并谓,余见肝厥、食厥、气厥等证,惟有吐为最速,所以吐法,不可弃而不用也。从可知吐法,实为治病要术,学者在临床上能参考应用,其疗效速度,当更显著也。

  [相关条文]

  【8.44】病如桂枝证,头不痛,项不强,寸脉微浮,胸中痞鞕,气上冲咽喉,不得息者,此为胸有寒也,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

  【9.108】宿食在上脘者,法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

  【11.75】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。

  【12.6】胸中满,欲吐不吐,下利时疏,无寒热,腹中绞痛,寸口脉弱而结者,此宿食在上故也,宜瓜蒂散。

  [方义]

  此涌吐痰涎宿食之方。

  [主治]

  胸膈痰涎或上脘宿食。其症胸中痞满,气上冲咽喉,不得息,或身热有汗如桂枝证,或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,或上脘部拒按。但必须具有痰和热相兼的症状,或有吐出为快的感觉,或有停食的事实,脉必须浮而有力。

  [药品]

  瓜蒂(炒黄) 赤小豆各等份

  [制服法]

  共为细末,每次服一至二钱,服时先用香豆豉二钱,热汤煮作稀糜,去滓和药散服之。不吐者,稍加之,以得快吐为度。如再不吐,可口噙砂糖一块,或兼饮热汤即吐。若一次吐量过少,病不除者,次日或隔日可再服之,但不可令人体虚。若吐过甚者,可饮葱白煎汤,或冷开水,或加减六君子汤即解。

  [用药大意]

  瓜蒂吐风热痰涎,赤小豆利水除湿,豆豉解热除烦。赤小豆、香豆豉二药合用,助瓜蒂苦毒之品以涌吐,并借谷物以保护胃气,使不致影响饮食也。

  [禁忌证]

  诸亡血家、虚家,脉虚无力者,均忌之。

  [类似方剂参考]

  (1)大陷胸丸:此治胸部水饮燥热互结宜于攻下之方。

  (2)小陷胸汤:此治心下痰热互结,清热降痰开胸膈之方。

  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
  1.病如桂枝证,头不痛,项不强,寸脉微浮,胸中痞硬,气上冲喉咽,不得息者,此为胸有寒也,当吐之,宜本方。(166)

  翰卿按:“病如桂枝证”​,指发热汗出而言;“寒”字诸家认为当作痰字解;“痞硬”之硬,应作满字解,因胸有肋骨支撑,无法诊其硬度也;“气上冲喉咽不得息”​,言痰涎上逆,呼吸不利,喉中如拽锯,是用瓜蒂散之目标也。

  2.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本方。(355)

  翰卿按:“手足厥冷”​,为痰饮阻碍阳气,不能外达四末之候;“心下满而烦”​,是心下痰涎壅塞之象,皆为使用瓜蒂散之目标也。

  3.宿食在上脘,当吐之,宜本方。(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篇》)

  翰卿按:宿食在上宜吐,在中宜消,在下宜下,此为治宿食之法则。在上脘者,必有胸闷、恶心欲吐,且有暴饮食史,及嗳腐头眩等证,否则不可轻试。

  4.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,不可吐也;诸四逆厥者,不可吐之,虚家亦然。(《伤寒论·辨不可吐第十八》

  5.真心痛,真头痛,及产后郁冒,忽晕厥者,并胸痹皆主之。或舌疽,或结毒入眼,及黄疸耳鸣。又疟疾,骨蒸,若一切痼疾,结在上部而胸中满者,皆宜此方。又大头痛有时发者,发时服之有效。(《雉间焕》)

  6.日人猪子氏云:瓜蒂虽为有毒之药,然服后并不吸收,只刺激胃肠黏膜,故无中毒之患。惟服之过量则引起急性胃肠炎,使吐利不止,故一次所服,不得逾六分五厘。(《伤寒论今释》)

  7.本方应用范围:①治胸中多痰,头痛不欲食。(《肘后方》)②胸膈痞闷,痰壅塞碍,脉得浮或滑。(《总病论》)③饮食过饱,填塞胸中。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④寒痰结于膈上,及湿热头重鼻塞。(《张氏医通》)⑤卒中痰迷,涎潮壅盛;癫狂烦乱,人事昏沉;食填中脘,欲吐不出。(《医方集解》

  8.狂痫。(《生生堂治验》)

  【典型医案]​

  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一妇人发狂痫,发则把刀欲自杀,或欲投井,终夜狂躁不眠,问则肃然谨厚,勤于女工。与瓜蒂散一钱二分,涌吐数升而愈,更服人参白虎汤,遂不再发。又,一女子年二十许,状如癫痫,卒倒不省人事,少顷自苏,年发四五次。病起幼年,百治不效。后用瓜蒂末一分,以韭汁送下,吐黏痰一升而愈。又,一妇人,年三十余,每交则小腹急痛,甚则阴门出血,而月事无常,复诊脉象,亦无他异。乃瓜蒂散六分,吐黏痰升许讫,更与大柴胡汤缓缓下之,后痊愈。

  《万病回春》:龚子才治一人,癫狂,乱打,走叫上屋。用瓜蒂散,吐出臭痰数升,又以承气汤下之而愈。

  《生生堂治验》:

  ①笑病。系屋弥三郎之妻,善笑,其所视听莫不笑,笑必捧腹绝倒,甚则肋腹吊痛,为之不能息,常自为患,请师治之,即与瓜蒂散一钱,上涌二升,不再发。

  ②脏结。桔梗屋某之仆,二十岁,晡饭(晚饭)后半时许,卒然腹痛,入于阴囊,阴囊挺胀,其痛如剜,身为之不能屈伸,闷乱,叫喊振伏。迎先生诊之,其热如燔,囊大如瓜,按之石硬(肠嵌顿形)。病者昏愦中,愀然告曰:心下有物,如欲上冲咽喉者。先生闻之,乃释然抚掌而谓之曰:汝言极当。以瓜蒂散一钱,涌出寒痰一升余,次与紫圆三分,泻五六行,及其夜半,熟睡达天明,前日之病,顿失如忘。

  ③恶阻。石卫门之妻,年十九,妊娠,时时呕吐,饮食不进。医以为恶阻,疗之及至三四日,饮食殆绝,形体羸瘦,居常默默,好居暗室。既而以为劳瘵。谋之先生,切其脉,按其腹,曰是恶阻令然也,非瘵热也,便一物瓜蒂散之证也。病妇以惮吐,不肯服。师谕之曰:夫妊娠之于恶阻,经三旬若五六旬,则自愈而已。令室人所患,不唯延迟过期,羸困甚极矣,若有外邪乘此,恐损怀胎,岂可不虑也。(中略)病妇乃服之如法。居二日,复省之,举家大喜且谢曰:初服散也,心中愦愦吐黄水,及黏痰,自未至卯,约二升余,心情简爽,食始进,弥月分娩,母子无恙。

  《湖岳村叟医案》:坡吴村吴姓业农,其子四岁,患腹疼。每发必先潮热,吐痰不止,脾胃脉沉滑,此是湿痰郁结所致。用瓜蒂散加减:郁金钱半,栀子钱半,白矾二钱,瓜蒂三枚。煎服半盅,二时许遂吐白沫,如鸡蛋清者甚多,潮热即退。后服八珍汤二帖,永不再发。

  《尚友堂医案》:副贡范渔,取媳胡姓,陡发癫证,每日鸡鸣而起,跣足蓬首,辄趋庭厨,操刀自割,家人夺之乃止。狂呼有大冤枉,食人则快。惶惶求治,百方不效。甘友文水,与范莫逆,力荐余治。诊得右手脉伏,左手脉弦,唇面色青。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半夏、南星、橘红、石菖蒲、北芥子、姜汁对服,癫态稍定,但痴呆不言,饮食不止饱餍。又以鸭翎蘸桐油,搅喉中,吐出胶痰碗许,神识虽清,经信已闭半载,用原蚕沙四两,铜铫炒黄熬酒一瓶,空心热饮。一月后而经通叶孕,次年得生孙矣。

阳明病

阳明病就是里阳证...

阳明病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葛根汤方(脑膜炎无汗时;腰肌劳损、腰酸痛+苍术炮附子;少阴太阴合病)
()
栝蒌茯苓汤方(在胃与心脏之间的部分有水饮)
()
[原文]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温服二升,日三服。
()
麻黄汤方(高烧无汗关节酸痛的感冒;又叫还魂汤) [原文]麻黄三两(去节) 桂枝二两(去皮)  甘草一两(炙) 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
()
麻黄茯苓汤方(寒湿在肌肉,黄肿)[原文]麻黄二两(去节)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
()
桂枝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;有表证+湿) [原文]桂枝四两(去皮) 附子二枚(炮)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