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芩汤方(急性肠炎,肚子痛、拉肚子;腹痛并伴有下利)
[原文]
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(擘)
[用法]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服,夜一服。
[相关条文]
【8.50】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;若呕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【汉方应用】伴有恶寒、发烧、腹痛、心下痞闷等症状之一的下痢,胃肠粘膜炎。
[方义]
此清热燥湿、止痛止利之方。
[主治]
泄泻或痢疾。但必须具有口苦、喜冷等热证现象。
[药品]
黄芩二至三钱 甘草一至二钱 生杭芍三至五钱 大枣二至四枚
[加减法]
兼呕者,加半夏、生姜,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。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黄芩苦寒,清热燥湿以止泻痢;芍药逐血痹以治腹痛;甘草、大枣和中缓急,兼理肠胃之虚。
[禁忌证]
一切喜热性饮食的寒证泻痢绝对禁用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葛根芩连汤:此治兼有表证之热性泄泻下利的方剂。
(2)仓廪汤:此治兼有太阳少阳表证之下利的方剂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本汤。(172)翰卿按:①本条没有太阳少阳的具体症状,因此太阳少阳合病的名称在本条没有存在的价值,应该取消。②本节的222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自下利,多数是便脓血的痢疾,少数是便稀粪者。③呕吐下利属于寒性、热性之辨别,除平素喜冷、喜热和大便情况外,对吐泻出的物质、患者的感觉、小便颜色的赤白、发病的季节、治疗的经过及饮食的异常现象等,都是不可或缺的。映淮按:本方为治热性下利之专方。脉数、心烦应为具备之证,但非必然具备之证,临床只要辨清属热性下利,即可加减应用,不必拘于某一证之有无。
2.黄芩汤是治热利之专方,后世治痢之方剂,大都由此方化裁而来,例如朱丹溪用以治热利腹痛,更名黄芩芍药汤,张洁古于本方中更加木香、槟榔、大黄、黄连、当归、肉桂,名为芍药汤,治赤白痢疾,尤有显著效果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
太阴病,即是里阴证,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。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,在《伤寒论》及《金匮要略》中,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,但《伤寒论》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,而且大多不是在...
太阴病。 太阴病,即是里阴证,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。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,在《伤寒论》及《金匮要略》中,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,但《伤寒论》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,而且大多不是在
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。汉。仲景之伤暑。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刘昆湘曰:暑邪肺为先受,逆传入心,其所以自气陷血者,必其人血分素有热也。暑邪陷血,内干于心,故心气热而神乱。心热,故烦躁夜卧不安。神乱,故谵语意识昏昧。
小承气汤。汉。阳明病。小承气汤方(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痛屁多的便秘) [原文]大黄四两(酒洗) 厚朴二两 (炙去皮) 枳实三枚(炙) [用法]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分温再服,初服更衣者,停后服,不尔者,尽饮之。
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(肾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)
小柴胡汤。汉。少阳病。小柴胡汤方(肝炎、淋巴肿块、结节、乳癌、伤科均可用它加减,女子经期感冒;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;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,要用生半夏;恶心反胃,反复发烧;呕吐又发烧;感冒刚好又发烧,感冒反复发烧;产后抑郁症基础方;乳房肿块+牡蛎)
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。汉。太阳病。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 附子一枚(炮,去皮破八片)
桂枝二麻黄一汤。汉。太阳病。桂枝二麻黄一汤方:桂枝(去皮)一两十七铢,一两六铢,麻黄(去节)十六铢,生姜(切)一两六铢,杏仁(去皮尖)十六个,甘草(炙)一两二铢,大枣五枚。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服。本云:桂枝汤二分,麻黄汤一分,合为二升,分再服。今合为一方,将息如前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