茵陈蒿汤。汉。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。 茵陈蒿汤方(皮肤黄,全身黄,阳黄;黄疸;肝胆湿热瘀在里边;;南阳林山注:茵陈蒿秋季采收去黄效果好,春季采收的幼苗效果差)
茵陈蒿汤方(皮肤黄,全身黄,阳黄;黄疸;肝胆湿热瘀在里边;;南阳林山注:茵陈蒿秋季采收去黄效果好,春季采收的幼苗效果差)
[原文]
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(擘) 大黄二两 (去皮)
[用法]
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茵陈,减六升,纳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,小便当利,尿如皂荚汁状,色正赤,一宿病减,黄从小便去也。
[相关条文]
【9.60】阳明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,但头汗出,身无汗,齐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引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蒿汤主之。
【9.83】伤寒七八日,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者,茵陈蒿汤主之。
【9.86】阳明病,身热,不能食,食即头眩,心胸不安,久久发黄,此名谷疸,茵陈蒿汤主之。
【适应症】口渴、尿少、便秘者。食欲减退,饭后眩晕,皮肤瘙痒。心中烦躁不安,荨麻疹。口腔炎,黄疸,血清肝炎,流行性肝炎,皮肤发黄病。
[方义]
此清热利湿,去积,治阳性黄疽之方。
[主治]
黄疸小便不利。必须兼有腹部拒按或大便不利之里证现象,和喜冷或口渴之热证现象。
[药品]
茵陈五钱至一两 栀子二::至三钱 大黄一至二钱
[煎服法]
用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茵陈清热利湿,为治黄疸的主药;栀子清热;大黄荡涤肠中积滞。
[禁忌证]
无腹部拒按或大便不利者,不可用;有表证者,也不可用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麻黄连翘赤小豆汤:此治黄疸兼有表证之方。
(2)栀子柏皮汤:此治黄疸不兼表里证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阳明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;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引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本汤主之。(236)
翰卿按:“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”,即是齐脖子的汗。这一证状,应注意是否为小柴胡汤证。《温疫论》用本方,量取茵陈一钱 山栀二钱 大黄五钱,认为治黄以胃实为本,故大黄为专功,栀子次之,茵陈又次之。陆渊雷云:茵陈利尿,排除组织中之胆色素,栀子佐之,大黄通涤肠管,开输胆管下流之壅滞,不得以胃实为本,分量可随证增损,不必执古方之比例耳。二说皆可参考也。本证有可下之里证,即腹部拒压一证。如单纯是瘀热在里,则为栀子柏皮汤证,二方可互相体会。
2.伤寒七八日,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者,本汤主之。(260)
翰卿按:腹满拒按,大便不利,是本方之主证(如单纯小便不利,不应用本方)。但曾治一黄疸,大便微溏,已二月之久,服茵陈五苓散不效,根据体质和病情,试用本方,大黄只用三钱,结果病势见轻,大便正常。说明任何病证都需要全面体会,都是有常有变的。
3.谷疸之为病,寒热不食,食即头眩,心胸不安,久久发黄,为谷疸,本汤主之。(《金匮要略·黄疸病篇》)
翰卿按:谷疸由脾胃湿热引起,湿热交蒸,故见黄染;中焦壅,营卫之源塞滞不利,故见寒热。非表证之寒热,故不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。中焦病则升降失司,故有食则头眩,心胸不安,腹满,小便不利等证。黄疸之治疗法则是通利小便,表闭者,可采用汗法,因尿与汗均为湿热外泄之途径。
4.本方为治黄圣剂……但此方治黄,当以阳明部位之腹满,小便不利为主,若心下有郁结者,不如大柴胡汤加茵陈有效。(《方函口诀》)
5.古人所指瘀热在里,身黄橘子色,为卡它性黄疸,胆道炎类,本方用于此种黄疸,效果极佳。(《古方临床之运用》)
典型医案
急黄(亚急性肝坏死、肝昏迷)
刘xx,男,39岁,渔民。1975年10月13日就诊。患者于就诊前20天,在舟山群岛捕鱼出现疲乏,食欲不振,尿黄。曾赴当地县医院就诊,经肝功检查,黄疸指数12单位,谷丙转氨酶200单位,拟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,即在某医院住院治疗。住院期间曾用保肝和支持疗法,并服中药20余剂,病情未见好转,继而出现腹水、昏迷。经各种急救处理并输血,仍未见效,病情危重,出院返家,回家后急来我院求治。检查:体温37℃,脉搏110次/分,呼吸24次/分;神志昏迷,巩膜深度黄染,舌苔黑而浊腻。心肺未见异常,腹部膨胀,有移动性浊音,肝触不到,肝浊音界在右季肋上1.5厘米,全身皮肤深度黄染,无蜘蛛痣及肝掌。患者带回的最后一次肝功化验报告:黄疸指数80单位,凡登白双相反应阳性,麝浊25单位,麝絮(+++),锌浊27单位,脑絮(+++),总蛋白7.58克%,白蛋白3.5克%,球蛋白4.08.264·克%,谷丙转氨酶372单位。西医诊断:亚急性肝坏死、肝昏迷。中医辨证:阳黄、急黄。治以解毒、清热、化湿。急投大剂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化裁。茵陈100克大黄24克栀子18克黄柏18克。水煎,每日2剂。10月14日:上方服后,当天连续排大便3次,色黑状如糊,量约一痰盂。小便亦行,色赤如皂角汁状。腹部稍软,神志略清醒,口干索饮,仍循前法。10月23日:病人已省人事,能进流汁和半流饮食,能问答对话。又服药8天,脉转缓和,黄疸渐退,腹水明显消退,能自行坐卧,每日下午排黑色大便2次。……将原方药量减其半,日服1剂。11月3日:黄疸基本消退,小便清长,腹水减退,精神好转,食欲转佳,能食干饭,自行在室内慢步。至此病势已去八九,正在恢复阶段,若再过用苦寒,恐伤脾胃,即将上方药量再减其半,并加银花、丹参、白芍、泽泻、茯苓、甘草。然后用丹栀逍遥散加茵陈,同时配合保肝西药以调理善后,……全疗程38天,病告痊愈。1976年1月10日肝功复查正常。同年7月竟能出海捕鱼。随访至今,身体健康。(林上卿医案,录自《福建医药杂志》4:55,1979)
崩漏
陈xX,56岁。1970年秋,突然下血,淋漓不止,经武汉等地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,服西药效果不佳,延袁老诊治。患者每月2次来经,每次约有10天,淋漓不断,饮食欠佳,头晕恶心,身热乏力,苔黄腻,脉滑数。袁老认为此为湿热所致,书以茵陈蒿汤原方:茵陈15克大黄6克炒栀子6克。3剂病大减,又3剂告愈。(袁西三医案,录自《河南中医》1 :45,1981)
黄疸泛恶(急性黄疸型肝炎)
患者男性,25岁。1973年5月11日初诊。1周前,恶寒发热,开始泛恶,渐见眼白发黄,浑身皮肤搔痒。诊时一身黄染,色泽鲜明,胸胁满闷,时作隐痛,泛恶更甚,口苦,不思饮食,见肥肉即作恶心,小便黄如浓茶而量少,大便干坚,两小腿酸重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化验结果:黄疸指数40单位,锌浊度8单位,谷丙转氨酶225单·265·位。西医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。中医辨证属湿热郁蒸,腑实里滞,治宜清利泻实,以退阳黄:茵陈50克生大黄6克,后下炒枳实15克川朴8克焦山栀15克黄芩10克软柴胡10克白茅根30克鸡内金8克郁金12克姜竹茹10克姜半夏10克。服5剂。二诊:5月17日。药后大便通畅,黄色见褪,泛恶渐平,皮肤作痒亦轻。原方续进7剂。三诊:5月24日。诸证日减,脘腹尚胀,复查肝功能:黄疸指数15单位,谷丙转氨酶110单位。处方宜作更动:茵陈30克焦山栀15克生大黄3克姜竹茹12克丹参15克炒枳壳15克郁金10克白茅根30克川楝子10克八月扎10克炒谷麦芽各15克青陈皮各6克。服10剂。四诊:6月8日。再行肝功能化验,各项指标均已正常。身目不黄,泛恶已除,饮食有味而量增,舌红退,黄苔去,脉仍带弦。再予疏调月余,开始参加农村轻便劳动。(张志民医案)
黄疸胁痛
暨xx,男,50岁,农民。1977年4月11日初诊:仲景云:“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。”黄疸目睛黄,小溲黄,脘胁胀痛,面色晦滞,脉涩,苔黄糙边青紫,治宜利胆退黄,化瘀活血。方用:茵陈12克黑山栀9克清宁丸3克(吞)岩柏15克平地木30克海金沙12克车前子12克当归9克赤芍9克郁金9克虎杖15克山植12克4剂。复诊:目睛黄、小溲黄减轻,脘胁胀痛好转,纳食渐增,脉弦,苔黄糙边略青紫,再拟清肝热化瘀血。原方去清宁丸、山楂,加生大黄3克、生大麦芽30克。5剂。4月28日三诊:目睛转白,略带淡黄,上午小便清白,下午略带黄色,脘胁已不痛,纳便均正常,然仍时觉口苦,脉小弦,苔薄黄边略青紫,再循原意。守复诊方去海金砂,嘱服5剂,黄疸尽退,诸证悉除。(连建伟医案)
评议
谷疸系谷气不消,胃热脾湿瘀郁为病。胃为卫之源,脾为营之本,若湿热瘀郁,营卫之源壅而不利,则作寒热;胃不受纳,脾失健运,故而不食;食之则更加助长脾胃湿热,湿热困阻中焦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则为头眩,心(此指胃脘)胸郁闷不安;湿热胶结,由脾胃熏蒸于肝胆,影响肝胆疏泄,而致胆液外溢,侵入肌肤,故一身面目俱黄,发为谷疸。除上述诸证外,参照仲师《金匮》、《伤寒》的其他条文,息者还当有“小便不通”、“小便必难”、“小便不利”、“腹微满”等证,显系湿热无由下泄,瘀郁于里,腑气壅滞所致。故当用茵陈蒿汤苦寒通泄,使湿热从小便出也。方中重用茵陈蒿苦泄下降,功专除湿清热退黄,《本经》谓其主“热结黄疸”,《别录》谓其“主通身发黄,小便不利”,以其善清肝胆之热,兼理肝胆之郁,故为君药;栀子苦寒,泻火除烦清热利湿,使湿热从小便而出,为臣药;佐以小量大黄苦寒,通泄瘀热,亦能利湿热从小便而出,《本草纲目》谓其治“小便淋沥……黄疸”。故仲景云:服后“小便当利,尿如皂荚汁状,色正赤,一宿腹减,黄从小便去也。”本方煎法也值得注意,正如徐灵胎所说:“先煮茵陈,则大黄从小便出,此秘法也。”案一急黄,巩膜及全身皮肤深度黄染,腹部膨胀(已有腹水),神志昏迷,舌苔黑而浊腻,此由湿热胶结,非但无下泄之路,反而上扰神明。当用重剂清热祛湿,方可转危为安。林氏投重剂茵陈蒿汤加黄柏,并嘱每日2剂煎服。使功专而效宏。果然得二便畅行,腹软神清。然后将原方药量减半,日服1剂,务使小便清长,腹水减退,黄疸亦自消退。待病去八九,又恐久服苦寒伤脾,将上方药量再减其半,并加解毒利水、养血健脾之品。此案自始至终用清热利湿法,又注意顾护脾胃之气,善用经方,胆大心细。案二崩漏,身热、头晕、恶心,饮食欠佳,苔黄腻,脉滑数,乃由湿热所致,故亦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,其中大黄、炒栀子并能入血分,凉血止血。方证相符,故药到病愈。案三黄疸泛恶,以其黄色鲜明,舌红苔黄,脉滑数,属湿热阳黄,故投茵陈蒿汤;又有恶寒发热,胸胁苦满,不思饮食,泛恶,口苦,属少阳枢机不利,故加柴胡、黄芩、半夏;大便干结,用厚朴、枳实承顺阳明胃气之下行;瘀热互结,有鸡金、郁金活血化瘀以利肝胆;更以白茅根清湿热而利小便,姜竹茹清胃热而止 泛恶。用药得宜,故诸证日减。复诊仍以茵陈蒿汤加理气、活血、消导之品,终获痊愈。案四黄疸胁痛,面色晦滞,小便色黄,脉涩,苔黄糙边青紫,属瘀热互结之发黄。故在茵陈蒿汤清热利胆退黄的基础上,加入平地木、当归、赤芍、郁金、虎杖、山楂等大队活血化瘀之品,并配伍岩柏、海金砂、车前子清湿热而利小便。使瘀祛新生,湿祛热清,黄疸自退。诚如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所说:“治黄必活血,血行黄自退”。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、胆汁性肝硬化、亚急性黄色肝萎缩、肝昏迷、肝脓疡、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、胆结石、钩端螺旋体病、蚕豆病、功能性子官出血等。
黄疸病也是古已有之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就讲到:“疸,黄病也”,即指全身的皮肤、面目发黄,所以黄疸是以身目发黄为主证。这个“疸”字,古代本作&ldquo...
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。 黄疸病也是古已有之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就讲到:“疸,黄病也”,即指全身的皮肤、面目发黄,所以黄疸是以身目发黄为主证。这个“疸”字,古代本作&ldquo
下瘀血汤。汉。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。下瘀血汤方(南阳林山注:脑溢血可用此方)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(去足) 上三味,末之,炼蜜和丸,以酒一升,水一升,煮取八合,顿服之,血下如豚肝愈。
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[原文]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三味,取四升,去滓,纳胶烊消,分温三服。
大黄厚朴甘草汤。。仲景之热病。[原文]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[用法]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服一升,得大便利,勿再服。
吴茱萸汤。汉。太阴病。吴茱萸汤方(可治胃下垂,肝寒所致;)[原文]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五苓散。。仲景之湿病。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,上焦湿疹,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;肾脏寒湿,小便不利;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(呕吐不止;小儿吐奶;口渴而小便不利;)[原文] 猪苓十八铢(去皮)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(去皮)
防己黄芪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防己黄芪汤方(帮助减肥;小肚子凸起的将军肚)[原文]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(炙)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