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黄附子细辛汤。汉。少阴病。寒邪直中少阴,表里皆寒,发热恶寒,头痛,脉沉微,麻黄附子细辛汤方(少阴证感冒;治疗老年痴呆症;又名麻黄细辛附子汤)
麻黄附子细辛汤方(少阴证感冒;治疗老年痴呆症;又名麻黄细辛附子汤)
[原文]
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(炮 去皮破八片) 细辛二两
[用法]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减二升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[相关条文]
【11.21】少阴病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
【汉方应用】微热,恶寒,体质虚弱,无力,嗜睡,咳嗽,老人感冒,无力性肺炎,支气管炎,流感。
[方义]
此治表里皆寒之方。
[主治]
寒邪直中少阴,表里皆寒,发热恶寒,头痛,脉沉微。
不喜冷性饮食,从体质方面检查,没有显著可补的衰弱现象。
[药品]
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细辛五分至一钱
[煎服法]
水一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麻黄散表寒,附子温里寒,细辛升内陷之阳气。对于表里皆寒始得之证最为相宜,或兼头痛者,用之也可。
[禁忌证]
喜冷性饮食者忌用,因此证须防阴虚血虚兼受风寒之
病。体质有虚弱现象者忌用,因此证须防阳虚气虚兼受风寒
之病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麻黄附子甘草汤:此治表里皆寒,或体质较弱,或时间较长,或没有头痛之方。
按:此证须加人参。
(2)景岳理阴煎、大温中饮:此治阴虚血虚感受寒邪之方。
(3)补阴益气煎:此治血虚气虚感受风寒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本方主之。(301)
翰卿按:“始得之”,为使用本方注意的地方。因为日期稍久,偏于虚的一面较多,而这个时期则偏寒的一面较多。陆氏云此正气虚弱之人,因抵抗外感而见少阴病。我认为是寒邪直中少阴,伤及少阴阳气所致。因本方偏于去邪而不偏于补正,也就是除解表温里外,方中并无补虚之品。本方之细辛,有的说有头痛证,有的认为是升内陷之阳气。
根据实践,这两种说法都有参考的必要,而后者比较更正确些。因只有遇到寒邪直中阴经之证,才能体会到这一点。翰卿又按:本方是治表里皆寒的方剂,所谓解表温里是也。使用时应注意:①不喜冷性饮食。②体质没有显著的衰弱现象。
2、暴哑声不出,咽痛异常,卒然而起,或欲咳而不能咳,或无痰,或清痰上溢,脉多弦紧,或数疾无伦,此大寒犯肾也,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,并以蜜制附子噙之,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。(《张氏医通》
3.本方加川芎生姜,谓指迷附子细辛汤。治冷风头痛,痛连脑户,或但额角与眉相引,如风所吹,如水所湿,遇风寒则极,此是风寒客于足阳明之经,随经入脑,搏于正气,其脉微弦而紧。(《十便良方》)
4.治少阴病初得之,但恶寒不发热者。例一少年,夏季午间恣食西瓜,夜间当窗酣睡感寒而冻醒,未醒之先又梦遗,周身寒战,腹中疼痛,头痛甚剧,脉微细若无。为其少阴暴虚,腹中疼痛,于本方加熟地、山药、山萸、干姜、公丁香,服后温覆,得微汗而愈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
5.手足厥,但欲寐,全是少阴寒证。以太阳寒水陷人少阴,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,而于水肿一证尤宜。
曾治一孩,沉迷不醒,手足微厥,脉微细,平日痰多。疏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半夏生姜,一剂即不复沉迷。后逢小儿但欲寐者,悉以本法加减与之,无不速愈。(《经方实验录》)6.细辛、附子为温性振奋药,能振兴细胞机能,促生体温,并有镇痛作用。用于衰弱体质及老人之感冒,肺炎,支气管炎,痰喘咳嗽,有畏风,恶寒,身痛,头疼,脉沉细无汗者。(《古方临床之运用》)7.一孩病痘,初发,与葛根加大黄汤,痘隐没。但欲寐绝饮食,脉沉,热如除。与本方,痘再透发而愈。(《方与貌》)
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《伤寒论》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,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,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,复感寒邪,故有发热恶寒、头痛、无汗、四肢不温、神疲欲卧等症。脉沉少阴脉也。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,俾外邪深入者可出,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,少阴太阳俱兼顾矣。
【方药】麻黄、附子、细辛
【方义】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。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。细辛温通于少阴,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,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,合而用之,散邪温经,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。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,俱投以此方治之,举案如下。
林某某 男 30 成都丝绸印染厂
1975 年 3 月 2 日,腰背骨节痛,头面潮热,肢冷,坐骨神经痛,有腰扭伤史,脉沉,苔白。
【辨症】素体阳虚感受寒邪,阻滞经络。
【治宜】温经散邪。
【方药】附片30g,先熬 麻黄10g 细辛6g 独活10g 黄耆15g 黄芩10g。二付。
1975 年 3 月 11 日,上方共服六剂,坐骨神经痛愈。头面潮热愈。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,只集中一点痛。原方再加桃仁10g 红花6g。二付。
【分析】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,太阴症手足自温,肢体不温,肢体不温,头面潮热症属少阴。由于阴寒阻滞经络,不通则痛,故以温阳散寒之剂,以温通经络,加之过去有扭伤史,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,故加桃仁、红花,活血通瘀,加强血液循环,诸痛自愈。
徐某某 女 成 成都纺织厂
1975 年 3 月 12 日,尾(骨底)骨痛,面目浮肿,四肢冷,脉沉舌淡,苔白。
【辨症】阳虚寒凝气滞。
【治宜】温阳散寒行气。
【方药】附片30g,先熬 麻黄10g 细辛6g 独活10g 黄耆15g 黄芩10g。二付。
1975 年 3 月 14 日,疼痛好转,手足转温面目仍肿,脘腹胀满。
原方加厚朴20g 法夏20g 党参10g 甘草6g 生姜15g。二付。
1975 年 3 月 18 日,诸症好转。原方二付。
【分析】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《伤寒论》发汗后,腹胀满者,厚朴、生姜、半夏、甘草、人参主之(66)加此方的目的因患者腹满,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,或素体脾胃虚弱,转运失职,气滞不通,壅而作胀。其面目浮肿,因面目亦属阳明,故面浮肿与脘腹胀满都同一病因所致。故加入厚朴、半夏、甘草、生姜、人参汤,本方以厚朴宽中行气除满,生姜温中散邪宣通阳气,半夏开结降逆,散水气,甘草、人参培补中土,故治脾虚气滞之中满,加之本患者肾阳素虚寒邪凝滞故以附子温肾阳,细辛通三阴,麻黄散寒,引邪外出,标本均治,面面俱到,故诸症均愈。
徐某某 男 56 成都(光天)华食品厂
1974 年 11 月 14 日,左下肢后侧股骨,腿弯至小腿下冷痛行走困难,病已二年余,经中西医治疗并针灸之后有好转,最近加剧,注射 B12 等无效。脉沉迟,苔白。
【辨症】阳虚寒凝气滞。
【治宜】温阳散寒通络。
【方药】附片30g,先熬 麻黄10g 细辛6g 独活10g 牛膝10g 木通10g。二付。
1974 年 11 月 16 日,症减多半。原方二付。
【分析】该患者病二年余,虽治有好转,但终未澈底,从其部位观之,应属少阴,即现代医学称之为坐骨神经痛,既痛又冷,冷者为寒,痛者不通,附片为少阴温阳之主药,细辛温通三阴,麻黄散寒引邪外出,独活散寒除湿专走下焦。牛膝引药下行,木通专走全身经络,用药得当,二年余的病痛,四剂药得恢复,可谓药与病投方矣。
张某某 男 50 成都运输公司五队宿舍
1980 年 10 月 6 日,邀请出诊,今晨起床之际,实然咳嗽引发腰痛不能下床,不能转侧,来得突然,没有明显的感冒,最后也不再咳。脉伏,苔白。
【辨症】脾肾阳虚寒邪直中二阴。
【治宜】温阳寒寒引邪外出。
【方药】附片30g,先熬 细辛6g 麻黄10g 黄耆10g 独活10g 黄芩10g 厚朴15g 半夏15g 甘草10g 党参10g 生姜15g。二付。
1980 年 10 月 9 日,病愈多半,可以下床,但弯腰仍痛。原方二付。
【分析】该患者突然咳嗽而引发腰痛不可转侧,腰为肾之腑,可知素体阳虚,寒邪直中少阴,故腰痛不可转侧者脾阳亦虚同时受外邪直中,传导阻滞,影向肺经,肺朝百脉,受寒而郁闭,百脉潜藏而令脉伏。方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温阳散寒引邪外出。用厚朴半夏甘草生姜人参汤者以宽中行气除满培中土,降逆气,开脉闭,加黄耆升脾阳助中土,而独活袪下焦之风湿,黄芩在此以调节诸药之燥,故病愈而脉亦复常。
【注】《医贯》:有头痛连脑者,此系少阴伤寒,宜本方不可不知。《症治准纯》:用麻黄附子细辛汤,治肾咳,咳者腰背相引而痛。甚则咳涎;又治寒邪犯脑,致脑齿痛。《十便良方》本方加川芎、生姜主治冷风头痛。《张氏医通》暴哑声不出,咽痛异常,卒然而起,或欲咳而不能咳,或无痰或清痰上溢。脉多弦紧或数急无伦,此大寒犯肾也。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,并以密制附子噙之,慎不可用寒凉之剂。《医门法律》:春日病温,灌治两旬酿成极重恐症,壮热不退,谵语无伦,皮肤枯涩,胸膛板结,舌卷唇焦身踡足冷,二便略通,半渴不渴,面上一团黑滞,与两感之病情符合,于是以本方两解其在表,阴阳之邪,果然板间透汗而热全清,再以附子泻心汤两解其在里阴阳之邪,果然胸前活人事明了,诸症俱退,次日即思粥,以后竟不需药,仅此两剂,而起一生于九死。
胡希恕先生曰:《伤寒论》少阴病篇比较难读,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,也就因为这样,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,因亦无法说明。其实依据八纲分析,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...
少阴病。 胡希恕先生曰:《伤寒论》少阴病篇比较难读,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,也就因为这样,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,因亦无法说明。其实依据八纲分析,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
柴胡桂枝汤。汉。少阳病。柴胡桂枝汤方(乳腺小叶增生;乳癌+牡蛎;)[原文]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(炙)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(擘)
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(肝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)]
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(肾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)
大青龙汤。汉。太阳病。大青龙汤方(表寒里热,禽流感、新冠肺炎高烧、夏天发作的哮喘等;会有高热,麻杏石甘汤无高热,可区别;一服发汗后,复发烧者,千万不可再服,会造成汗流不止,郝万山讲过的案例。急性肾炎可用此方)
葛根加半夏汤。汉。太阳病。葛根加半夏汤方 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此于葛根汤加治呕逆的半夏,故治葛根汤证而呕逆者。冯世纶解读:于葛根汤加半夏,实际其组成和功能与葛根汤与小半夏汤的合方相似,故治二方的合并证。 [原文]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(去节) 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 半夏半升(洗)
桂枝加厚朴杏仁汤。汉。太阳病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(倪海厦用此方治疗百日咳;感冒同时伴有咳嗽和气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