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花汤方(便血的大肠炎)
[原文]
赤石脂一斤(一半全用 一半筛末)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
[用法]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温服七合,纳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,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[相关条文]
【11.27】少阴病,下利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
【11.28】少阴病,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
[方义]
此固脱,治虚寒性下痢之方。
[主治]
少阴病,下利脓血。但必须具有脉微细、喜热怕冷、滑泻不禁、不里急后重等表现。
[药品]
赤石脂二至三钱(研细) 干姜五分至一钱 粳米五钱至一两
[煎服法]
水三杯,将干姜、粳米二味煎至米熟时,去滓,人赤石脂细末调匀服之。
[用药大意]
赤石脂性涩,固肠胃,止滑脱;干姜温中去寒;粳米甘乎补虚。
[禁忌证]
凡痢疾有内热之口苦、喜冷、里急后重等症,或未至滑脱不禁的程度者,均忌之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真人养脏汤:此治下利,少兼脓血,滑泻不止,日数十次,小便点滴不通,服利小便药丝毫无效者。用本汤送赤石脂细末三钱,一剂后,每日即便三五次矣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少阴病,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脓血者,本汤主之。(307)
翰卿按:“小便不利”,是水分偏走大肠之故。根据经验,用利小便之药必不效,但服固涩药后,大便次数减少,小便马上通利。此方可暂用不可久用,因便脓血多属热证,恐用多化热也。
2.少阴病,下利便脓血者,本汤主之。(306)
翰卿按:陈慎吾云:此证必脉象微细,但欲寐,下利具有滑脱之象,或面薄肢厥。
3.一卅余岁妇人,腹微痛,下溏粪及黏液,杂以鲜红血星,舌苔非常垢腻,脉沉数,手足微冷,胸腹有白色小水泡,与桃花汤加附子、阿胶,增干姜,两服血止,调治十日,杖而后起。(《伤寒论今释》)
胡希恕先生曰:《伤寒论》少阴病篇比较难读,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,也就因为这样,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,因亦无法说明。其实依据八纲分析,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...
少阴病。 胡希恕先生曰:《伤寒论》少阴病篇比较难读,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,也就因为这样,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,因亦无法说明。其实依据八纲分析,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
葛根汤。汉。太阳病。葛根汤方(脑膜炎无汗时;腰肌劳损、腰酸痛+苍术炮附子;少阴太阴合病)
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上四味,,以水一斗,先煮三味,取三升,去滓,纳胶烊消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吴茱萸汤。汉。太阴病。吴茱萸汤方(可治胃下垂,肝寒所致;)[原文]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(厚皮的皮肤病,湿疣;阴天肌肉酸痛;脂溢性皮炎、手脚角质层过厚;又名麻杏薏甘汤)
桂枝附子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桂枝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;有表证+湿) [原文]桂枝四两(去皮) 附子二枚(炮)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。。仲景之热病。[原文]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半夏半升(洗) 甘草三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