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梅丸。汉。厥利呕哕。乌梅丸方(遇考试就紧张拉肚子用此方;糖尿病)其主证:面白不红,口渴不欲饮,苔薄不燥,脉沉细不数
乌梅丸方(遇考试就紧张拉肚子用此方;糖尿病)
[原文]
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 (炮去皮) 蜀椒四两 (出汗) 桂枝六两(去皮)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
[用法]
上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,以苦酒渍乌梅一宿,去核,蒸之,五斗米下,饭熟,捣成泥,和药令相得,纳臼中,与蜜,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饮,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。禁生冷,滑物,臭食等。
[相关条文]
【3.23】传厥阴,脉沉弦而急,发热时悚,心烦呕逆,宜桂枝当归汤,吐蛔者,宜乌梅丸。
【11.59】伤寒,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,肤冷,其人躁,无暂安时者,此为脏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当吐蛔,今病者静,而复时烦,此为脏寒,蛔上入其膈,故烦,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蛔。蛔厥者,乌梅丸主之,又主久利。
[方义]
此治厥阴病,调和寒热之主方。
按:祝味菊氏认为,此方不是治厥阴病之主方,而是治蛔厥之主方。根据实践,此方不但对蛔厥有效,而且对于厥阴病主证,如提纲所指出的证候,尤有特殊效果。
[主治]
厥阴病,消渴,气上冲胸,心中疼热,饥不能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;蛔厥(包括肠寄生虫病);久利等。但必须具有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,寒证较多,脉象微弱。
[药品]
乌梅三十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六钱 当归四钱 附子六钱 蜀椒四钱(炒出汗) 桂枝六钱 人参六钱 黄柏六钱
[制服法]
先将乌梅用醋浸一夜,去核置二两小米下蒸之,以米熟为度。去米同诸药焙干研为细末,蜜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三钱,空心米汤送下,忌生冷滑物臭食。
[用药大意]
附、姜、桂、辛、椒辛温祛寒;黄连、黄柏苦寒清热;人参、当归以补气血之虚;乌梅酸收,以敛厥阴之气。乌梅蒸于米下,和丸调以蜂蜜,服丸送以米饮,皆意在和中。总之,此方酸苦辛温,寒热并用,为治厥阴阴阳错杂、寒热混淆之主剂。
[禁忌证]
凡单纯寒证或单纯热证之消渴,气上冲,吐蛔,久利等,均不可服。证虽寒热夹杂,但热证偏盛者,亦须适当加减,不可照原方服,因方中热药较多故也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生姜、半夏、甘草三泻心汤:此三方虽皆系治寒、热、虚三方面夹杂之剂,但重点都在心下痞满一证。
(2)椒梅汤:此系治暑邪深入厥阴寒热夹杂之方剂。
(3)黄连汤:此系治上热下寒、呕吐腹痛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蛔厥者,当吐蛔,今患者静,而复时烦者,此为脏寒,蛔上入其膈,故烦,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,又烦者,蛔闻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本方主之。又主久利。(338)
翰卿按:乌梅丸是治上热下寒,或上寒下热、寒热错杂,或兼蛔虫证之方。祝味菊氏认为,此方不是治厥阴病之主方,而是治蛔厥之主方。根据实践,不但对蛔厥有效,而且对厥阴病尤有特殊效果。“久利”,这种下利属寒热夹杂,非一般之下利也。
2.厥阴之为病,消渴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。下之利不止。(326)
翰卿按:柯氏主张用本方治疗,根据经验,用本方疗效非常显著,应该作为本方之适应证。3.治冷利,久下不止。(《千金方》)4.产后冷热利,久下不止。(《圣济总录》)5.反胃,以干姜人参半夏汤送此丸奇效。(《方函口诀》)
沈绍功沈老讲的经验:
一、五子饮。湿毒很痛苦的,现在有好多药物祛湿毒,疗效很有限,我给它建了一个“五子饮”。哪五个子?蛇床子、地肤子、葶苈子、莱菔子、车前子。当然可用车前草,车前子讲了要“包”,用车前草就更全面,这个五子来祛湿毒。这在我老师的基础上,老师四川的名医,叫“叶心情”。当时很有办法,疗效非常突出,有几个绝方:比如“乌梅汤”,《伤寒论•厥阴病》的“乌梅丸”,他改成了乌梅汤,原方10个药,《伤寒论》乌梅汤治蛔厥呀,厥阴病不就蛔厥,现在临床上用的也是胆道蛔虫病,他可用到头痛,用到慢性痢疾,用到胃痛,用到更年期综合征,很绝呀!非常有效。我们第二任卫生部长徐部长,偏头痛,痛了20多年,反复发作,原方乌梅汤,头痛好了!徐部长就对中医相当器重,到处开会讲中医是个宝。老人家从来都不讲,他1、3、5在高干门诊,2、4、6在普通门诊,当时我们跟他是很累呀,位置都没有,椅子都没有,就站着一个上午抄方,老人家从来不讲,很绝。为什么?话多了伤心,到不了百岁,所以从来不讲话。老人9点上班,11点准时回去,就在西直门的国务院宿舍,下午睡好觉,2点左右,钓鱼,礼拜六上政协礼堂,跳舞去,很潇洒。从来不讲,怎么办?要学他的本事,就是琢磨琢磨,用乌梅汤哪些指标?怎么加减?我也不讲,一个病人好了,两个病人好了,当年都有大病例,1963年呀,治好了在普通门诊把大病例写好了,朝老人家面前一放,我也不开口。老人说:“嗯”,点个头。一个、两个、十个、八个,老人家佩服了。说:“你真能下功夫。”就给我送这一句话,再也不说了,琢磨了有绝招。他当年治疗老年的瘙痒,老年有两个病:一个就便秘,我把这招已经告诉你了;第二个就瘙痒。尤其到了秋冬以后,痒啊!特别难受。老人家用3个药:一个蛇床子,一个地肤子,还有一个就苍耳子。苍耳子有毒,要炒,炒苍耳子就没有毒,但是我为了安全,干脆我苍耳子不用了,安全呀!何必炒不透苍耳子中毒了那就麻烦了!怎么弄想一想,痒在身上,肺主皮毛,肺胃是同源,所以为什么白虎汤呀是肺胃同治,又治肺又治胃呀!想到两步:第一肺主皮毛,用什么药?葶苈子,泻肺呀!胃有什么药?莱菔子。所以我就改成了葶苈子、莱菔子。一个湿呀,祛毒到哪?从小便而出。车前草,很安全的排尿,祛邪最好的路就是排尿。驱邪一共有5条路:第一条出汗,外邪出汗排邪,当然排量有限,排不多,排多了以后伤心阳,排的又少;第二条路通中焦,和胃来排邪,但是和胃也有害处呀!影响胃阴呀!影响食欲;第三条通便,润肠通便,当然不是峻下了,要润肠,尤其当归、白菊花、草决明、全瓜蒌、桃仁,给他来通便,通便也能伤正呀!有句俗话“英雄禁不起三泊屎”,再强壮的人,拉了三天,就软了,这也有不利的一面;第四就是凉血,血分有热通过凉血,犀角地黄汤,现在犀角不能用了,现在完全可以用水牛角,现在已经过关了,水牛角3g,能代替犀角,但凉血你也不能太凉呀!从血里面排邪,凉了以后会有好多副作用;第五条就是排尿,淡渗,它没有副作用,小便排尿量很大,排邪量也大,所以实邪要给出路,最好的出路,排的最多的量就是利尿,尤其是车前草,还有白花蛇舌草,还有冬瓜仁。改了这五子,有毒呀,要解呀!用苦参、生苡仁和大黄;清宣桑白皮、野菊花、连翘和全瓜蒌。中医的传统治湿疹要和血,血和了,风熄灭了。止痒还可以加两个药:一个是白鲜皮;一个是防风,防风、白鲜皮止痒。排毒,刚才讲了,通过利尿,白花蛇舌草、泽泻和冬瓜仁,淡渗利尿配合车前草,这是治疗湿毒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,叫“五子饮”。
二、
乌梅丸妙用
“乌梅丸”系《伤寒论》“辨厥阴病”中主治蛔厥和久利方。近人多用治胆道蛔虫症。可将“乌梅丸”原方改成汤剂,扩大用治头痛、眩晕、胁痛、腹泻等疾,只要证见寒热错杂,虚实兼挟,符合“厥阴病”者均可投之,但必须掌握其主证:面白不红,口渴不欲饮,苔薄不燥,脉沉细不数。
“乌梅丸”原方由10味组成。其中3味用量固定:补气的党参15g、养血的当归10g、主药乌梅10g。其余视寒热之偏重调整用量。如果寒象偏重5味温药加量:制附片10g、肉桂5g、川椒2g、细辛3g、干姜10g,2味凉药减轻:川连5g、黄柏5g。反之,热象偏重,则5味温药减量:制附片5g、肉桂3g、川椒1g、细辛2g、干姜5g,2味凉药加量:黄连10g、黄柏10g。
“乌梅丸”系经方代表方之一,药简量精,只要对证,其效甚妙矣!
“乌梅丸”,这我刚才讲的妙用,一共10个药。要掌握它的主证:面白不红,口渴不饮,不想喝水,苔薄不燥,脉沉不数。这叶老的指证,他不讲,我给他总结出来4条,往老人家面前一放,点头啊,就认可了。刚才讲了,一系列的病,都可以用乌梅汤。你看:头痛、眩晕、胁痛、腹泻,当然也有蛔厥。它5个温药:制附片、肉桂、细辛、川椒和生姜,2个凉药:黄连、黄柏,3个固定药,人参、当归和乌梅。这个本身就是寒热错杂,《伤寒论》讲的厥阴呀,就是虚实夹杂,寒热并见,是个复杂的病,所以它的厥阴呀,那么这里面肯定有偏热和偏寒,偏热主要看舌苔,苔是薄的还是黄的,当然不燥呀!燥就两回事,这说明这个病人是偏热。怎么办呢?制附片用6g、桂枝用9g、细辛用1g、川椒用0.5g、干姜用2g,凉药加大量:黄连10-15g、黄柏10-15g,后面的3个药固定,都是10g。反过来,苔是白的,就是寒偏重,那么就把温药的量加大,凉药的量减少。怎么加法呢?制附片10-15g、桂枝用10g、细辛用3g、川椒用2g、生姜用10g,凉药黄连用5g、黄柏用5g,别的3个药固定用10g,这它是个绝方呀,原封不动,效果特别奇特,很少的一包,当然效果相当好。
吴茱萸汤。汉。太阴病。吴茱萸汤方(可治胃下垂,肝寒所致;)[原文]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(去下焦湿)[原文]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
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[原文]栀子十四枚(擘) 连翘二两 甘草二两 栝蒌根四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。。仲景之伤风。 [原文]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桂枝加葛根汤。。仲景之寒病。桂枝加葛根汤方(倪海厦常用来治疗学生跑操汗出后的感冒,也治面瘫嘴歪眼斜;急性扁桃体炎+连翘金银花浮萍蝉蜕,少商、商阳放血,扁桃体点刺放血,针刺后溪+照海;颈椎病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