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黄升麻汤。汉。厥利呕哕。麻黄升麻汤方(肝病引起的吐血用宋版+当归玉竹干姜茯苓天门冬;宋版多7味)
麻黄升麻汤方(肝病引起的吐血用宋版+当归玉竹干姜茯苓天门冬;宋版多7味)
[原文]
麻黄二两半(去节)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(炙)
[用法]
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注】宋本多七味:当归、萎蕤、芍药、天门冬、茯苓、石膏、干姜等七味,其余同。
[相关条文]
【11.79】伤寒,本自寒下,医复吐、下之,寒格,更逆吐、下,麻黄升麻汤主之;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
[方义]
此升散下陷之郁阳,治上热下寒、热多寒少证之方。
[主治]
伤寒误下后,咽喉不利,吐脓血,下利不止,手足厥逆,脉沉而迟,下部脉不至等证。但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、年龄、得病久暂、治疗经过,以及饮食之喜冷、喜热,脉搏之有力、无力,全面细心分析,肯定属于上热下寒、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。
整理者按:李翰卿有麻黄升麻汤治肺痿案。
[药品]
麻黄五分至一钱 升麻五分至一钱 当归一钱至钱半黄芩一钱至钱半 葳蕤一钱至钱半 知母一钱至钱半 生石膏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钱至钱半 白术一钱至钱半 茯苓一钱至钱半 天门冬一钱至钱半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,汗出愈。
[用药大意]
麻黄、升麻以升散内陷之阳邪;黄芩、石膏、知母以清郁积之内热;天冬、葳蕤滋阴;当归、芍药和血。合之以治咽喉不利、吐脓血之上热证。桂枝、干姜温中去寒,苓、术、炙草补脾利湿,一方面助升阳之品以止泄,一方面防止清热滋阴之品有伤肠胃也。这是治上热下寒的一种方法。
[禁忌证]
此方寒药较多,对于亡阳真寒假热之证,回阳救脱尚恐不及,何敢重用升散清凉之品,故忌之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乌梅丸:此方热药较多,且重点在于酸收。治消渴、蛔厥、久利之证属寒热夹杂或上热下寒而寒证较多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喉咽不利,吐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本汤主之。(357)
翰卿按:柯氏认为此方药味复杂,不象仲景方,不主张使用本方。我认为可根据患者的体质、年龄、得病久暂、治疗经过,以及饮食之喜冷、喜热,脉搏之有力、无力,全面分析,肯定属于上热下寒、热多寒少之证方可试用。因为方中寒性药较多,对真寒假热的阳虚证者,绝不宜用。可作治疗重证之参考,以期收效于万一。
2.验案:李某子,曾二次患喉痰,一次患溏泻,治之愈。今复患寒热病,历十余日不退,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,头痛,腹痛,骨节痛,喉头尽白而腐,吐脓样痰夹血,六脉浮中两按皆无,重按亦微缓,不能辨其至数,口渴需水,小便少,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。诊毕无法立方,且不明其病理……复讯知始终无汗,曾服泻盐三次,而至水泻频仍,脉忽变阴。余曰:得之矣,此麻黄升麻汤证也。病人脉弱易动,素有喉痰,是下虚上热体质。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之,表邪不退,外热内陷,触动喉痰旧疾,故喉间白腐,脓血交并。脾弱湿重之体,复因大下而成水泻,水走大肠,故小便不利。上焦热盛,故口渴。表邪未退,故寒热头痛,骨节痛各证仍在。热闭于内,故四肢厥冷。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,故阳脉沉弱;水液趋于下部,故阴脉亦闭歇。……与本方而愈。(《陈逊斋医案》)
白虎汤。汉。阳明病。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 粳米六合 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麻黄茯苓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麻黄茯苓汤方(寒湿在肌肉,黄肿)[原文]麻黄二两(去节)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
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(厚皮的皮肤病,湿疣;阴天肌肉酸痛;脂溢性皮炎、手脚角质层过厚;又名麻杏薏甘汤)
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。。仲景之寒病。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(脾著汤;环跳穴处疼痛) [原文]枳实四枚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(炙)
桂枝二麻黄一汤。汉。太阳病。桂枝二麻黄一汤方:桂枝(去皮)一两十七铢,一两六铢,麻黄(去节)十六铢,生姜(切)一两六铢,杏仁(去皮尖)十六个,甘草(炙)一两二铢,大枣五枚。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服。本云:桂枝汤二分,麻黄汤一分,合为二升,分再服。今合为一方,将息如前法。
葛根加半夏汤。汉。太阳病。葛根加半夏汤方 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此于葛根汤加治呕逆的半夏,故治葛根汤证而呕逆者。冯世纶解读:于葛根汤加半夏,实际其组成和功能与葛根汤与小半夏汤的合方相似,故治二方的合并证。 [原文]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(去节) 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 半夏半升(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