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逆加人参汤。汉。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。此方宋本人参是一两,桂本是三两,霍乱吐利,或利已止,而恶寒脉微、手足厥逆之症未罢,或吐利未止而身体素弱,或吐利时间较长,或吐泻次数较多。只要恶寒脉微肢厥、不喜冷性饮食等虚而兼寒之证俱见,便可使用本方。
四逆加人参汤方
[原文]
甘草二两(炙) 附子一枚(生用,去皮,破八片)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三两
[用法]
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【注】此方宋本人参是一两,桂本是三两,需要注意两者差异。
[相关条文]
【12.18】伤寒脉微而复利,利自止者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参汤主之。
【汉方应用】亡血,恶寒,下痢。
[方义]
此回阳固脱、生津益血补气之方。
按:此证较四逆汤证险恶。
[主治]
霍乱吐利,或利已止,而恶寒脉微、手足厥逆之症未罢,或吐利未止而身体素弱,或吐利时间较长,或吐泻次数较多。只要恶寒脉微肢厥、不喜冷性饮食等虚而兼寒之证俱见,便可使用本方。
[药品]
人参三至五钱 炙草一至三钱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二至三钱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四逆汤回阳,人参大补元气。
[禁忌证]
凡单纯阳虚气不虚,或单纯气虚阳不虚者,均不可服。因用药上不够完全吻合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四逆汤:此治单纯阳虚里寒下利之方。
(2)理中汤:此治肠胃虚寒下利之方。
(3)白通汤: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。
(4)补中益气汤:此治单纯气虚下利之方。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:
1.恶寒脉微而复利,利止亡血也,本汤主之(385)
翰卿按:此证在危险阶段,人参必须量大才能济事,最少不能少于五钱,服时应随煎随服,以病情完全恢复为止。绝不可稍事迟延,以免误事。“利止”,是肠胃中没有可泻之物,而不是病情好转。“亡血”是指没有奉心化血的材料,而不是有失血现象。
2.方治疗阴阳两虚的证候最为合宜,凡病阳气不足,"兼有亡血津枯者,皆可采用,不必局限于霍乱、伤寒吐利一;途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
3.阳虚脱,危在顷刻者。(《景岳全书》
4.治四逆汤证而心下痞硬者。(《方极》)
5.血脱及手足厥冷者,急与四逆加人参汤,迟延则不可救。(《方与貌》)
6.利虽止而恶寒脉微未罢,则知其非阳回利止,乃津液内竭而利止也,故曰亡血。又当加人参以生津益血。(《伤寒约编》)
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...
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。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
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。汉。仲景之伤暑。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
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[原文]病冬温,其气在下,发热,腹痛引少腹,夜半咽中干痛,脉沉实,时而大数,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;不大便六七日者,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。
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上四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二服,大便利,止后服。
栀子豉汤。汉。阳明病。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;感冒后的低热不愈;大病后虚烦失眠;栀子豉汤方(烦躁导致的失眠)
桂枝麻黄各半汤。汉。太阳病。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、荨麻疹,桂枝麻黄各半汤方(麻黄汤见后卷,冷风过敏、风疹、荨麻疹常用此方+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;) 即桂枝汤三合,麻黄汤三合,并为六合,顿服之,将息如桂枝汤法
防己黄芪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防己黄芪汤方(帮助减肥;小肚子凸起的将军肚)[原文]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(炙)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