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。汉。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。少阴病,吐下已止,汗出手足厥冷,四肢拘急,脉微欲绝。但必须兼有烦躁,或面赤身热,或有对热性药格拒不受等现象。
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
[原文]
甘草二两(炙)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(生用) 猪胆汁半合 人参二两
[用法]
上五味,以水三升,先煮四味,取一升,去滓,纳猪胆汁搅匀,分温再服。
[相关条文]
【12.22】吐已下断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脉微欲绝者,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。
[方义]
此治少阴病,阴胜格阳,热因寒用之方。或治阴阳俱虚,寒热并用之方。
[主治]
少阴病,吐下已止,汗出手足厥冷,四肢拘急,脉微欲绝。但必须兼有烦躁,或面赤身热,或有对热性药格拒不受等现象。
按:此证兼有烦躁现象,用本方相当有效,但在时间上多有缓不济急的情况,必须注意。
[药品]
干姜二至四钱 炙草一至三钱 附子三至五钱 猪胆汁半枚至一枚
按:本方根据实践,当加人参三至五钱更有效,不当加葱白,盖恶其散也。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,调胆汁,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四逆加人参汤回阳补气以通脉,加猪胆汁或益将绝之阴,或引阳药深入阴分,以通其拒格也。
[禁忌证]
单纯亡阳而见手足厥逆、脉微欲绝之症者不可用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通脉四逆汤:此治阴盛于内、格阳于外之方。
(2)四逆加人参汤:此治阳虚兼气虚之方。
(3)四逆汤:此治亡阳虚寒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色赤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,本汤主之。(317)
翰卿按:此下利清谷,和身热并见是阴盛格阳之证,绝通脉四逆汤·通脉四逆加猪胆汤(289不是先温里后解表之证。必须辨清,因此证较四逆汤证更为严重也。
2.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本汤主之。(370)翰卿按:本节之证,比上节更险。因汗出一证,是真阳欲脱之征兆,稍缓或用药稍差,即不可挽救,并不是一在少阴一在厥阴的关系。
3.吐已下断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脉微欲绝者,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。(390)
翰卿按:本节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。①吐已下断,是否胃肠机能已复?如何认识?②为什么要加猪胆汁?答曰:肠胃机能恢复者,必然是脉象缓和,绝没有脉微欲绝的现象。加猪胆汁有两种说法:凡阳虚阴盛之人,服热性药往往格拒不受,故加此药以反佐之,这是热因寒用之法也;还有人认为本节脉微欲绝,四肢拘急等证,一方面是阳欲亡,一方面是阴已亏,所以用通脉四逆汤以回阳,加猪胆汁以益阴。这两种说法,我认为前者比较正确,后者阳亡而津不继之阴阳两虚证,阳回则津自可复,如阴阳并虚,加入人参或更佐以熟地,便可胜任,何必用苦寒之猪胆汁呢?况猪胆汁还有通之便作用,对吐泻已断之肠胃机能渐绝者,是不相宜的。此证兼有烦躁现象者,用本方很有效,但时间上往往缓不济急。无猪胆,可以羊胆代之。根据前方之意,本方也该加入人参。
4.本证面色赤,属虚阳浮越之证,应与阳明病面合赤色属于实热者相鉴别:虚阳浮越的面色赤必红而娇嫩,游移不定,必伴有其他寒证;阳明病的面合赤色是面部通赤,色深红,必还有其他热证。本证身热反不恶寒,也非阳明身热恶热之比:阳明身热为里热熏蒸,按之灼手;本证身热为阳浮于外,病人虽觉热,而热必不甚,并且久按则反不热。它如实热证有口舌干燥,大渴引饮;假热证口和舌润,虽渴亦不能多饮,或喜热饮,都可作诊断之参考。陈修园谓白通汤治阴盛于下,格阳于上;通脉四逆汤治阴盛于内,格阳于外。所谓格阳于上即指面赤之假热而言;格阳于外,指身反不恶寒之假热而言。但有时面赤与身反不恶寒,常会同时出现,所以临床上既要有所区别,又应灵活看待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
5.面赤乃阴寒在下,逼阳上浮,即所谓戴阳证也,加葱以通其上下之气……愚遇此等证,又恒加芍药数钱,盖芍药与附子并用,最善收敛浮越之元阳下降也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
6.此方干姜君药也。干呕不止者,加粳米。又云:加葱白大有验,不拘面色。(《雉间焕》)
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...
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。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
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。。仲景之热病。[原文]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(洗)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(去上焦湿)[原文]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
白术附子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白术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,只有湿,无表证;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)
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(肝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)]
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。汉。少阳病。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(宋版称之为四逆散,可用来治疗胆结石、胆囊炎;肝脓疡)
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。。仲景之伤风。[原文]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