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芪桂枝五物汤。汉。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。黄芪桂枝五物汤方(被风扇空调吹住了,麻木;汗出当风的中风;治疗四肢及躯干麻木不仁) [原文]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[用法] 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此于桂枝汤加补虚实表的黄芪,增生姜而去甘草,故治桂枝汤证阳气不足于外、身体麻痹不仁而不急迫者。
按:古人所谓血痹,即神经麻痹,据以上所述证和治,知为正气不足于表,邪气客之而不去也,以桂枝汤解肌除邪,加黄芪益气实表,则邪不得复留故治。
冯世纶解读:经方家宋孝志老师体会,本方加甘草效果不佳。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,加黄芪,倍生姜,内振胃气,外以实表。去甘草者,以不急迫而使阳气尽快出表。
【参考处方】黄芪15克,桂枝10克,白芍10克,生姜15克,大枣4枚。上5味,以冷水600mL浸泡1小时,煎开锅后15~20分钟,取汤150mL,温服。再续水煎一次温服。
【歌诀】黄芪桂枝五物汤,桂枝去草增生姜,散寒固表调营卫,麻木不仁可调畅。
【讨论归经】
本方证当属太阳病证。
【临证思辨】
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肢体麻木不仁、恶风而脉虚弱者。
【方证指要]
以身体不仁而时呕者为主证,兼有上冲,呕吐,挛急等证。
【凭证用方】贫血衰弱者之身体麻痹,及一部分之神经麻痹,脚气病等。
【诸家经验]
《类聚方广义》云:此方加术、附,治产后累月血气不复,盗汗不食,肢体麻痹或微肿。又,有产后已经岁月,而每浴汤,肌肤觉不快者,亦宜此方。《汉方新解》本方,于腋臭有效,但以本方与柴胡桂枝干姜汤、桂枝茯苓丸合方,兼用下瘀血丸或桃仁加芒硝汤者,其应用之机会较多。
《千金》风痹门,黄芪汤,即本方加人参,共六味,故单名黄芪汤,主治同《金匮》。
《金鉴》黄芪桂枝五物者,调养营卫为本,祛风散邪为末也。《伤寒论今释》云:此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,而君以黄芪也。桂枝汤取其调和营卫。黄芪取其祛除皮下之水毒,恢复皮肤之营养。生姜取其刺激肠黏膜,催促吸收而下降水毒。此治麻痹之由于营养凝障碍者也。
【倪海厦】中风专题(脑梗、脑血栓、脑溢血、偏瘫、嘴歪眼斜等)
一、中风的原因;是气血两虚时会得到中风。
二、中风的前兆:1.失眠持续半年以上,无原因的失眠;2.手麻,手前3个指头麻代表3个月内可能会中风;3.脚、腿胫骨麻,从足三里向下到脚,足阳明胃经会麻,2周内可能会中风。
三、中风的预防:补气补血可预防中风,黄芪、独活、防风、党参、当归、川芎。
四、脑梗中风急救:1.十宣放血,舌下静脉放血;2.针刺中风八大穴:百会、肩髃、曲池、外关、风市、环跳、阳陵泉、风府。舌强不语加廉泉,这些是中风的基本穴位,其它临证加减。3.内服汤药小续命汤可治疗90%以上的中风。
五、中风急救后的保养:可用补阳还五汤等。
【汉方应用】体质虚弱的盗汗、汗疹。
本方证多见于慢性病,如风湿病等引起的神经麻痹症、脑动脉硬化、脑栓塞后遗症,
【典型医案]
《集思医案》:陈伟卿世伯,旧友陈德邻宿学之父也。年六十,精神矍铄,忽一日,头目眩晕,手足痹动,眩晕略定,则一手一足软痹无力,举动不能。延予相商。予曰:此血痹也。拟黄芪桂枝五物汤,黄芪用至两,桂枝用至五两。十余日大效,三十日收功。
《逐园医案》:从伯母周孺人,躯干硕伟而肥。年七十时,患类中风症,四肢不仁,潮热,身微汗,面色青滞,时时震动,咳嗽多痰,语言艰阻,脉浮大而缓。适余自馆归,趋候起居。(中略)余以馆事未便久延,立疏两方:第一方系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二陈降痰等药,先服三剂;第二方即六君子汤加姜、附等味大剂。因告鲁兄曰:方内凡温补品,可以择宜加入,唯熟地切不可沾唇。并嘱其家人晨夜煎服尽三剂,少必两剂,许以守服两旬必愈。果如期而平复。愈后十年,算逾八秩,以他疾终。
马某,女,65岁,1965年10月31日初诊。1965年8月1日跌倒一次,四肢不能活动,10多天后恢复活动,但右臂无力,两手麻木不能紧握,口干不思饮,舌苔白少津,脉弦数。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合病,辨方证为黄芪桂枝五物加生石膏汤证:生黄芪15克,桂枝10克,生姜10克,白芍10克,大枣4枚,生石膏30克。结果:上药服6剂,两手麻木减轻,但仍握不紧。上方增黄芪为24克,因脉仍数,故仍加生石膏30克。继服6剂,两手麻木又减,左手已能正常握拳,继续调理之。
产后血痹
郭xX,女性,33岁,北京某厂干部。于1973年6月间,因难产使用产钳,女婴虽取下无恙,但出血达1800毫升之多,当时昏迷,在血流不止的情况下,产院用冰袋敷镇止血,6个小时,血始止住。极端贫血,血色素3克,需要输血,一时不易找到同血型的供血者,只输了400毫升,以后自觉周身麻痹不遂,医治未效,在弥月内于6月28日即勉强支持来求诊治。患者脉现虚弱小紧,面色㿠白,舌质淡,是产后重型血虚现象,中医诊为“血痹”,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卫和营以治之。
处方:生黄芪30克桂枝尖9克白芍9克大枣4枚(擘)生姜18克水煎温服。
7月2日二诊:上方服3剂,脉虚小紧象渐去,汗出,周身麻痹已去,惟余左胁及手仍麻,恐出汗多伤津,用玉屏风散加白芍、大枣作汤剂,以和阳养阴。
处方:生黄芪24克白术30克防风9克杭白芍9克大枣4枚(擘)水煎温服。7月13日三诊:服上方10剂,汗出止,胁痛愈,右脉有力,左偏小,食指与小指作麻兼微痛,左臂亦痛,是心血仍虚而运行稍滞,用三痹汤治之。本方养血补气之药多于祛风散邪,宜于气虚血少而有麻痹之证者。处方:生黄芪18克川续断6克大独活6克大秦艽6克防风6克辽细辛3克川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黄9克酒炒白芍9克桂枝9克云茯苓9克杜仲炭9克川牛膝9克台党参9克炙甘草6克水煎温服。7月26日四诊:服上方10剂,周身觉有力,食指痛愈。唯左脉仍弱,血虚宜补,予人参养荣丸。8月1日五诊:左右脉渐趋平衡而仍弱,小指与无名指作痛。按小指内侧,是手少阴心经脉所终,无名指是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起,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。从经脉寻求,很明显是心经虚弱,气血难以充周经脉所致,投予生脉散作汤用,以养心气。
处方:党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。9月3日六诊:上方服2周,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消失,所患产后病症已基本痊愈,唯脉仍现虚象,嘱常服人参养荣丸以善后。(中医研究院:《岳美中医案集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78年7月)
中风后遗症
例1骆xx,男,71岁,1971年11月4日初诊。卒中以后,肌肤不仁,痛痒少知,手足麻木,行动迟缓,脉小而紧,以和营功卫,益气利经络为治。黄芪24克白芍12克桂枝9克当归9克丹参9克 木瓜 9克地龙12克红花4.5克生姜3片红枣5枚7剂。11月17日复诊:药后自觉行动轻舒,两腿外侧知觉已较前恢复,诸证亦有好转,效不更方。
照上方加丝瓜络9克。10剂后逐渐痊愈。(何任医案)
例2陈X,62岁,广州江门。1947年由美返国后,迷信风水,每日与地理师访寻龙穴,连续数月。某日,寻穴方定,突然中风倒地,抬返家,延医诊治。醒后,口眼向右歪斜,右半身瘫痪,不知痛觉。舌微强,言语不能流利,病约50余日,数易医,未效。初诊:六脉微细,便秘,两日一行,诊属气血俱虚,拟方大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。黄芪750克桂枝750克杭白芍750克生姿750克大枣100枚虎胫骨300克桑寄生300克。上药用水一大锅,煎取12碗,每小时服1碗。二诊:服后证如前,惟大便1次,较溏而已。再服原方,续服7日,右手稍有知觉,可微举,足仍如前,言语较清楚。续服至第10天,手足均能举动,但乏力,未能走动。余认为病已去其半,药力亦宜酌减,因此照第一日之剂量减半,再服10天。三诊:余诊后第20天,症状大有好转,可步出中庭走动,家人大为欣喜,但口眼仍微歪斜,说话不十分清楚。改与千金附子散。炮附子90克桂枝尖90克细辛15克防风24克生防党参90克干姜30克。服3剂。四诊:口眼较正,说话已清楚流利,惟足部乏力,手可举至与肩平。改与真武汤加味。
炮附子60克杭白芍90克云茯苓90克生白术60克生姜90克虎胫骨90克桑寄生90克桂枝90克。服10剂。五诊:病者能行前来门诊。此后以黄芪建中汤、黄芪桂枝五物汤、真武汤等三方每日轮服。服20天,各证均如常人,惟口眼微向右歪,不能复原,停药。钟耀奎自注:病者对我信仰甚笃,故余能投此重剂,病者亦敢服,否则,难取速效也。(钟耀奎医案)
本篇讲了血痹、虚劳两个病。汉《易纬通卦验》中就有“太阳脉虚,多病血痹”一句。所谓“太阳”,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。太阳主表,“太阳...
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。 本篇讲了血痹、虚劳两个病。汉《易纬通卦验》中就有“太阳脉虚,多病血痹”一句。所谓“太阳”,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。太阳主表,“太阳
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。。仲景之热病。[原文]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(洗)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(厚皮的皮肤病,湿疣;阴天肌肉酸痛;脂溢性皮炎、手脚角质层过厚;又名麻杏薏甘汤)
桂枝附子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桂枝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;有表证+湿) [原文]桂枝四两(去皮) 附子二枚(炮)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麻仁白蜜煎。。仲景之伤燥。[原文]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[用法]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麻仁,取一升五合,去滓,纳蜜,微沸,和合,令小冷,顿服之。
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[原文]栀子十四枚(擘) 连翘二两 甘草二两 栝蒌根四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(肝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