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酸枣仁汤

酸枣仁汤朗读
酸枣仁汤方(老年人虚烦失眠睡不着;早醒后难以再入睡;大病后睡不着;酸枣仁一半生用一半熟用效果好;后半夜醒是阴不恋阳,病在厥阴) [原文]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䓖一两 [用法] 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酸枣仁,得六升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酸枣仁汤原文

  酸枣仁汤方(老年人虚烦失眠睡不着;早醒后难以再入睡;大病后睡不着;酸枣仁一半生用一半熟用效果好;后半夜醒是阴不恋阳,病在厥阴)

  [原文]

 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䓖一两

  [用法]

  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酸枣仁,得六升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  【方解】

  胡希恕注:酸枣仁为一收敛性的强壮药,尤其有强壮神经和安神作用,本方用之为主药,取其补虚敛神以安眠,复以川芎、甘草、茯苓补中和血缓急,知母、茯苓解烦安悸,故治里虚而致血亏的虚烦不得眠而心悸者。

  【参考处方】酸枣仁30克,炙甘草6克,知母10克,茯苓12克,川芎6克。上5味,以冷水500mL浸1小时,煎15~20分钟,取汤100mL,温服,再续水煎一次温服。

  【方证指要]

  以虚烦不眠、腹部软无力为主证,兼有盗汗,贫血,脉细数等。本方证,似栀子汤证,而有虚悸、贫血、眩晕等之症状,并无高热者,用之。

  【诸家经验]​

  《要诀》腹部大致软弱,而常少抵抗。​

  《医话》本方只可限用于虚证,虚证而不眠者用之为善云。《

  医鉴》肺结核,盗汗而兼不眠之苦者,用本方。又云:本方不限于肺结核,余对于盗汗不眠者,屡屡用此方,而屡屡收奇效。但有下痢之倾向者,若与此方反增下痢也。​

  《类聚方广义》诸病久不愈,尪羸,困惫,身热,寝汗,口干,咳嗽,大便溏,小便湿,饮啖无味者,宜此方,随证选用黄芪,麦冬,干姜,附子等。又,健忘、惊悸、怔忡三证,有宜用此方者,随证选加黄连、辰砂。又,脱血过多,心神恍惚,眩晕不眠,而现烦热、盗汗、浮肿者,宜此方,合当归芍药散。

  《外台》引《深师》酸枣仁汤,治吐下后,心烦乏气,耕昼夜不眠,于此方加麦冬、干姜二味。又,于此方加生姜,一方或加桂,名小酸枣仁汤,疗虚实劳,不得眠,烦而不宁者。​《圣惠》于本方,去川芎,加黄芩、羚羊角屑,名黄芩散。​

  《千金》于本方,去川芎,加石膏,名酸枣汤,主虚劳烦悸,奔气在胸中不得眠。​

  《千金翼》治虚劳,烦悸,奔气在胸中,不得眠,于本方,去知母,加人参、生姜、桂心,名大酸枣汤。​

  《医疗药方规矩》用大酸枣汤,去川芎,加石膏、知母,名酸枣汤,主治与《千金翼》同。

  《经方六经类方证.知母主治在阳明,故本方证当属太阴阳明合病证。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因血虚见心悸、虚烦不得眠者。失眠有多种原因,猪苓汤证的失眠因水郁化热上扰而致神不安,利水则安。本方证是血虚,故养血则已。又本方证的虚烦不得眠,与栀子豉汤证形似而实非。本方证的虚烦,虽烦而无热或少热,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。又本方证确属虚证,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,而其人并非真虚也,临证时须细辨之。

  【汉方应用】失眠,贫血,手足潮热。贫血性失眠症,神经衰弱,健忘症,身心疲弱难以入眠。

  【典型医案]​

  虚衰性失眠

  例1

  陈秘书,1941年1月21日诊。夜间失眠,是劳心过度使然。脉弦细,舌黄,治宜养心安神。酸枣仁15克干地黄21克知母9克川芎9克茯苓茯神(朱砂拌)各12克甘草9克远志9克炒黄芩9克赤白芍各15克黄连3克。服5剂,大见好转。(张志民医案)

  例2

  杨xx,女,44岁,幼儿园教师。1975年4月18日诊。素体肝血不足,面色少华,神疲乏力。近来夜不安寐,心烦眩晕,脉弦细,舌质红苔薄白。​《金匮》云:“虚劳虚烦不得眠,酸枣仁汤主之。​”今当宗其法,拟酸枣仁汤合四物汤加减养肝之体,调肝之用,缓肝之急。方用:炒枣仁12克知母6克川芎3克辰茯苓12克生甘草3克当归身9克生白芍9克佛手6克绿萼梅4.5克(后入)白蒺藜9克广郁金9克紫丹参12克。患者服药5剂,夜寐能安,诸恙悉平。(连建伟医案)

  例3

  张某,女,65岁,1965年12月13日初诊。多年失眠,久治无效。现症:头晕、口干、心悸、心烦、汗出,轻时虽得暂时入睡,但梦扰连绵,重时则连续一二日不得暂时入眠,苔白,舌质红而少津,脉象虚数,左手为甚。证属太阴阳明合病,与酸枣仁加龙牡汤:酸枣仁30克,知母12克,茯苓15克,川芎10克,炙甘草6克,生牡蛎24克,生龙骨12克。结果:上药服3剂后,睡眠已稍安,但心悸烦,自汗出,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,上方加当归10克,白芍12克,桂枝10克,白术10克,继服3剂,一切症状均消,为巩固疗效,继服3剂。 胡希恕医案

  自汗

  许xx,48岁,女,已婚,干部。1960年9月20日初诊。患者素有头晕,目眩,汗多,1星期前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当时血压80/20毫米汞柱。经医务所大夫急救,很快即建,是后仍有心慌、气短、头晕、目眩、嗜睡、汗多,以夜间汗出更甚,食欲尚佳,二便及月经正常。曾经针灸治疗过2月余,并服过归牌汤加川断、巴戟天、牡蛎、浮小麦、枸杞子、小茴香等,未见显效,脉两寸尺沉细有力,两关弦数,舌质正常无苔,认为属肝热阴虚,肝阳不潜,兼心血不足。治宜滋阴潜阳,兼养血宁心。酸枣仁汤加味。处方:酸枣仁9克知母川芎各3克茯神6克炙甘草3克白蒺藜9克珍珠母(打)12克石决明(打)12克女贞子9克怀牛膝地骨皮各6克龟版(打)12克连服数剂。10月6日二诊。服药后诸证见好,汗出大减,尚有心慌及疲乏感,饮食及二便正常。改为丸剂以滋阴养血为主而缓治之。处方:柏子仁(炒)60克枸杞子30克麦冬24克当归18克石菖蒲18克玄参30克茯神18克干地黄60克炙甘草18克地骨皮炒枣仁各30克。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,每日早晚各1丸。以后渐愈,恢复正常。(高辉远等整理:《蒲辅周医案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75年1月)

  肝气犯胃

  邢xx,女,38岁。1951年4月18日初诊。患者胃脘疼痛,连及胸胁,剧痛难忍,并伴有呕吐黄绿色苦水。脉弦有力。辨证为肝气犯胃,曾用大、小柴胡汤治之无效。考虑到病久即虚,同时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,故改用本方治之。酸枣仁30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3克。先煎酸枣仁,后入诸药,再煎,分2次服。2剂。二诊:患者服上药后,胃脘胀痛减轻,呕吐黄水减少,亦不再失眠。继用上方,连服8剂后,诸证消失,病告痊愈。(依权经:《古方新用》甘肃人民出版社第1版1981年2月)

  《蒲园医案》:何某,三十二岁,长沙人。一九三六年仲冬,因久患失眠,诸药无效,形容消瘦,神气衰减,心烦不眠寐,多梦纷纭,神魂不安,忽忽如有所失。头晕目眩,食欲不振,脉象弦细,舌呈绛色,两颧微赤。素禀阴虚,营血不足。营虚无以养心,血虚无以养肝,心虚神不内守,肝虚魂不失依附,更加虚阳上升,热扰清空所致。议用养心宁神法,以酸枣仁汤增减主之。北野参三钱,朱茯神四钱,炒枣仁八钱,知母三钱,川芎一钱,珍珠母八钱,百合花三钱,白芍四钱,夜交藤四钱,粉甘草一钱,水煎服。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末冲服。连服三十剂,便能酣卧,精神内守,诸证豁然。

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

  本篇讲了血痹、虚劳两个病。汉《易纬通卦验》中就有“太阳脉虚,多病血痹”一句。所谓“太阳”,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。太阳主表,“太阳...

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栝蒌桂枝汤方(脑膜炎有汗时) 栝蒌根三两 桂枝三两(去皮) 甘草二两(炙)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 上六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 人参三两  栝蒌根四两  黄连三两  牡丹皮四两  甘草三两(炙) 生姜三两  大枣十二枚(擘) 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[原文]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[原文]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温服二升,日三服。
()
便秘+栀子;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[原文]甘草二两(炙)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(酒洗)   [用法]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二物至一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二沸,温顿服之。
()
[原文]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(去皮尖) 甘草二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