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皂荚丸

皂荚丸朗读
皂荚丸方(粘痰很多,胶痰,黄痰,可用来戒烟) [原文] 皂荚八两(刮去皮酥炙)

皂荚丸原文

皂荚丸方(粘痰很多,胶痰,黄痰,可用来戒烟)

[原文]

皂荚八两(刮去皮酥炙)
[用法]
上一味,末之,蜜丸如梧桐子大,以枣膏和汤,服三丸,日三服,夜一服。
【方解】胡希恕注:皂荚辛温,下水利窍,佐用枣膏以缓其峻猛,故治里虚寒饮阻滞而咳逆上气者。
【方证指要]以稠痰黏肺,固结难拔,咳逆上气,时时吐浊为主证。
【凭证用方]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扩张蓄脓证,胶痰如漆,黏稠咯吐不出者,暂时救急用之,宜慎
【诸家经验]​
《方舆》云:心嘈无可奈何,与皂荚如粟米者,仅五七丸。
《千金》用白糖五分,皂荚末方外治法:《外台》引一方寸匕,右二味,先微暖糖令
《必效》疗上气,唾脓消,内皂荚末,和合相得,丸如小 血,炙两乳下黑白际豆,先食服二丸,治咳嗽胸胁支 各一百壮,良。
​《千金》同。 满,多唾,上气。​
《外台》引《必效》疗病喘息气急,喉中如水鸡声者,无问年月远近,用肥皂两挺,好酥一两。上二味,于火上炙,酥尽止,以刀轻刮,去黑皮,破之,去子皮筋脉,捣筛,蜜和为丸。每日食后服以丸,取一行微利。如不利,细细加量,以微利为度,日止一服。
《兰台轨范》云:稠痰黏肺,不能清涤,非此不可。
冯世纶《经方六经类方证》: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。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里寒咳逆上气吐痰者。急慢性咳喘病吐痰多者。

(附倪海厦戒烟方:南星 石膏 知母 黄芩 柴胡 郁金 皂荚 桔梗 大枣 黄柏 黄连 苦参)

  【典型医案]​

  《经方实验录》:门人卢扶摇之师曹殿光,芜湖人,年五十岁。患痰饮宿疾,病逾十载,扶摇不能治,使来求诊。其证心下坚满,痛引胸胁,时复喘促,咳则连声不已,时时吐浊痰,稠凝非常,剧则不得卧。余谓其喘咳属支饮,与《伤寒论》之心下有水气,​《痰饮篇》之咳逆不得卧,证情相类,因投以小青龙汤,不效。更投以射干麻黄汤合小半夏汤,又不效。而咳逆反甚,心殊焦急。更思以十枣汤攻之,而十枣又为胸胁悬饮之方。思以葶苈大枣降之,而泻肺系为肺胀肺痈而设,皆非的对之剂。纵投之,徒伤元气,于病何补?因念其时吐痰浊,剧则不得卧,与《金匮》所载皂荚丸证,大旨相同。遂以皂荚炙末四两,以赤砂糖代枣和汤,与射干麻黄汤间服之。共八剂,痰除喘平,诸恙尽退。又,余尝自病痰饮,喘咳,吐浊,痛连胸胁。以皂荚大者四枚炙末,盛碗中,调赤砂糖,间日一服。连服四次,下利日二三度,痰涎与粪俱下,有时竟全是痰液。病愈后,体亦大亏。于是知皂荚之攻消甚猛,全赖枣膏调剂也。夫甘遂之破水饮,葶苈之泻痈胀,与皂荚之消胶痰,可称鼎足而三。惟近人不察,恒视若鸩毒,弃良药而不用,伊谁之过欤?

  喘息《要略》曰:“咳逆上气,时时吐浊,但坐不得眠,皂荚丸主之”​。按射干庥黄汤证但云咳而上气,是不咳之时,其气未必上冲也。若夫本证之咳逆上气,则喘息而不可止矣。病者必背拥叠被六七层,始能垂头稍稍得睡。倘叠被较少,则终夜呛咳,所吐之痰黄浊胶粘。此证予于宣统二年,侍先妣邢太夫人病亲见之。先妣平时喜进厚味,又有烟癖,厚味被火气熏灼,因变浊痰,气吸于上,大小便不通。予不得已,自制皂荚丸进之。长女昭华煎枣膏汤,如法昼夜4服。以其不易下咽也,改丸如绿豆大,每服5丸。凡4服,浃晨而大小便通,可以去被安睡矣。后一年,闻吾乡城北朱姓老妇,以此证坐一月而死,可惜也。(曹颖甫:《经方实验录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79年3月)

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

  本篇讲三个病。第一个是肺痿,“痿”,跟萎缩的“萎”是相通的,肺痿其实就是肺叶萎缩,现在用X线片拍出来有的患者确是肺叶萎缩。在仲景那个时代他就...

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知母六两  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
()
吴茱萸汤方(可治胃下垂,肝寒所致;)[原文]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()
柴胡桂枝汤方(乳腺小叶增生;乳癌+牡蛎;)[原文]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(炙)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(擘)
()
麻黄茯苓汤方(寒湿在肌肉,黄肿)[原文]麻黄二两(去节)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
()
甘草二两(炙) 附子二枚(炮去皮) 白术二两  桂枝四两
()
[原文]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半夏半升(洗) 甘草三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