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粳米汤。汉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。附子粳米汤方(肠套叠)胡希恕注:方中附子振兴机能,紧张组织,半夏止呕,甘草、大枣、粳米甘缓止痛。本方亦治寒疝,寒疝一病,包括小肠疝气,人之肠管包容于大网膜之内,若人虚弱,组织松弛,网膜出现缝隙,肠管误漏一段,嵌于夹缝之中,而发剧痛。此病主因在虚,组织沉衰,附子恰可起其沉衰,恢复组织紧张,而古人认为附子祛寒,故疝之病因亦在于寒。另肠管自身松弛,折叠扭转,亦现肢厥、腹中剧痛,相当于现代所言肠梗阻之一种,古人亦认为其是寒疝,治疗仍以附子祛寒,恢复组织机能。
附子粳米汤方(肠套叠)
[原文]
附子一枚(炮)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
[用法]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方中附子振兴机能,紧张组织,半夏止呕,甘草、大枣、粳米甘缓止痛。本方亦治寒疝,寒疝一病,包括小肠疝气,人之肠管包容于大网膜之内,若人虚弱,组织松弛,网膜出现缝隙,肠管误漏一段,嵌于夹缝之中,而发剧痛。此病主因在虚,组织沉衰,附子恰可起其沉衰,恢复组织紧张,而古人认为附子祛寒,故疝之病因亦在于寒。另肠管自身松弛,折叠扭转,亦现肢厥、腹中剧痛,相当于现代所言肠梗阻之一种,古人亦认为其是寒疝,治疗仍以附子祛寒,恢复组织机能。
冯世纶解读:胡老对附子粳米汤方解精辟准确,同时率先讲明寒疝的病因病机,因此对该方证加深理解,临床不但能正确运用附子粳米汤治疗寒疝,而且更能治疗附子粳米汤的常见症。
【方证指要】
以腹中雷鸣切痛、恶寒呕吐为主证,兼见手足微冷、下利等。其脉沉微,或沉迟、沉细。本方之腹证,见腹部无形物之膨满状,且自下方向胸胁部发气胀也。
【凭证用方]寒疝,澼饮,及霍乱吐泻之雷鸣腹痛而有本方证者。
[诸家经验】
《腹证奇览》
腹中雷鸣,稍软而满,若按之雷鸣益甚,绞痛、切痛、呕吐者,属本方证。按腹内觉有冷气,且不常有腹痛,其腹痛发时则绞痛如切,腹诊时不可疏忽。
《要诀》此方证,虽有腹满,却软而不实。
《皇汉医学》云:本方证若有呕吐下利时,易疑于半夏泻心汤证。然,彼为阳证,而心下痞硬,且雷鸣多在脐以上,而疼痛不剧;此为阴证,心下不痞硬,雷鸣多在脐以下,而腹痛剧也。
《类聚方广义》云:孙思邈以此方治霍乱四逆,吐少呕多者,有老工自脱套之手段也。寒气,即水气也。若痛剧及于心胸者,宜合大建中汤,有奇效。疝家、留饮家多有此证。求真按曰:于前证,用上合方而得奇效。后世医家去此合方中之人参、胶饴,名解急蜀椒汤,不可从。
《汉法医典》疗急性腹膜炎,用附子粳米汤,加蜀椒、干姜。
冯世纶《经方六经类方证》: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。【临证思辨】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腹痛肠鸣、恶心、里虚寒者。本方用于里虚寒明显的腹痛.
[相关条文]
【9.100】阳明病,腹中切痛,雷鸣,逆满,呕吐者,此虚寒也,附子粳米汤主之。
【汉方应用】腹中雷鸣,腹痛,呕吐,便秘,四肢厥冷,恶寒,胆石疝痛,肠炎,胃溃疡,腹膜炎。
[典型医案]
《橘窗书影》:一女子十九岁,小腹有块,自心下至小腹,拘急而痛,时时冲逆,而痛甚不可按,默默不欲饮食,脉微细,足微冷。医为郁劳,与药不愈。余曰:寒疝也。与解急蜀椒汤,服数日,冲逆止,小腹之快稍减,但腹里拘急,饮食不进,因与小建中汤加蜀椒。渐次快愈。求真按曰:此案用解急蜀椒汤,非也。当用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之合方。
胡希恕胡老治验:周某,男,20岁,1965年4月9日初诊。两年来腹痛,多于受凉而激发,此次已痛作3天,左腹痛明显,呈持续性,疼痛位置上下移动,肠鸣时作,每见腹疼则大便秘结,手足常凉,苔薄白,舌质淡,脉沉迟。证属沉寒在里,治以温里安中,与附子粳米汤:半夏12克,川附子10克,粳米15克,炙甘草6克,大枣4枚,生姜10克。结果:上药服3剂,腹疼大减,便秘已改善,两手已转温,仍怕冷。继服6剂,腹痛已无发作,纳也增。本方证的腹痛、呕吐,有似大建中汤方证,不过大建中汤证痛在上腹而上及于心胸,本方证痛在下腹,则不及于心胸。若寒疝痛剧上及心胸者,以此二方合用有奇效。
痢
某君,自利不渴者,属太阴。呃忒之来,由乎胃少纳谷,冲气上逆,有土败之象,势已险笃。议《金匮》附子粳米汤。人参附子干姜炙甘草粳米。(叶天士:《临证指南医案》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6年7月)
虚寒腹痛
彭君德初夜半来谓:“家母晚餐后腹内痛,呕吐不止。煎服姜艾汤,呕痛未少减,且加剧焉,请处方治之。”吾思年老腹痛而呕,多属虚寒所致,处以砂半理中汤。黎明彭君仓卒入,谓服药痛呕如故,四肢且厥,势甚危迫,恳速往。同诣其家,见伊母呻吟床第,辗转不宁,呕吐时作,痰涎遍地,唇白面惨,四肢微厥,神疲懒言,舌质白胖,按脉沉而紧。伊谓:“腹中雷鸣剧痛,胸膈逆满,呕吐不止,尿清长。”凭证而论,则为腹中寒气奔迫,上攻胸胁,胃中停水,逆而作呕,阴盛阳衰之候。……彭母之恰切附子粳米汤,可以无疑矣!但尚恐该汤力过薄弱,再加干姜、茯苓之温中利水以宏其用。服2剂痛呕均减,再2剂痊愈。改给姜附六君子从事温补脾肾,调养10余日,即健复如初。(赵守真:《治验回忆录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62年)
腹满指腹中胀满,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,而是一个病症。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。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、热证,还是属于虚证、寒证。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...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。腹满指腹中胀满,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,而是一个病症。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。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、热证,还是属于虚证、寒证。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
桂枝人参汤。汉。太阳病。桂枝人参汤 (表证误下而利不止;寒利;有感冒且吃什么都腹泻、食物不消化;气血两虚的冠心病胸闷气短后背痛;金匮叫人参汤,实际上是理中汤+桂枝;老人体质虚弱有心脏病用此方效果好)
白虎汤。汉。阳明病。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 粳米六合 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黄连黄芩泻心汤。汉。阳明病。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(口舌生疮)[原文]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[用法]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甘草附子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甘草二两(炙) 附子二枚(炮去皮)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
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(肾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)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。。仲景之伤风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(苓芍术甘汤;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,苓芍术甘汤) [原文]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