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大建中汤

大建中汤朗读
大建中汤方 [原文] 蜀椒二合去目汗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

大建中汤原文

  大建中汤方

  [原文]

  蜀椒二合去目汗  干姜四两 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

  [用法]

  上四味,以水四升先煮三味,取二升,去滓,纳胶饴,微火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,如一炊顷,可饮粥二升,后更服,当一日食糜粥,温覆之。

  【方解】

  胡希恕注:蜀椒、干姜祛寒止呕,人参、胶饴补中缓痛,故此治胃虚有寒、腹痛呃逆不能食者。

  冯世纶解读:大建中汤是针对小建中汤而言。小建中汤用桂枝、大枣、甘草缓中祛寒。大建中汤用大量干姜、蜀椒,并用人参补胃,比小建中汤温中作用大,故名大建中汤。肠道蛔虫多者,常见本方证,蜀椒不但温中祛寒,而且有驱蛔作用。

  【方证指要]

  以呕吐不能食,胸腹痛,腹皮强急如头足,痛不能近者为主证。本方证,发作时亦常现咽干口燥,上冲皮起,似有头足上下之块形,痛不可近。大率以认明腹中有寒为主。蛔虫,心腹痛等,用之亦效。可为身体衰弱之保温剂。

  【凭证用方]

  肠重叠、肠捻转、肠狭窄、肠闭塞而脐部有雷鸣,疼痛剧而呕吐时,以本方及附子粳米汤合方与之;镇吐之后,兼用下瘀血丸。西医于此症,虽严禁下剂,然决无可虑也,盖肠重叠之原因,多为下部肠管麻痹而上部肠管嵌入其中,遂致血行阻碍,并起痉挛者也。故以煎方治麻痹及痉挛,以丸方调节血行,则苦患自可消失。又,本病有由于肠管自家肿瘤之重力的牵引而发者,则此肿瘤(即瘀血块)为目的之丸方,尤有应用之必要,实无禁忌之理。又因肠捻转、肠狭窄、肠闭塞之肠管肿瘤、肠间膜肿瘤、腹膜炎等所生索状物之压迫或牵引时,其治法亦同。盖以上之原因物,皆不外瘀血故也。又,以上诸症,假令因蛔虫为患者,则煎方中之蜀椒、干姜、附子,于治肠管之麻痹及痉挛外,兼具杀虫作用,无须特用驱虫剂也。其他,如胃弛缓、胃扩张、胃下垂、胃肿瘤、肠肿瘤、肠内膜肿瘤、鼓胀症、麻痹性下利、麻痹性便秘、腹膜炎等,而食即上圊之人,亦有属于本方证者(见《汉方新解》)

  【诸家经验]​

  《腹证奇览》块状物从腹中上冲,迫于心下,起如有头足,且活动见于腹皮上,大急痛欲死。其块状物,虽不以手按之,仍剧痛不可触近,干呕,周身冷汗如流,为大建中汤证。较轻者,觉时时攻心下,干呕、心腹急痛、身冷者,亦属本方证。​

  《方函口诀》此方虽与小建中汤方意大异,然因有胶饴一味,建中之意明了矣,治寒气腹痛者,莫如此方。盖因大腹痛而冲胸有呕状,腹中如块凝结为目的,故诸积痛甚,自下而上者,用之有妙效。解急蜀椒汤,治此方证之更剧者。

  武简侯按:解急蜀椒汤出《外台》​,方中去人参、胶饴。求真氏认为这是后世医家之浅见,大冢敬节在所著《新汉方诊疗之实际》用此方不去人参、胶饴,可从之。

  广三氏曰:心胸及腹均痛者,名大寒痛,上下痛而手不能触者(肠间膜炎,肠 膜鼓张)以此治之,最佳。​《要诀》本方证,多宜于经产妇之内脏下垂证者。​《医鉴》十二指肠虫、绦虫,用大建中汤加榧子,或应用石榴根,须于空腹时顿服为要。

  《千金》大建中汤,即本方加半夏、甘草,干姜易为生姜,治虚劳寒澼,饮在胁下,决决有声,饮已如从一边下,有头并冲皮起,引两乳内痛,里急,善梦失精,气短,忽忽多忘。方后云:里急拘引,加芍药、桂心;手足厥、腰背冷,加附子;劳者,加黄芪。

  冯世纶《经方六经类方证》:蜀椒有发汗解表作用,但于本方证中主起温中作用,故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。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心腹痛剧、呕逆不能食属虚寒者。本方应用于腹痛较重证,小建中汤侧重于腹肌拘挛,大建中汤则重在温里祛寒凝。凡心腹痛剧、呕逆不能食,确知其里之虚寒者,即可用之。又因蜀椒有杀虫作用,若虫积而心腹痛剧者,本方亦有验。

  [相关条文]

  【9.101】阳明病,腹中寒痛,呕不能食,有物突起,如见头足,痛不可近者,大建中汤主之。

  【汉方应用】腹部极度虚弱,略胀满,动悸,剧烈疼痛,手足冷,欲呕,腹部冷感,肠疝痛,腹膜炎,弛缓性便秘,胃下垂,子宫后屈等内脏下垂症,寄生虫腹痛。

  【典型医案】​​

  胡希恕医案:李某,男,32岁,1965年3月16日初诊。两年来常胃腹窜痛,胃脘喜温喜按,但痛甚时不能按,痛作时恶心,不能食,稍吃生冷胃亦痛,常畏寒,苔薄白,脉沉细弦。证属里虚寒凝,治以温中祛寒,与大建中加细辛汤:川椒12克,干姜15克,党参10克,饴糖45克,细辛6克。结果:上药服3剂,腹痛发作次数大减,连续两天大便中下蛔虫,共5条。继服3剂,诸症已。

  呕吐

  某,中焦火衰,食下不运,作酸呕出。炒黄干姜3克川椒炒,1克半夏3克,炒茯苓块9克,炒饴糖12克。(叶天士: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6年7月)

  腹痛吐蛔(蛔虫性肠梗阻)

  杨xx,男,6岁。患蛔虫性肠梗阻,脐腹绞痛,呕吐不能食,吐出蛔虫1条。其父正拟护送进城就医,适我自省城归里,转而邀我诊治。患儿面色萎黄有虫斑,身体瘦弱,手脚清冷,按其腹部有一肿块如绳团状,舌苔薄白,脉象沉细。此中气虚寒,蛔虫内阻,治以温中散寒,驱蛔止痛,用大建中汤:西党参10克川椒3克干姜3克饴糖30克,加槟榔10克,使君子10克,嘱服2剂。因患儿哭闹不休,进城买药,缓不济急,乃先用青葱、老姜切碎捣烂,加胡椒末拌匀,白酒炒热,布包揉熨腹部,冷则加热再熨,肠鸣转气,腹痛渐减。此时药已买到,急煎成汤,分小量多次服。1剂,呕吐已止,再剂腹痛消失,并排出蛔虫100多条,后用当归生姜羊肉汤,加盐少许佐餐,治其贫血。(谭日强:《金匮要略浅述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81年9月)

  腹痛

  梁xx,女,72岁,1966年12月2日初诊。脉细弱。苔浮黄,口苦不思饮,气上冲心,不饥不食,胃脘及脐间疼痛,曾吐出蛔虫1条。断为厥阴腹痛,拟方制肝安胃。西党参12克大乌梅10克白芍药12克干姜3克淡黄芩3克川椒3克生姜2片。2剂。4日复诊:胃脘部疼痛及气上逆等证已解。疼痛移至下腹部,伴有肠鸣,腹中似有块隆起,时时攻动。作中虚腹痛治,拟小建中汤。川桂枝6克炒白芍15克生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饴糖30克。1剂。6日三诊:药后腹痛略缓一时,不久仍痛,肠间鸣响,少腹似块攻动,无所增减。脉仍细弱不起,因思《金匮》书中称“心胸中大寒痛,呕不能食,腹中寒,上冲皮起,出见有头足上下”即此之似块攻动。拟大建中汤加味。别直参6克川椒5克干姜6克饴糖60克,加伏龙肝6克。1剂。7日四诊:服药约三四小时后,腹中攻动鸣响疼痛等尽除,夜可安寝,且索粥进食少许。仲景圣方,取用对证,效如反掌。前投小建中不应者,乃治虚劳里急之方,此为腹中大寒痛,取大建中始验。差之毫厘,谬似千里,辨证用药之难也如是。仍用原方2剂。服后其病如失,从未再发。(俞岳贞:《叶方发微》1980年5月内部资料)

  《治病法轨》:罗店绅士孙诞石之兄叔虞,年六十余矣,患胸腹作胀。时医用消导利气药,病尤剧。召予至,见一医已开大承气汤于桌上。切其脉,左沉微,右已绝。见其胸腹凸起,按之板硬,如鼓皮之紧绷,水浆不入于口者数日矣。自谓胸中有物窒塞,致气亦不能呼吸,求为开通之。予问其家人,桌上之方服过否,曰未也。予曰:未服此方,或可挽救。即用大建中汤,以别直参一两,蜀椒三钱,炮姜二钱,真于术、枸杞子各一两,制附子三钱。嘱其煎浓,冲饴糖一小杯,频频服之。初服只可接受一二匙,后渐渐增多,腹中作鸣,而自谓胸中爽适,频催续服。服之两剂,其胸腹之胀硬,即变为柔软矣。水浆不能进之胃口,竟然欲思饮食矣。古方古法之神且速,有如是哉。

  陈伯坛医案:黄某,男,患腹满疼痛,不大便十余日,秉医以丸药下之,均不见效,延至二十余日,仍无大便。余诊其脉沉弱,认为中气虚而寒气凝也,如冰结焉,虽日施攻下,不特不通,反而伤其中气,当以温中祛寒为治。用重剂大建中汤(川椒、干姜、人参、饴糖)服后,便通而愈。此为主以大剂温阳,不用丝毫攻下,使两旬余之大便闭而不通,竟获告痊。

  朱木通医案:女,六十三岁,生成禀赋薄弱。两个月前突然大量吐血,百方医治不差,乃入院治疗。吐血虽止,但眩晕,心悸亢进(奔豚状),耳鸣,脑筋拘急,腹中雷鸣蠕动疼痛,自觉症状仍无稍差,被诊断为胃癌疝痛,主治医师宣告绝望,返家准备后事。自发病迄今大便秘结,医与下剂仍不能通,唯有灌肠方有一二枚燥便。高度衰老,手足逆冷,脉沉迟,舌赤滑。自言心下部冷如淹水,辄如有物自脐上冲向咽喉,于是呼吸即生困难,口中唾液多,呕吐频催。与大建中汤,是夜大便畅通疼痛止,呕吐若遗。续服十余日诸症尽除。

  《古方药囊》:一妇人,三十岁。腹胀大,腹中痛,因便秘而大便坚硬,医师称腹膜炎。因腹胀、大便坚硬,故与大承气汤,大便畅通,一时爽快,但翌日胀大如故。于是,更与二三次大承气汤,但无济于事。此里寒证也,与大建中汤一贴即愈。大冢敬节医案:一男子,三十四岁。二、三年前起,每当寒冷,或疲倦,即引起胃痛,严重时则呕吐,多发于春秋之际。手足易冷,面色不华。全腹柔软,用手指轻微刺激腹壁,不久便觉到肠蠕动。脉迟弱。服此药疲乏即解除,大约二个月时,面色正常,与前完全不相同,手足冷、腹痛均愈。
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

腹满指腹中胀满,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,而是一个病症。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。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、热证,还是属于虚证、寒证。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...
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知母六两  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
()
栝蒌茯苓汤方(在胃与心脏之间的部分有水饮)
()
 [原文]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(炙)  [用法]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便秘+栀子;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[原文]甘草二两(炙)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(酒洗)   [用法]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二物至一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二沸,温顿服之。
()
麻黄茯苓汤方(寒湿在肌肉,黄肿)[原文]麻黄二两(去节)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
()
[原文]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(去皮尖) 甘草二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