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乌头煎。汉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。大乌头煎方(可治疗危重病人出现频繁吐口水长时间低烧;倪师所说的乌头蜜)
大乌头煎方(可治疗危重病人出现频繁吐口水长时间低烧;倪师所说的乌头蜜)
[原文]
乌头大者五枚(熬去皮)
[用法]
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纳蜜二升,煎令水气尽,取二升,强人服七合,弱人服五合,不差,明日更服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乌头治同附子,而力更猛峻,合以蜜煎缓痛而且解毒,故此治寒疝、腹中痛、自汗出而手足厥冷者。
【方证指要》以经久发作疝痛,腹痛甚剧,出冷汗,手足厥逆,脉沉弦为主证。
【凭证用方]凡内外嵌顿小肠气,或肠捻转证等,均可随证用之。
【诸家经验]
《类聚方广义》寒疝,腹中痛,叫呼欲死,壶千*面色如土,冷汗淋漓,四肢拘急,厥冷,烦躁,脉弦迟者,用此方,即吐水数升,其痛立止。此古方之妙,非后人所得企及也。
《疝气证论治》乌头煎治暴疝闭塞,诸方不应者,秋乌头二钱,水一盏,蜜半盏,煎一盏,取用。
《外台》乌头汤,即大乌头煎,治寒疝,腹中绞痛,贼风入攻,五脏拘急,不得转侧,发作有时,令人阴缩,手足厥逆。
【参考处方】
生川乌100克。上1味,以凉水1000mL浸泡1小时,煎50分钟,取100mL,加入蜜200mL,煎水气尽,取200mL,分三次温服,一日一次。
[相关条文]
【11.113】厥阴病,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紧则不欲食,邪正相抟,即为寒疝。绕脐而痛,手足厥冷,是其候也。脉沉紧者,大乌头煎主之。
【典型医案]
《建殊录》:京师,界街之商人井筒屋播磨家之仆,年七十余,自壮年患疝瘕,十日、五日必一发,壬午秋大发,腰脚挛急,阴卵偏大,而欲入腹,绞痛不可忍。众医以为必死。先生诊之,作大乌头煎(每帖八钱),使饮之,斯须,眩瞑气绝。又顷之,心腹鸣动,吐水数升即复原,且不再发。
疝瘕
京师,界街之商人井筒屋播磨家之仆,年70余,自壮年患疝痕,十日、五日必一发。壬午秋大发,腰脚挛急,阴卵偏大,而欲入腹,绞痛不可忍,众医皆以为必死。先生诊之,作大乌头煎(每剂重24克),使饮之。斯须,瞑眩气绝,又顷之,心腹鸣动,吐水数升即复原,且后不再发。(吉益东洞医案,录自汤本求真:《皇汉医学》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8年9月)
久疝
何绍焜自患疝气10余年,至40岁时,始服此方,10余年来未再发。乌头300克(编者按:宜川乌头),水10碗,文火煎至2碗,去渣。精制蜜糖(蜂蜜)500克,将药汁纳入,文火再煎,令至水气去尽,以瓦器盛之。日服3次,以开水调服,1料药可服20日。(何绍焜医案)
寒疝
1973年6月间,有干部沈某,年50余岁,有多年宿恙,为阵发性腹痛,因旧病复发,自外地来京住我院。1959年曾在我院做阑尾炎手术,术后并无异常。此次诊为“胃肠神经官能症”。自述每发皆与寒冷疲劳有关。其证,腹痛频作,痛无定位,惟多在脐周围一带,喜温可按,痛甚以至汗大出。查舌质淡,苔薄腻而滑,脉沉弦。诊系寒气内结,阳气不运。寒则凝泣,热则流通。寒者热之,是为正治。曾投理中汤,药力尚轻,若不胜病。非大乌头煎不可,故先小其量以消息之。乌头用4.5克,以药房蜜煎不便,盖蜜者缓其毒也,权以黑豆、甘草以代之。2剂后,腹痛未作,汗亦未出,知药证相符,乌头加至9克。4剂后复诊,腹痛已止,只腹部微有不适而已。第见腻苔已化,舌转嫩红,弦脉缓和,知沉寒痼冷得乌头大热之品,焕然冰释矣。病者月余痊愈出院。(魏龙骧医案,录自《新医药学杂志》12:16,1978)
腹满指腹中胀满,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,而是一个病症。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。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、热证,还是属于虚证、寒证。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...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。腹满指腹中胀满,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,而是一个病症。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。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、热证,还是属于虚证、寒证。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
人参石膏汤。汉。仲景之伤暑。[原文]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(洗)
栀子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[原文]栀子十六枚(擘)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取二升半,去滓,纳三味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吴茱萸汤。汉。太阴病。吴茱萸汤方(可治胃下垂,肝寒所致;)[原文]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甘草干姜汤。。仲景之寒病。甘草干姜汤方(倪海厦用此方提振胸阳,提高抗感冒的能力,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用此方预防新冠肺炎,医护人员零感染,2020年3月CCTV4报导过;可用来提升阳气,抗感冒用之;又名二神汤,止吐血神剂;上焦虚寒;提振胸阳,预防感冒)
大青龙汤。汉。太阳病。大青龙汤方(表寒里热,禽流感、新冠肺炎高烧、夏天发作的哮喘等;会有高热,麻杏石甘汤无高热,可区别;一服发汗后,复发烧者,千万不可再服,会造成汗流不止,郝万山讲过的案例。急性肾炎可用此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