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乌头桂枝汤

乌头桂枝汤朗读
乌头桂枝汤方(倪:治疗风湿、类风湿关节炎,关节变形,需3-6个月)

乌头桂枝汤原文

乌头桂枝汤方(倪:治疗风湿、类风湿关节炎,关节变形,需3-6个月)

[原文]

乌头五枚

[用法]

上一味,以蜜二升,煮减半,去滓,以桂枝汤五合,解之,令得一升,初服二合,不知即服三合,又不知加至五合,其知者如醉状,得吐者为中病。(倪海厦说2升水+5枚乌头煮成1升,过滤后+1升蜂蜜再煮成1升,这个就是乌头蜜)
【参考处方】
制川乌10~30克。上1味,以水1000mL煎约1小时,剩100mL,加入桂枝汤100mL。初服40mL,不知,继服60mL,如仍不知,继服100mL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方为桂枝汤与大乌头煎之合方,一解表邪,一祛里寒,服后可出现头晕、吐水如酒醉之瞑眩状态,过后病愈,但亦与乌头之毒性有关,临床应用当自小剂量开始服用。
冯世纶解读:乌头桂枝汤方仅举乌头,未言枚数,​《备急千金要方》记载:​“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,除去角。​”
​《外台秘要》又载:​“秋乌头实中大者十枚,去皮生用。​”​
《医心方》也作五枚。乌头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乌头碱,其毒性也主要在乌头碱,因此非和平之药,性极猛烈,当以五枚为常用量。不过这里不写用量,亦有深意,即临证据病情而定,可大可小。古人总结经验,为了用其毒治病而防其中毒,主要掌握在服法,​“以知为度”是关键。又方后有“其知者如醉状,得吐为中病”​,是药已中病所发生的暝眩现象。
【方证指要】
以有大乌头煎证而身疼痛、厥冷为主证。本方证,脐下现大筋如张弓弦,其筋引睾丸,或股际,或上腹,而腹痛如绞,或有绕脐成块者。大乌头煎方证,虽有此,惟以身无疼痛,故不合桂枝汤以和气血也。
【凭证用方】寒疝,失精,脚弱,腰痛等证剧者,或中风,半身不遂,手足不振者。
【诸家经验]​《腹证奇览》脐下现大筋如张弓弦,其筋引睾丸或股际或上腹,而腹痛如绞,或有绕脐成块者,是寒疝也。​《方函口诀》此方为寒疝之主剂,故用于腰腹阴囊苦痛者,后世虽用附子建中汤,不如蜜煎此方之有速效也。又,失精家,常腰痛脚冷,脐腹无力,脚弱羸瘦,腰痛者,此方及大乌头煎有效。依证加鹿茸或为末加入,亦佳。​《神效方》引兰轩氏曰:道玄家有中风奇药,方为桂枝附子汤,或乌头桂枝汤,加大黄、棕叶用之。
冯世纶《经方六经类方证》:本方证属少阴病证。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大乌头煎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者。腹痛里寒重而外证也明显,也即关节痛明显者,可试用本方。

[相关条文]

【11.115】寒疝,腹中痛,手足不仁,若逆冷,若身疼痛,灸刺诸药不能治者,乌头桂枝汤主之。

  【典型医案】​​

  《逐园医案》:近水口山矿局漆工余某之妻,年近四十,得阴寒大症,已一年矣。初起时尚微,不甚介意,迨后每发益剧,踵门求诊。据病者云:左边少腹内有块,常结不散,痛时则块膨胀如拳,手足痹软,遍身冷汗,不省人事,或二三日一发,或五六日一发,医药讫无寸效。阅所服方,厚积数寸,令人捧腹。脉之沉紧,舌苔白厚而湿滑,面色暗晦,即与通脉四逆汤,乌附用八钱,连进三剂,痛止。令其守方多服,免致再发。嗣因止药又发,另延他医治之,逾二旬,痛如故。仍来求诊。余曰:症本不易治,岂可付毫无学识之辈,而以搔不着痒之药图治乎?阅方果皆庸俗不经,复以通脉四逆加吴茱萸、乌附每剂一两,续加至二两,服十余剂,痛已不作,而内块未散。因念《金匮》​“寒疝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,若身疼痛,灸刺诸药不能治,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”​,惟乌头不可得,即用生附片一两,照方煎服。至四帖,脉紧稍减,内块渐小,食量增,精神益振。但药方为俗所未见,莫不惊骇,群疑众谤,时闻耳鼓。幸病者性颇慧,谓药业与证对,当多服图效,不肯更易,并求增加附片至二两,余允之。又服数剂,内块递减。嗣复陆续增加附片至四两,已服两帖。其夫虑其病久将死也。时值冬杪,谋舁归,求另方。余曰:方无以易,惟途中仍不宜缺药,当预购以备服,即携药四帖而行。计旅行三日,尽三帖,至第四日抵家,病者体气日健,喜出望外,即取余药一帖,浓煎大碗,一饮而尽。顷之,面热如醉,手足拘挛,舌尖麻,已而呕吐汗出,即平复如初,欣然向其夫而言曰:吾清病其瘳矣!次年春,其夫复至矿局,备述如此。

  《丛桂草堂医案》:郭某,年六十余。腊月间患疝病,外肾根部,肿硬如鸡卵,疼痛非常,恶寒不热,口干,舌光无苔,而色不红,盖寒疝也。其坚硬如鸡卵者,寒邪搏结得温则消散也。乃以乌头桂枝汤,蜜炙乌头三钱,桂枝、白芍各二钱,甘草一钱,加党参二钱,干姜八分,小茴香、当归各三钱,木香一钱,作煎剂。服后,至夜间痛始定,肿硬亦消,口干亦止。翌日,以原方用羊肉汤煎药,并令其煨食羊肉而痊。

  遗精

  湖北王某,素弱多病,频年患遗精,时愈时发,工作如常,不以为意。初每三五日一遗,继则每日必遗,最后不敢寐,寐而眼闭即遗,虽欲制止而不能,色夭不泽,困惫不支,甚至不能步履,经月不出卧室,即在室内起立亦须靠桌靠椅,延予商治。诊其脉微细小弱而兼虚弦虚数,皮肉消脱,眼睑微肿,指头冷,少腹急结,恶寒甚,躁烦。予曰:下损及中,阴竭阳厥,下元败坏,真机几熄,诚难为力。观前此历年所服方药均系遵照古法,固肾宁心,滋培秘摄并进,原无不合,乃似效不效,终至危急若断,无已,惟贞下起元,大力冲劲,拟借用乌头桂枝煎,彼为大气一转,其结乃散,此为大气一转,厥阳斯敷。

  方用:乌头30克,水2杯半,煮取半杯,去滓,纳白蜜60克,再煮,令水尽,以桂枝汤1杯溶解之。初服半剂,越六时不知,余半剂尽服之。讵夜半3时许,吐2次,面如妆朱,昏顿不语,予曰:勿讶,​《金匮》乌头桂枝煎方注云:“其知者,如醉状,得吐者,为中病”​,若药不瞑眩,厥疾弗瘳。稍待,俟清醒再诊。叨晨往诊,厥回神清,手足温,自觉两臂两胯较有力,有能起行意,病即从此转关。续以二加龙骨牡蛎汤、炙甘草汤等加桑螵蛸、覆盆子、菟丝子、补骨脂,随病机出入调摄痊愈。病者3个月后,曾步行约30里,欣慰曷似。(中医研究院学术秘书处整理:《冉雪峰医案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59年)

  寒疝

  袁素珠,青年农妇,体甚健,经期准,已育子女三四人矣。一日,少腹大痛,筋脉拘急而未少安,虽按亦不住,服行经调气药不止,迁延十余日,病益增剧,迎余治之。其脉沉紧,头身痛,肢厥冷,时有汗出,舌润,口不渴,吐清水,不发热而恶寒,肢以下痛,痛剧则冷汗出,常觉有冷气向阴户冲出,痛处喜热敷。此由阴气积于内,寒气结搏而不散,脏腑虚弱,风冷邪气相击,则腹痛里急,而成纯阴无阳之寒疝。窃思该妇经期如常,不属于血凝气滞,亦非伤冷食积,从其脉紧肢厥而知为表里俱寒,而有类于《金匮》之寒疝。其谓:“腹痛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即恶寒;紧则不欲食,邪正相搏,即为寒疝。​”又“寒疝腹中痛,逆冷,手足不仁,若身疼痛,灸刺诸药不能治,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。​”本病证状虽与上引《金匮》原文略有出入,而阴寒积痛则属一致。因处以乌头桂枝汤:

  制乌头12克桂枝18克芍药12克甘草6克大枣6枚生姜3片,水煎,对蜜服。上药连进2剂,痛减厥回,汗止人安。换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:当归15克桂枝6克织辛3克芍药木通各9克甘草吴茱萸各6克生姜3片。此方温通经络,清除余寒,病竟愈。(赵守真:《治验回忆录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62年)

  痛痹(慢性风湿性关节炎)

  胡xx,男,56岁。患慢性风湿性关节炎,四肢关节疼痛,下肢清冷,不可屈伸,前医曾用五积散、桂枝芍药知母汤、当归四逆汤等方均不效。舌质淡,中有薄黑苔,脉象沉细。此寒凝关节,营卫不行,宜温经散寒为治,用乌头桂枝汤:桂枝10克 白芍10克甘草3克生姜5片大枣3枚,另用炮乌头10克,白蜜30克加水久煎取浓汁兑服。3剂后,下肢转温,关节痛减,继用三痹汤善其后。(谭日强:《金匮要略浅述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81年9月)

  疝气

  王先生,1940年10月15日初诊。体质虚弱,阴寒下迫,致右侧疝气膨胀,脉细缓,舌苔白,大便溏薄,全属寒象,宜通阳散寒为治。制川乌9克桂枝12克赤白芍各12克炙草12克生姜12克红枣12枚川楝子9克小茴香9克制香附12克赤白苓各12克白术12克橘核12克。(张志民医案)
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

腹满指腹中胀满,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,而是一个病症。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。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、热证,还是属于虚证、寒证。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...
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下瘀血汤方(南阳林山注:脑溢血可用此方)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 䗪虫二十枚(去足) 上三味,末之,炼蜜和丸,以酒一升,水一升,煮取八合,顿服之,血下如豚肝愈。
()
理中汤方(脾胃寒湿,腹泻;又名人参汤) [原文] 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(炙)
()
[原文]麻仁一升  白蜜六合 [用法]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麻仁,取一升五合,去滓,纳蜜,微沸,和合,令小冷,顿服之。
()
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(脾著汤;环跳穴处疼痛) [原文]枳实四枚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(炙)
()
桂枝加附子汤方(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)   [原文]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(炙)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(擘) 附子一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   [用法]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将息如桂枝汤法。
()
四逆汤方(桂本中此方有一个是炮附子,其它几个是生附子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