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走马汤

走马汤朗读
外台走马汤方:杏仁二枚,巴豆(去皮心,熬)二枚。上二味,以绵缠捶令碎,热汤二合,捻取白汁饮之,当下。老小量之。通治飞尸鬼击病。

走马汤原文

外台走马汤方:
杏仁二枚,巴豆(去皮心,熬)二枚。上二味,以绵缠捶令碎,热汤二合,捻取白汁饮之,当下。老小量之。通治飞尸鬼击病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巴豆为温下药,里有寒实可以此药下之。杏仁与巴豆相伍可开破结气,有助于里实下行。​“飞尸”​“鬼击”皆为古代病名,言其发病迅速。
冯世纶解读:本方是古代常用攻下剂,胡老谓巴豆为温下药,里有寒实可以此药下之。里寒实属太阴,故本方是用于太阴的攻下方剂。因是祛实,故胡老以往将本方证归类于阳明(见《胡希恕病位类方解》​)​。应当说明的是,巴豆为温性峻下药,上可吐里实,下可祛实,是祛里实,从实而论似属阳明。但温可祛寒,里寒多属太阴。因此,本方所称飞尸、鬼击,临床表现为中恶、心痛、腹痛、大便不通,多属严重的寒闭,六经分类当属太阴。前之大黄附子汤,胡老已明确为温下,其中有大黄苦寒在治阳明,六经证为太阴阳明合病,本方无苦寒,纯温下,故纯属太阴。
【方证指要】
以猝然得急病,胸腹胀痛,喘鸣息迫,大便不通为主证。
【凭证用方】本方系寒积之热下剂,兼作吐剂用之。以治水毒为主,食毒为客。可应用于卒中风、急惊风、痘疮内陷、疥癣内攻、干霍乱,以及诸般卒病,其势险急,而迫胸咽,不得息者。小儿患急性之脑膜炎,前头囟门隆起,脑之压迫症状,极危笃之际,以本方与之,可以安获减退脑内压之目的也。
【诸家经验】
《类聚方广义》云:此方与备急圆,其用大致相似,惟病专在胸咽者,此方宜之。
求真氏曰:本方治脚气冲心,有速效。又,日人最常用《千金》紫圆,谓紫圆较走马汤虽似缓弱,然颇平稳。喜多氏称,紫圆为小儿一大要药,小儿变蒸发热不解,及伤寒、温病、痰癖、惊积、食痫等,酌量用之,无不效者。​
《和汉医学真髓》巴豆(炒褐色)0.1克,杏仁(捣)1.0克,煎服,为小儿一岁以内之量。三岁以上者,巴豆0.3克,杏仁2.0克,煎服,并兼用牛黄、辰砂(水飞)各等分,以蜂蜜调匀,涂入小儿口中。
《外台》走马汤云:疗卒得著疝,小腹及阴中相引绞痛,自汗出欲死,此名寒疝,也名阴疝。此证殆与诸乌附剂证相似,然无恶寒、手足不仁、逆冷等证,是其别也,宜审其证候以施之。又,疗癖结心下硬痛,巴豆丸,即本方加大黄一味,共三味,以蜜为丸也。​《肘后方》若水病,惟腹大,动摇则有水声,皮肤黑,名水蛊。以巴豆十枚,杏仁六十枚,熬黄和之,服小豆大一枚,以水下为度。​《肘后方》作水蛊,谓之蛊者,以有虫在内故也,用此方,以杀虫下水,极为适应。
冯世纶《经方六经类方证》: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。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胃腹剧烈疼痛、大便不通呈里寒实者。本方是简而行的急救方,适用于急性、烈性传染病,如中毒性痢疾、疫病等。但要注意病情属寒证、大便不通者。

 
【典型医案】
《静俭堂治验》:一男子,年五十一二,三日来,心下痞硬,时拘痛,黄昏时遽痰涎涌盛,呼吸急迫,烦躁烦闷,咽喉如锯,身体壮热,手足厥冷,头面胸背,绝汗如雨,不能横卧,呻吟不止,旁人自背抱持,其命如风前之烛,急使请余治。即往诊视,虽恶证蜂起,然脉沉细有神,眼睛也未至脱,以为尚可措手,急作走马汤,如法绞白沫一小盏与之,痰喘十减七八,寻与麻杏石甘汤三帖,一宿诸证脱然如失。


 
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

腹满指腹中胀满,腹中胀满实际上不是一个病名,而是一个病症。腹满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中。所以要分清它是属于实证、热证,还是属于虚证、寒证。具体的辨证到具体的...
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病温,其人素有湿,发热,唇焦,下利,腹中热痛,脉大而数,名曰湿温,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。湘本作“脉大而涩”
()
便秘+栀子;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[原文]甘草二两(炙)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(酒洗)   [用法]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二物至一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二沸,温顿服之。
()
小青龙汤方(表寒里寒,咳嗽,冬天发作的哮喘,内有水饮型咳嗽;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,发热且舌苔发白者;遇冷就咳,温度低就严重,是肺中有痰饮;表寒里寒,天变冷就咳,清晨咳而白天不咳;)   [原文]麻黄三两 (去节)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(洗)
()
[原文]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半夏半升(洗) 甘草三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[原文]麻仁一升  白蜜六合 [用法]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麻仁,取一升五合,去滓,纳蜜,微沸,和合,令小冷,顿服之。
()
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(肺著汤;胳膊肘内侧疼痛,肺经络过之处) [原文]枳实四枚 橘皮二两 桔梗三两 半夏半升(洗) 生姜三两(切) 甘草二两(炙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