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子干姜汤。汉。阳明病。栀子干姜汤方 [原文] 栀子十四枚(擘) 干姜二两 [用法] 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二服,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。
栀子干姜汤方
[原文]
栀子十四枚(擘) 干姜二两
[用法]
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二服,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。
【方证指要]
以身有微热,胸烦,呕下为主证,兼见肠鸣,腹痛等。其脉多见左数,右迟。
简侯按:栀子干姜汤加香豉即与栀子豉汤合方,外加薤白一味。又按:《金鉴》云:栀子干姜汤当是栀子豉汤,栀子豉汤当是栀子干姜汤,断无烦热用干姜,结痛用香豉之理。要知此证以丸药大下后,阳浮于上者,则感微烦而热,阴沉于下者,则感虚寒而痛,故用栀子以清浮阳,干姜以温虚寒,立方之精神在此,杨氏名为二气散有以哉,鉴说非是。
【凭证用方]食道噎膈,痢疾,肠胃炎等有本方证者。
【诸家经验]
《成绩录》疫 之精神在此,杨氏名为二痢,胸满烦燥,身热殊甚,头汗 气散有以哉,鉴说非是。如流,腹痛下痢,色如尘煤,便数无度,先生取桃仁承气汤、栀子干姜汤,相互为治,无一不救者。
《杨氏家藏方》二气散,治阴阳痞结,咽膈噎塞,状若梅核,妨碍饮食,久而不愈,即成翻胃,即本方,用炒栀子。《圣惠方》干姜散于本方入薤白七茎,豉半合,治赤白痢,无问日数老少。
高齐民先生经验:
栀子可以清烦热,干姜能温脾祛寒。除有身热、心烦等热症外,还应当有腹痛喜按、 便澹等中寒的症状。此条讲述经丸药攻下后,出现外热里寒之症,故寒热并用,清热除 烦,温中健脾。1959年夏,恩师在红楼1诊室应诊。星期日休息,我去为宋孝志先生抄方。夏日炎 炎,来了一个哮喘的病人。病者自诉,我这个哮喘冬天不发作,唯独三伏天发作。3年多 来,每年暑天天天服治哮喘药不效,故来此求诊。诊其脉沉而迟,宋老说:“这是寒包热的哮喘,可服栀子干姜汤一试。”处方:栀子14g,干姜6g, 5副,每日1副,分2煎服。
5日后复诊,哮喘大见好转。继服15副后,哮喘止。宋老总结时说:“栀子干姜汤, 是肺热脾寒;若波及肾阳,亦可加附子温肾阳。”仲景寒热并用的方很多,如大黄附子细辛汤、乌梅丸、半夏泻心汤、干姜黄苓黄连 人参汤等。夏季小儿外感发热咽痛,扁桃腺肿,轻则用栀子干姜汤,重则用大黄附子细 辛汤。扁桃体发炎,纯热证少,寒包热者为最多。我治小儿夏天风热感冒,常用栀子生姜汤,放点糖调口味,小儿喜欢服用。亦可用于治胃肠型感冒、菌痢、肠炎等。肝炎, 用苦寒药太过,出现转氨酶不降反高,肝区怕冷,喜欢用手心暖之则舒,栀子干姜汤服 后,转氨酶下降,肝区怕冷消失,每获良效。
《伤寒杂病论》用栀子者共计1。方:《伤寒论》8方,《金匮要略》2方。栀子的功用:(1)清心除烦;(2)利湿退黄;(3)行结散郁;(4)消肿止痛;(5) 凉血止血。用栀子的禁忌:《伤寒论》“凡用栀子汤,病人旧微滤者(慢性肠炎)不可与服。” 栀子性寒滑肠,易伤脾胃,凡脾胃虚寒,食少便滤者慎服。《伤寒杂病论》用干姜者计39方:《伤寒论》22方,《金匮要略》17方。
干姜的功用:(1)温中散寒。(2)温中回阳。(3)蠲饮温肺。(4)温中止血,治寒 性鼻峋,独用炮姜15g,煎水服则通止。(5)协调寒热。(6)制附子毒性。临床报道:栀子干姜汤治疗(1)郁火胃痛(虚寒胃痛不可擅用),每收捷效;(2) 胆结石急性发作,胆道蛔虫引起胃脏部疼痛,有良好的止痛效果。
[相关条文]
【7.49】发汗后及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;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nong,栀子干姜汤主之。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豉汤主之。若呕者,栀子生姜豉汤主之。
【7.53】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,微烦者,栀子干姜汤主之。
方义:
此上清胸膈之热,下温肠胃之寒,寒热并用之方。伤寒误下后,身热心烦,大便溏泻。但必须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热矛盾现象。
翰卿按:此证往往服凉性药后心烦减轻而便溏增重;服热性药则便溏减轻而心烦加重。故必须寒热药并用,方能取效。
【用药大意】
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热,干姜辛温以温肠胃之寒。
【禁忌证】
凡无上热下寒现象者,不可用。
【类似方剂参考】
1.栀子豉汤:此单纯清热之方。
2.理中汤:此单纯治肠胃虚寒之方。
3.连理汤:此治寒热错杂病证之方,但偏于补。
4.猪肤汤: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,但重点是滋润。
5.猪苓汤: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,但重点在利水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,微烦者,本汤主之。(80)
翰卿按:读本节需了解三个问题:①没有用干姜的具体证状,为什么用干姜?②有表热为什么去豆豉?③用豆豉会不会发生差误?答曰:此证下后利犹未止,所以需用干姜;身热不去,需用栀子、豆豉。所以不用豆豉的原因,我的看法是:本方着眼点在“大下之”三字,因大下之后,表热虽仍存在,但已不重,应该先顾里证,故用干姜温中止利;如表热明显,豆豉是可以用的,因系酵类药,不同于其他表药也。
2.二气散(即本方)治阴阳痞结,咽膈噎塞,状若梅核,妨碍饮食,久而不愈,即成翻胃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
【典型医案]
张志民医案:某男,四十五岁。素有胃痛,时发时止,大便日两次,多稀溏。今日端午节,食粽子多只,又饮烈酒。醉后午睡,忽然大呼胃痛。患者面赤,唇赤,舌红,苔黄,脉弦数。自诉胸中烦热疼痛,急躁,爱发脾气。遂急开一方:栀子、枳壳、干姜和葛花各9克。服后半小时胸痛即减,安然入睡,亦不欲大便。两小时后患者笑脸相送。
陈松筠医案:肖某,工人,壮年体健。初秋患胃脘剧痛,先服中药无效,住某院诊断为急性胃炎。经注射镇静、镇痛及配合针灸治疗,三日夜痛不稍止。诊其脉象弦数有力,舌赤苔黄,心烦,口苦,时欲呕,脘中剧痛不可按。胃气失和,法当清降。拟方:栀子、川楝子各15克,炮姜3克,水煎服。午后3时许进药,黄昏痛减,午夜痛全止。二剂获痊愈。
下瘀血汤。汉。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。下瘀血汤方(南阳林山注:脑溢血可用此方)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(去足) 上三味,末之,炼蜜和丸,以酒一升,水一升,煮取八合,顿服之,血下如豚肝愈。
茯苓白术甘草汤。汉。仲景之温病。 [原文]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(炙) [用法]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[原文]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(去皮尖) 甘草二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[原文]栀子十四枚(擘) 连翘二两 甘草二两 栝蒌根四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。。仲景之寒病。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(宋本称肾著汤,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;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;前列腺炎;女子带下淋漓不断,如坐水中;又名肾着汤、苓姜术甘汤)
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。。仲景之寒病。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(脾著汤;环跳穴处疼痛) [原文]枳实四枚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(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