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

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朗读
桂苓五味甘草汤(感觉头上戴了一顶帽子或者像用紧箍咒箍住;桂本无此方;又名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)

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文

桂苓五味甘草汤(感觉头上戴了一顶帽子或者像用紧箍咒箍住;桂本无此方;又名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

[原文]

茯苓 四两  桂枝(去皮)四两 甘草(炙) 三两  五味子 半升

[用法]
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桂枝、甘草降气冲而缓急迫,茯苓利小便而祛水饮,五味子治咳逆上气,故此治气冲饮逆、咳逆而小便不利者。
冯世纶解读:本方也是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,加茯苓加强利尿逐饮的作用,加五味子治咳逆上气,两味加于桂枝甘草汤中,治疗桂枝甘草汤证见咳逆上气者。
【方证指要]
以咳逆急迫,心悸上冲为主证,兼见小便难,手足厥逆,脉沉微等。
【诸家经验]​
《医鉴》术,利尿作用较彼稍弱。惟有五味子,故镇咳作用则凌驾于彼之上矣。苓桂五味甘草汤,治口 燥时,唾液多为稀薄之证。求真氏云:本方为苓桂术甘汤之去术加五味子,故颇与彼相类似。然本方有茯苓而无辅翼之上矣。
《类聚方广义》云:以下五方主治无发热、恶风、头痛、干呕等外候,但内饮发咳嗽、呕逆、郁冒、浮肿等者。若咳家有稠涎、胶痰、血丝、腐臭、蒸热、口燥等证者,非五方所得治也。

冯世纶《经方六经类方证》: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。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眩晕者。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肺气肿、肺心病等常见本方证。不论是否服过小青龙汤,只要是外邪里饮气上冲、眩晕明显者,皆可考虑选本方。

  【典型医案】

  痰饮

  例1

  孙某,未交冬至,一阳来复,老人下虚,不主固纳,饮从下泛,气阻升降,而为喘嗽。发散、寒凉、苦泻诸药,焉得中病?仲景云饮家而咳,当治饮,不当治咳。后贤每每以老人喘嗽从脾肾温养定论,是恪遵圣训也。桂枝茯苓五味子甘草汤代水。加淡姜枣。(叶天士: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6年7月)

  例2

  申左,咳嗽气喘,卧难着枕,上气不下,必下冲上逆,脉象沉弦。谅由年逾花甲,两天阴阳并亏,则痰饮上泛,饮与气涌,斯咳喘矣。阅前方叠以清肺化痰,滋阴降气,不啻助纣为虐。况背寒足冷,阳气式微,藩筲疏撤,又可知也。仲圣治饮,必以温药和之,拟桂苓甘味合附子都气,温化痰饮,摄纳肾气。桂枝2.4克云苓9克炙甘草1.5克五味子1.5克生白术15克制半夏6克炙远志3克炒补骨脂15克熟附块15克怀山药9克大熟地9克核桃肉2枚。(丁甘仁:《丁甘仁医案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8年5月)

  朱木通医案:女,六十余岁,高而瘦。数年来恒以胃疾患,偏头痛,或神经痛来就诊。四日前由感冒后,续发口内炎及偏头痛,经西医注射服药,症状愈剧。手足厥冷,脉微沉,颜面微微泛红,舌及口腔黏膜均呈皱裂赤滑之色。主诉为口舌破烂刺痛,妨碍饮食。头眩耳鸣,全头盖皮紧张热感,颜面翕然而热,颈部淋巴腺亦肿,胸胁痞塞压迫。据云上半身感觉拘急而下半身则自觉无病,此外则高度不眠,但食思虽佳然碍于难入口。苓桂味甘汤三剂,除口内炎及不眠未愈,而各症俱除。第四日转用甘草泻心汤,一剂而睡眠大佳,口内炎亦减十之七八,可进稀粥,更服一剂而各症状消失无余。

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

  本篇主要讲痰饮。痰饮是一个病名,咳嗽是一个症状,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,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。古代“痰"字和“淡”字是相通的,...

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[原文]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[用法]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(口舌生疮)[原文]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  [用法]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()
猪肤汤方 [原文] 猪肤一斤 [用法] 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香,和令相得,分温六服。(一说白粉即米粉,南阳林山则说白粉为白垩土) [相关条文] 【11.31】少阴病,下利,咽痛,胸满,心烦者,猪肤汤主之。
()
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(去上焦湿)[原文]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
()
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(宋本称肾著汤,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;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;前列腺炎;女子带下淋漓不断,如坐水中;又名肾着汤、苓姜术甘汤)
()
桂枝二越婢一汤(津液不足里虚之人感冒用此方;烦燥,半夜不睡,胡思乱想也可用之) [相关条文] 【6.28】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若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脉浮大者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