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

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朗读
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方: 茯苓四两,甘草三两,五味半升,干姜三两,细辛三两,半夏半升,杏仁半升,大黄三两。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服。

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原文

 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方:

  茯苓四两,甘草三两,五味半升,干姜三两,细辛三两,半夏半升,杏仁半升,大黄三两。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半升,日三服。

  【方解】

  胡希恕注:本方即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再加大黄而成。大黄苦寒清热、泻下攻实,有通便作用,这里主要用其通便作用,来治疗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大便难者。

  【方证指要]

  以有上方证,腹部微结,面热如醉,大便不利为主证。

  【凭证用方】

  同上方证,而有大便不利者

  【诸家经验】

  ​《金匮要略论注》徐彬云:面属阳明,胃气盛则面热如醉,是胃气之热上熏之也。既不因酒而如醉,其热势不可挡,故加大黄以利之。虽有姜、辛之热,各自为功而无妨矣。陆渊雷云:姜、辛之热,逐寒饮也。寒饮或在胃中,或在胸膜支气管中,决不在于肠中。非谓肠部不得有饮,饮而咳者,其饮决不在肠也。大黄之作用,则专在于肠,故能不妨姜、辛之热。且药性之所谓寒热,多非温度高低之谓,故寒热药同用,不可与冷热水同用等视之。以大黄治面热如醉,乃使肠部蠕动亢进,引起肠腹部充血,以平面部之充血,所谓诱导法也。凡大便不通而引起皮肤病者,必在面部,故酒齄粉刺之类,利其大便则愈。

  【典型医案】

  《橘窗书影》:和泉屋清兵卫母,年五十余,曾患下血过多,后面色青惨,唇色淡白,四肢浮肿,胸中动悸,短气,不能步,时复下血,余与六君子汤加香附、64木香、厚朴,兼用铁砂丸(铁砂,干漆,莎草,苍术,厚朴,橘皮,甘草),下血止,水气亦减,然血泽不能复常。秋冬之交,咳嗽,胸满颇甚,遍身洪肿,倚息不得卧。一医以其水肿,与利水剂,无效。余诊曰:恐有支饮,先制其饮,则咳嗽浮肿,自当随愈。因与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加葶苈子,服二三日,咳嗽胸满减,洪肿忽散。余以此法,复愈。

  支饮

  京桥叠街和泉屋清兵卫母,年50余,曾患下血过多,已后面色青惨,唇色淡白,四肢浮肿,胸中动悸,短气,不能步,时复下血,余与六君子汤加香附、厚朴、木香,养用铁砂丸,下血止,水气亦减,然血泽不能复常。秋冬之交,咳嗽胸满颇甚,遍身洪肿,倚息不得卧,一医以为水肿,与利水剂,无效。余诊曰:恐有支饮,先制其饮,则咳嗽浮肿自当随愈。因与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加葶苈子,服二三日,咳嗽胸满减,洪肿忽消散。余以此法复愈水肿数人,故记之以示后学。(浅田宗伯医案,录自汤本求真:《皇汉医学》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8年9月)

  痰饮

  王xx,女,55岁,住重庆市中区正阳街11号,解放碑日杂商店营业员。于1977年5月来门诊。主症:咳嗽喘累,临冬复发,冬至加重,惊蛰减轻,如此反复发作10余年。曾于市属xx医院、xx医院,多次住院治疗,诊为“①慢性支气管炎;②阻塞性肺气肿;③肺心病?”经西药治疗,当时好转,如遇外邪病又复发,家人为之苦恼。此次复发,除上述症状外,面热如醉,大便三日未 解,即有解者,大便如羊矢状。每解便之后,喘累加重,脉细数,舌苔薄白,质红津乏。据此脉证,系水饮犯肺,通调失司,故大便秘,以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泄热消饮治之。

  药用:茯苓15克甘草3克五味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半夏9克杏仁12克大黄12克(泡开水送服),加全栝楼18克。服1剂后,大便已解,面热如醉消失。前方去大黄,加北沙参24克,再服2剂各证均减。后以生脉地黄丸调其善后而愈。(刘立新医案,录自《成都中医学院学报》2:40,1982)

  评议

  饮证悉具,又见面热如醉,此为胃热循经上冲,熏蒸颜面所致,以足阳明胃脉上行于面故也。故在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方中加大黄一味,通利大便以泄胃热。方中虽有姜、辛、半夏温肺化饮,但能各自为功,并行不悖。又,胃热上冲面热如醉与冲气上行其面翕热如醉状者不同,前者属中焦阳明之病,故以苦寒之品下之;后者为下焦冲脉之病,故以酸温之属敛之降之,应予区别。案一患者证见咳嗽胸满,遍身洪肿,倚息不得卧,此为支饮。浅田氏与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加葶苈子主之。以方测证,此人必兼二便不利,故用葶苈、大黄,泄可去闭。饮去则咳减肿消,不必汲汲于治咳治肿。案二痰饮咳喘,面热如醉,符合《金匮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证,故投仲景原方加全栝楼清上泄下,服药1剂,大便得解,面热如醉消失。由于患者久病阴虚,故转方以生脉地黄九善后调理。体现了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的治疗原则。

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

  本篇主要讲痰饮。痰饮是一个病名,咳嗽是一个症状,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,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。古代“痰"字和“淡”字是相通的,...

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小青龙汤方(表寒里寒,咳嗽,冬天发作的哮喘,内有水饮型咳嗽;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,发热且舌苔发白者;遇冷就咳,温度低就严重,是肺中有痰饮;表寒里寒,天变冷就咳,清晨咳而白天不咳;)   [原文]麻黄三两 (去节)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(洗)
()
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,上焦湿疹,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;肾脏寒湿,小便不利;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(呕吐不止;小儿吐奶;口渴而小便不利;)[原文]   猪苓十八铢(去皮)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(去皮)
()
白术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,只有湿,无表证;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)
()
[原文]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(去皮尖) 甘草二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[原文]栀子十四枚(擘) 连翘二两  甘草二两  栝蒌根四两 [用法]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(肚子胀吃不下饭可用此方) 枳实四枚(炙) 厚朴二两 (炙去皮)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(炙)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