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灰散。汉。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。胡希恕注:蒲灰散方中蒲灰既可止血,又可利尿,配伍滑石消炎、利尿止痛。三方可于小便艰涩不利之症中选用。 冯世纶解读:蒲灰为蒲席烧灰,或蒲草烧成的灰(可用蒲黄粉炭代之),有祛湿、利小便及止血作用。滑石利湿清热、通九窍,两味合则治小便赤涩不利或尿血者。 【凭证用方】 尿闭或不利,有湿热者。蒲灰散对于肾性水肿,效果尤高,内服外敷均可;滑石白鱼散还可用于脚气肿满,肾性水肿或心脏性水肿,及妊娠之有转胞证者。
【凭证用方】
尿闭或不利,有湿热者。蒲灰散对于肾性水肿,效果尤高,内服外敷均可;滑石白鱼散还可用于脚气肿满,肾性水肿或心脏性水肿,及妊娠之有转胞证者。
蒲灰散方:蒲灰七分,滑石三分。上二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蒲灰散方中蒲灰既可止血,又可利尿,配伍滑石消炎、利尿止痛。三方可于小便艰涩不利之症中选用。
冯世纶解读:蒲灰为蒲席烧灰,或蒲草烧成的灰(可用蒲黄粉炭代之),有祛湿、利小便及止血作用。滑石利湿清热、通九窍,两味合则治小便赤涩不利或尿血者。
【参考处方】
蒲黄炭15克,滑石12克。
上2味,以凉水500mL浸1小时,煎15~20分钟,取汤100mL,温服。再续水煎一次温服。
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。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小便艰涩有热或有血者。
滑石白鱼散方:滑石二分,乱发(烧)二分,白鱼二分。上三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滑石白鱼散中,滑石利尿解热,乱发止血、利尿,白鱼即鲤鱼之类,祛水利尿。冯世纶解读:对于白鱼,有不同的说法,后世多指书纸中蠹虫,亦居衣帛中,故亦称衣鱼,《本草纲目》收此方于衣鱼条下可知。发乃血之余,乱发直接烧之为发灰,如煅烧之即血余炭,能消瘀、通小便,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:治妇人小便不利,又治妇人无故尿血。白鱼去水气,理血脉。滑石清热利湿,故共起利尿、清热止血作用。
【参考处方】
滑石12克,血余炭10克,衣鱼10克。上3味,以凉水500mL浸1小时,煎15~20分钟,取汤100mL,温服。再续水煎一次温服。
本方证当属阳明病证。本方证适用于小便不利而尿道灼热或尿血者。
茯苓戎盐汤方:
茯苓半斤,白术二两,戎盐弹丸大一枚。上三味,先将茯苓、白术以水五升,煎取三升,入戎盐再煎,分温三服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茯苓、白术利小便,戎盐解热润下,本方的适应证是小便淋沥不通而心下悸者。
【参考处方】
茯苓24克,白术10克,大青盐5克。上3味,以凉水500mL浸1小时,煎15~20分钟,取汤100mL,温服。再续水煎一次温服。
本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证。本方证适应于小便淋沥、心下悸者。
【方证指要]
蒲灰散(《金匮》)里加滑石,用治皮水小便涩,更有滑(石白)鱼(散<金匮》)乱发霜,三味研末共为散,别有茯苓戎盐汤(《金匮》),加术利便用无失。以上三方,皆主利小便,皆当有湿热、全身或局部水肿之证。
【诸家经验]
《金匮要略今释》云:以上三方但云小便不利,诸注多不能分析其症候。今案次篇云: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,然则有腹臌浮肿之证;茯苓戎盐汤,据吉益氏和久田氏之说,当有心下悸渴而嗜盐之证;滑石白鱼散,则未闻他种证候,记之以待试效。曹颖甫云:世皆谓蒲灰为蒲黄。其实不然,蒲灰,即溪涧中之大叶菖蒲,味咸,能降,味辛,能开。
【典型医案】
水肿
王一仁在广益医院治病,有钱姓男子,腹如鼓,股大如五斗瓮,臂如车轴之心,头面皆肿,遍体如冰,气咻咻若不续,见者皆日必死。一仁商于刘仲华,取药房中干菖蒲一巨捆,炽炭焚之,得灰半斤,随用滑石和研,用麻油调涂遍体,以开水调服3克,日3服。明日肿减大半,一仁见有效,益厚涂之,改服6克,日3服。3日而肿全消,饮食谈笑如常人。乃知经方之妙,不可思议也。(王一仁医案,录自曹颖甫:《金匮发微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59年5月)
蒲灰散中的蒲灰,据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说是蒲席烧灰。《纲目》又记载:“蒲,丛生水际,……叶以为席”,可见蒲席的原植物即是香蒲。宁原《食鉴本草》也云:“香蒲去湿热,利小便,”合滑石即为清利小便正治之法,湿胜热郁者宜之。正因为蒲灰散善利小便,故亦治皮水而四肢厥冷者。此证乃因水邪阻遏,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所致,去其水邪,阳气得伸,厥冷自愈。正如叶香岩所谓“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”是也。曹颖甫《金匮发微》指出:“蒲灰散一方,今人不用久矣。世皆谓蒲灰为蒲黄,其实不然。……蒲灰乃溪涧中大叶菖蒲,味咸能降,味辛能开”。并引王一仁医案加以验证。可见曹氏之说全凭临床实践为依据,有其一定的见解。据明·刘时泰《本草品汇精要》引《唐本草》注云:香蒲“此甘蒲可作荐者,……山南名此蒲为香蒲,谓菖蒲为臭蒲也。”故两者祛除水湿的功效亦大致相同。
淋病
文xx,男,40岁,业农,于1958年7月前来就诊。自诉从3月份起,小便微涩,点滴而出,至4月上旬溺时疼痛,痛引脐中,前医投以五淋散连服5剂无效。诊其脉缓,独尺部细数,饮食正常。予踌躇良久,忽忆及《金匮要略》淋病篇有云:“淋之为病,小便如粟·236·状,痛引脐中”等语,但有症状未立治法。又第二节云:苦渴者,栝楼瞿麦丸主之。但此病不渴,小便频数,经查阅余无言《金匮释义》曰;不渴者茯苓戎盐汤主之,滑石白鱼散并主之。遂将两方加减变通,处方如下:茯苓24克白术6克戎盐6克化滑石18克去发灰、白鱼,易鸡肫皮6克、冬葵子9克。嘱患者连服8剂,日服1剂,每剂2煎,每次放青盐3克,煎成1小碗,每碗2次分服,忌鱼腥腻滞、辛辣之物。……据患者自述吃完8剂后,中午时忽觉小便解至中途突有气由尿道中冲射而出,尿如涌泉,遂痛止神爽,病即若失。再诊其脉已缓和,尺部仍有弦数,此系阴亏之象,继以猪苓汤合芍药甘草汤育阴利小便而愈。(贺昌医案,录自《江西中医药》10:30,1959)
评议
滑石白鱼散方中以滑石、白鱼利水通淋,乱发消瘀止血,补阴利尿,主治血淋小便不利者。茯苓戎盐汤方中重用茯苓渗湿利水,白术燥湿利水,戎盐即青盐,咸寒入肾,润下渗利,三药合用,为祛除阴分水湿之法,亦小便不利兼有淋证之治也。
案中患者,溺时痛引脐中,不渴而小便频数,此为淋症,病在下焦。经投以茯苓戎盐汤合滑石白鱼散加减而愈。白鱼又名衣鱼、蠹鱼,喜蚀书籍,伏于破书之中,近人少用,故本案亦去之;此病无关乎血分,故又去发灰。并易以鸡肫皮化石、冬葵子通淋,而各奏妙用。
《金匮发简侯按:曹氏有此所见经验,微》:王一仁在广益医院治 可确定蒲灰是为大叶菖蒲,由病,有钱姓男子腹如鼓,股 烧灰而成。余无言氏在临床大如五斗瓮,臂如车轴之心, 上,亦从曹氏之说,取得奇效,既可内服也可外治,学者头面皆肿,遍体如冰,气咻 可试用之(见下述医案)。咻若不续,见者皆曰必死。 王一仁商于刘仲华,取药房中干菖蒲一巨捆,炽炭焚之,得灰半斤,随用硝石和研,用麻油调涂遍体,以开水调服一万钱,日三服,明日肿全消。
《金匮要略新义》:予治一谢姓儿,阴茎及睾丸明若水晶,令制而服之,一夕,得小便甚多,其肿即消。惟腹满不减,继以姜辛术附,后以急于赴沪,不复知其究竟矣。甲戌十一月闻此儿已十四岁矣。庚午秋,治海潮寺路一宋姓小儿之水肿,其手足不冷,小便清,内服麻黄附子细辛汤,佐以五味、冬葵、车前子,外敷蒲灰散,早晚调服一钱,外五日,而肿全消,每昼夜小溲十七次云。《续名医类案》李时珍治一男子病血淋,胀痛祈死,李以藕汁、发灰,每服一钱,服三日血止痛除。
《吴鞠通医案》:王,十七岁,湿土司天,湿热下注,致成淋症茎肿。茯苓五钱,萆薢五钱,车前子二钱,生薏苡仁五钱,泽泻三钱,甘草梢三钱,飞滑石二钱,芦根三钱,百通草一钱。
“消渴”是一个病名,它主要的症状是“渴而消水”,就是嘴巴渴,老是要喝水,喝水以后往往又多从小便排出去。消渴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、尿崩症。消渴病...
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。 “消渴”是一个病名,它主要的症状是“渴而消水”,就是嘴巴渴,老是要喝水,喝水以后往往又多从小便排出去。消渴类似于现代的糖尿病、尿崩症。消渴病
栀子豉汤。汉。阳明病。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;感冒后的低热不愈;大病后虚烦失眠;栀子豉汤方(烦躁导致的失眠)
麻黄加术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(炙) 白术四两
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。。仲景之湿病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(厚皮的皮肤病,湿疣;阴天肌肉酸痛;脂溢性皮炎、手脚角质层过厚;又名麻杏薏甘汤)
麻仁白蜜煎。。仲景之伤燥。[原文]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[用法]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麻仁,取一升五合,去滓,纳蜜,微沸,和合,令小冷,顿服之。
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。。仲景之伤燥。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(肾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)
小柴胡汤。汉。少阳病。小柴胡汤方(肝炎、淋巴肿块、结节、乳癌、伤科均可用它加减,女子经期感冒;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;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,要用生半夏;恶心反胃,反复发烧;呕吐又发烧;感冒刚好又发烧,感冒反复发烧;产后抑郁症基础方;乳房肿块+牡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