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大黄甘草汤

大黄甘草汤朗读
大黄甘草汤方(桂林古本无此方) [原文] 大黄 四两 甘草 一两 [用法]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大黄甘草汤原文

大黄甘草汤方(桂林古本无此方)

[原文]

大黄 四两 甘草 一两

[用法]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[相关条文]

该条本收录在《金匮要略》:食已即吐者,大黄甘草汤主之。

【汉方应用】习惯性便秘,食后呕吐。

  呕吐

  例1

  洋货店曾某,患伤寒,1个月未愈,后变呕吐,食入顷刻吐无余,诸医技穷而却走。延诊时,见其满面红光,舌色红而有刺,脉洪数,大便硬,与大黄甘草汤而瘥。(肖琢如:《逐园医案》 1921年铅印本)

  例2

  一少妇妊娠三四月,患食已即吐,吃甚吐甚,吐尽则止。医以妊娠恶阻健脾暖胃治之,其吐更甚。诊之,脉滑而数。此经所谓“一阳病发,其传为膈;三焦火盛,食入还出。​”予以四物加甘草大黄汤:熟地生地当归各9克甘草白芍各4克大黄12克川芎4克。2剂而安。此仿古人寓攻于补之意,医贵通变,不可胶柱鼓瑟。(王修善:《王修善临证笔记》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8年11月)

  例3

  金xx,室女,24岁。因呕吐不食,便艰,月经正常,亦无明显体征,西医未能确诊,每日以注葡萄糖代粮,视其面容色正,脉软,舌质淡红。处方:生大黄12克生甘草6克白蜜30克冲。用滚开水泡汁饮,取其缓下通腑,连服3天,每天泻4次,腹痛阵作,腑气下行,呕吐止,能食薄粥,后用轻剂调养肺胃以收全功。(魏长春医案,录自《嵊县中医》6,1983内部资料)

  便秘

  罗x,男,4岁。1986年8月5日初诊。患儿长期大便秘结,常三四日一行,尚须用“开塞露”通便方行。时常鼻衄,纳食少进。其父系余幼时同窗好友,特来信求治。余特从杭州赴嘉兴,知患儿又大便4日未解,共进午餐时,见患儿纳食不多,且食已即吐。脉滑数,舌质红苔薄黄。此属阳明胃热不得下降而反上冲,故便秘而食已即吐,治拟《金匮》大黄甘草汤法清热通便,缓其急迫。方用:生大黄4.5克生甘草4.5克,水煎服。2剂。当日中午服药,至下午3时许大便畅行,毫无痛苦。因余急欲离禾,故嘱服完大黄甘草汤后接服:玄参9克生地9克麦冬9克麻仁10克杏仁6克炙紫菀6克枇杷叶6克,包煎。5剂。

  8月25日二诊:服上方后至今每日大便畅通,舌苔薄白,继用降气润肠法以善其后。方用:麻仁10克杏仁6克炙紫菀6克枇杷叶6克,包煎全栝楼12克,仁打桔梗3克枳壳4.5克。5剂。10月3日三诊:服前方后大便一直正常,然近米又二三日一行,大便干燥,时有咳嗽,舌质红苔根腻,再拟养阴生津,宣肺润肠。方用:玄参9克生地9克麦冬9克麻仁10克杏仁6克炙紫菀 6克全栝楼12克,仁打枇杷叶6克,包煎。7剂。(连建伟医案)

  评议

  阳明大肠府气不通,势必胃气上逆而呕;火性急迫,故食已即吐。​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谓“诸逆冲上,皆属于火”是也。大黄甘草汤泻火缓中,通利大便,使阳明浊气下行,则胃气下降,呕吐自止。方中重用大黄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为君药;配合少量甘草,甘以缓之,一则缓和吐势之急迫,二则使攻下降火而不伤胃气,以为佐使药。此时,若单用降逆止呕之品,必将徒劳无益,非其治也。例1患者,食入即吐,兼见面红、舌红有刺、脉洪数、大便硬等一派阳明内热之证,故用大黄甘草汤攻下阳明积热。因无腹满,故不用枳、朴,与小承气汤泻实除满者不同。

  例 2妊娠食已即吐,脉滑而数,若单用攻下泄热,势必影响胎元,故王氏在四物汤养血安胎的基础上加大黄甘草汤泻火缓中,寓攻于补,确有巧思。例3呕吐便艰,故用大黄甘草汤加白蜜缓下通府,但其人脉软,舌质淡红,恐患者体质偏虚,不任攻下,故不用煎服法,而用开水泡服法,乃重药轻投之义也。...案二患儿大便秘结,又见其食已即吐,符合大黄甘草汤证,故投之。方中大黄清其胃热,甘草缓其急迫,妙在同煮,则大黄主要作用在于清泄而不是泻下,甘草调胃,使苦寒清热之品不致损伤胃气。每剂二味药仅值一角二分,而奏效却如斯迅捷,确使患儿家长欣喜不已!又考虑到小儿为纯阳之体,阴常不足,且肺与大肠相为表里,故又改用增液汤养阴增液,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;加入麻仁、杏仁润肠通便,紫菀、枇杞叶宣降肺气以通肠痹。此案初用仲景方、后仿天士法,经方时方,各随所宜,相得益彰。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神经性呕吐、先天性贲门扩张症厌食症、口腔溃疡、牙银炎、习惯性便秘等。

阳明病

阳明病就是里阳证...

阳明病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[原文]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大者一枚(取汁) 上四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味,取三升,去滓,纳胆汁和合,令相得,分温再服
()
理中汤方(脾胃寒湿,腹泻;又名人参汤) [原文] 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(炙)
()
白术附子汤方(风湿关节炎,只有湿,无表证;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)
()
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(肾脏津液不足,太干燥;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)
()
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(宋版称之为四逆散,可用来治疗胆结石、胆囊炎;肝脓疡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