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桂枝加黄芪汤

桂枝加黄芪汤朗读
桂枝加黄芪汤方(黄汗) [原文]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五枚 黄芪二两 [用法] 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桂枝加黄芪汤原文

桂枝加黄芪汤方(黄汗)

[原文]

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五枚 黄芪二两

[用法]

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 

典型医案
自汗
某,21岁,脉细弱,自汗体冷,形神疲瘁,知饥少纳,肢节酸楚。病在营卫,当以甘温。生黄芪桂枝木白芍炙草煨姜南枣。(叶天士: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6年7月)
黄汗
韩xx,女性,41岁,哈尔滨人,以肝硬变来门诊求治。其爱人是西医,检查详尽,诊断肝硬变已确信无疑。其人面色黧黑,胸胁串痛,肝脾肿大,腰胯痛重,行动困难,必有人扶持,苔白腻,脉沉细。黄疸指数、胆红质皆无异常,皮肤、巩膜无黄染。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,特来京求治。初因未注意黄汗,数与舒肝和血药不效。后见其衣领黄染,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,内衣每日更换,每日黄染。遂以调和营卫,益气固表以止汗祛黄为法,与桂枝加黄芪汤治之。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芪10克。嘱其温服之,并饮热稀粥,盖被取微汗。上药服3剂,汗出身痛减,服6剂汗止,能自己行走,继以证治肝病乃逐渐恢复健康,返回原籍。2年后特来告知仍如常人。(胡希恕医案,录自《北京中医》4:7,1983)
感冒发热
仲某,女,26岁,职员。1965年12月初诊:体温38℃,感冒第3天,形寒发热微有汗,咳嗽不盛,头晕且胀,骨节酸楚,鼻塞流涕,纳欠香,寐不酣,苔薄白,脉浮缓。营卫不和,外邪因而袭之。黄芪9克川桂枝4.5克炒白芍4.5克姜半夏9克陈皮4.5克炙草3克带叶苏梗9克生姜2片红枣3枚(去核)。2剂。复诊时,诸证悉退,再给2剂。(贾福华医案,录自上海市卫生局:《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0年10月)
评议
黄汗、黄疸,凡属表虚湿郁,营卫失调者,均可以桂枝加黄芪汤主之。方中用桂枝汤发汗解肌,调和营卫,加生黄芪走表逐湿,乃行阳散邪之法。而尤妙在饮热稀粥以助药力,使周身微微有汗,则肌表湿邪尽去,营卫调和,病乃自解。‘案一自汗体冷,乃营卫不和,属桂枝汤证;而脉来细弱,形神疲瘁,知饥少纳,肢节酸楚,又属中气之虚,故再加黄芪,益气即所以固表。盖脾为营之源,胃为卫之本也。
案二黄汗,汗出恶风,身体疼重,舌苔白腻,亦系表虚湿郁,营卫失调,投以桂枝加黄芪汤原方,确为正治之法。并嘱患者温服,饮热稀粥,盖被取微汗,说明胡老医师对经方研究有素,字字推敲,并付诸临床实践。此例患者既有黄汗,又罹肝病,胡老先治黄汗,后治肝病,体现了仲景先表后里的治疗法则。案三感冒发热,形寒有汗,苔薄白,脉浮缓,乃营卫不和,外邪因而袭之。​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所谓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是也。故投桂枝加黄芪汤,待正虚得复,营卫调和,诸证悉退。
(何任 连建伟《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》

桂枝加黄耆汤出于《金匮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及《金匮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。本方在水气病脉并治中共有条文三十二条,涉及本方者是二十九条。原文:黄汗之病,两胫自冷;假令发热,此属厉节。食已汗出,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,此劳气也。若汗出已反发热者,久久其身必甲错;发热不止者,必身生恶疮。

若身重,汗出已辄经者,久久必身RUN,run即胸中痛,又从腰以上必汗出,下无汗,腰髋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状,剧者不能食,身重、烦躁,小便不利,此为黄汗,桂枝加黄耆汤主之。本方在黄疸病脉证并治共二十二条,涉及本方者是条文中的第十六条,原文如下:诸病黄家,但利其小便;假令脉浮,当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黄耆汤主之。本方是为黄汗病或为黄疸病而设,其证身体肿,发热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沾衣,色正黄如柏汁,脉沉,其病机由于汗出入水中浴,水从汗孔而入得之,故设此方调和营卫,扶阳散邪。

【方药】黄耆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大枣、生姜

【方义】本方是桂枝汤加黄耆组成,桂枝汤通阳表,调和营卫,去邪除烦;黄耆扶脾阳固表,故全方能扶正袪邪。

临床中凡属表虚卫阳不固而变证各异兼水气内停者俱投以该方治之。

张某某 女 40 医院护士,住内台二床 住院号:10850

1980 年 9 月 27 日,诊断风湿入院一月余,低烧 37.8 度左右,始终不退,身有微汗,腿酸软无力,不肿不痛,口中无味,饮食欠佳,平时易腹泻。脉沉,苔白。

【辨证】表虚脾阳不固,水湿内停。

【治宜】调和营卫,扶阳袪邪。

【方药】黄耆20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。三付。

1980 年 10 月 3 日,汗止,低烧退,双腿酸软好转。原方三付病愈出院。

赵某某 女 30 某县医院医生

1975 年 8 月 25 日,由丈夫伴随来诊主诉:患兰尾脓肿并发盆腔脓肿已数月,因华西医大医生朗某某在本县有教学点,因此做了兰尾手及盆腔手术。术后盆腔伤口不愈合,一直有脓液流出,并一直低烧 37.3 度左右,继后赴某中医大学附属医院诊治,持续服中药二月余无效。脉浮无力,苔薄白。

【辨证】营卫不调,气虚不固。

【治宜】调和营卫,扶阳补气。

【方药】黄耆25g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6g 大枣10g 生姜10g。三付。

1975 年 9 月 2 日,患者丈夫陈某某(县卫生局工作)持原处方来改方,并说:上次陪妻子同来诊病后回家,共服药五剂,现盆腔流脓基本愈,体温也基本正常,目前在 37 度以下,精神大有好转。以前某中医大学的处方基本都是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剂,由于大有好转,原方三剂加贻糖60g,兑服。

【分析】桂枝加黄耆汤在《金匮》痉湿暍病脉证治中主要用于治水气左内中黄汗病。在《金匮》黄疸病脉证并治中主要用于治疗黄疸病,但是在以上两例病案中都没有黄汗及黄疸病证。从黄汗证之发病机理不外乎湿也:属风,故发熬,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者,谓面目浮肿也,汗粘衣,色正黄如柏汁,谓汗出粘黄也,脉自沉者,谓从水得之也,究其得病之由,以汗出入冷水中浴,则凄怆之寒入内,遏郁汗液于肌凑,从土蒸化而出,故色黄色,此其一。又因汗出则元府开,入水则凄怆之寒水藏于腠理皮肤之中,则身肿发热也。汗水沾衣如柏汁,则津液内竭,是以汗出而渴也。身肿虽状如风水,但风水之脉不沉,汗不黄,口不渴为区别也。以上是以汗出外因一端而言,黄汗者,汗出之色黄,而身不黄与发黄之黄疸证不同,故两者都列入金匮门。

黄疸病的发病机理相同,与黄汗病的表现不同而矣。诸黄家病,谓一切黄家病也,黄病无表里证热盛而渴者当清之:湿盛小便不利者,但当利其小便,假令脉浮则为在表,当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黄耆汤。

以上两例病案均以桂枝加黄耆汤治之而愈,由此可知两例病案都属虚证范畴,湿证有虚有实,有发黄有不发黄。实证发黄,一身面目及小便俱黄已食如饥,但欲安卧,此为胃热脾寒,寒则生湿或胃得风而热,脾得寒则湿,湿热内郁则膀胱之气不化,膀胱主一身之肌表,不化气则湿热无去路而成疸矣。此类疸色鲜明,证属阳黄,方用茵陈蒿汤、栀子柏皮汤、茵陈五苓散等,择而用之。凡黄疸色暗如熏黄者属阴黄,短气少便自利,其证多虚方用理中汤、建中汤、桂枝加黄耆汤等择而用之。由此可知,桂枝加黄耆所治之病亦在虚证范畴。桂枝汤在伤寒论中为开卷第一方,主治太阳病,脉浮缓、头项强痛、发热恶寒;汗出等证,关键在脉浮缓、汗出。其他很多非太阳病,只要符合表虚、营卫不调、脉相符均可治一切杂症,除桂枝汤外,我们再看黄耆的功效。黄耆:性温,味微甘,能补气兼能壮气,善治胸中大气下陷,发表药同用,能祛外风,与养阴清热药用,更能熄内风也,谓主痈疽,久败疮者,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,其溃脓自排出也;表虚自汗者,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,小便不利而肿胀者,可用之以利小便;妇女气虚下陷崩带者,可用之以固崩带,其补气之功最优。

上两例病案都低烧不退,医者用清热解毒,不知病者营卫虚,更加气虚,此乃阳气外越,所谓辛温除大热,即指此类气虚发热也。第二例术后盆腔伤口不愈,且有脓性渗出液,数月之间始热败毒,药证反投,故不愈,投以桂枝汤加黄耆,诸证悉愈,疗效超越想像之中。(伤寒田曾流传习录(曾荣修)

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

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,是因水而成病。这个“气”字跟风气、湿气是相同的,指的是邪气、病邪,也就是水邪为病。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,水气病的病因、病机、辨证...

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[原文]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温服二升,日三服。
()
[原文]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(洗)[用法]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、荨麻疹,桂枝麻黄各半汤方(麻黄汤见后卷,冷风过敏、风疹、荨麻疹常用此方+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;) 即桂枝汤三合,麻黄汤三合,并为六合,顿服之,将息如桂枝汤法
()
[原文]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[用法]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()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(苓芍术甘汤;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,苓芍术甘汤) [原文]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()
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(宋本称肾著汤,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;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;前列腺炎;女子带下淋漓不断,如坐水中;又名肾着汤、苓姜术甘汤)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