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

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朗读
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(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;腹部硬邦邦的,里寒太盛;水与营养液积累在胃膜上)

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原文

 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(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;腹部硬邦邦的,里寒太盛;水与营养液积累在胃膜上)

  [原文]

 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麻黄二两 生姜二两(切) 大枣十二枚 细辛三两 附子一枚(炮)

  [用法]

  上七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去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汗出即愈。

  【方证指要】

  以手足逆冷,身体不仁,恶寒,骨痛,腹满胁鸣为主证。其脉迟涩或迟微。
【凭证用方】
慢性支气管炎,喘息,胃弛缓,胃下垂,神经痛,腰痛,腰扭伤,并可用于乳癌结核,癌肿,脱疽等有本方证者。

  简侯按:《金鉴》云:略谓,此方原文上十六字,是枳术汤证。本方,当在上条气分之下。​《类聚方广义》亦同此说。宜从之。为节上条大意,寸口,脉迟而涩,趺阳,脉迟而微,手足逆冷,荣卫不利,腹满胁鸣相逐,阴阳之气不通,骨疼,恶寒,痹而不仁。

  [诸家经验】​《药征》主治心下坚大,而恶寒发热、上逆者。​《医鉴》老人在秋冬之交,咳嗽,胸背、胁腹挛急恶寒,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治之。求真氏云:治老人支气管炎,有效。​《中医诊疗要览》肝硬化,有腹水,用各方无效时,应一试此有价值之药方。​
《汉方治疗各论》桂姜枣草辛附汤,于肺结核用附子剂,呈简侯按:该证,患者机能已趋消沉,阳虽微而阴气尚强,故 元气大衰证样,脉沉微,四毅然采用桂、麻、姜、辛、附 肢厥冷,颜面苍白等,为用等一派温热之药,以促进身体 此汤之目标。此方治肺结核机能之振奋,而孕育其新生力量,使将死者得以回生。此其末期,呈剧烈之消耗热用之,辨证之精,用心之细,胆量之大,非寻常医家所能及。若更他医,只有用甘寒养阴之品,以图敷衍,其死也必矣。痨咳与虚痨不异,此以桂姜草枣黄辛附汤治痨咳,而从以小建中汤治虚痨,亦温性药也,稍一误用,则生死随之,渊乎其微矣。其热逐日减退,有良效。
《方函口诀》引仙台工藤球乡曰:凡大气一转为治万病之秘诀,而血症之治尤为重要。昔年治一妇人患痨咳,咯血气急,肌热如烫手,大。​。 肉尽削,脉甚细数,余以为死证。而一医自荐治之,用桂姜草枣黄辛附汤竟得痊愈,余大敬服。以此发明“大气一转”之理,得治乳岩、舌疽及诸翻花疮(癌瘤)等数十人。翻花疮用黄辛附汤之意,盖因为阴阳相离,气无所统制,血肉失和,渐为痼疾,遂致血出。
据《金匮要略》云“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,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。​”故拟用此方也。一妇人患乳岩(癌),结核处口糜烂,见有翻花之兆,时时出血。至戊午初春,其痛益甚,结核增长,卧床不起,正月二十八日与黄辛附汤,服四五日,疼痛减轻,结核缩小,起床工作如常。凡一切阴阳不相得而为劳咳者,因咳血吐血,致颜面苍白,若不可为,与此汤,每得起死回生之效。余之实践心得,不限于此汤。凡应用古方时,体会其原意,则变化无穷,得其妙哉。

【典型医案】​
臌胀(肝硬化腹水)
黄xx,男,59岁,住院号84066。1971年11月13日初诊。全身浮肿,腹大尿少,反复发作4年,近半月加剧,于1971年9月16日入院。体检:面部浮肿,心肺(-),腹膨大,腹围90厘米,肝脾触诊不满意,两下肢明显凹陷性浮肿。血检:总蛋白6.5克%,白蛋白2.6克%,球蛋白3.9克%,麝浊4单位,锌浊7单位,血红蛋白9克%,白细胞6000/mm*,中性63%,淋巴37%。尿检:蛋白(++),红细胞(++),白细胞(+),清洁中段尿培养阴性。胸透:心肺无殊,横膈抬高,两肺底位于第8肋间。腹水常规:白细胞数50/mm*,浆膜粘蛋白定性试验弱阳性,比重1.012。曾用中西药利尿效果不显,腹水逐日增多,邀请会诊。
初诊:腹膨大坚硬起亮光,心悸气急,不能平卧,肢冷,溲少便溏,下肢肿胀,脉沉弦,舌红。此属脾肾阳虚,以致大气不行,水湿泛滥。治宜温运三焦。桂枝6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红枣15克生麻黄3克细辛1.5克淡附片6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益欢散3克(吞)镇坎散 3克(吞)。4剂。二诊: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,每天2000毫升以上,腹部已转柔软,心悸、气急亦瘥,能平卧。原方续服20剂,腹水基本退净,下肢浮肿亦消,精神佳,胃纳增,脉弦滑,舌淡红。尿检:蛋白痕迹,红细胞(++),白细胞少数。再拟肺脾肾三脏并治。
桂枝6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红枣9克生麻黄1.5克细辛3克淡附子6克生黄芪12克防己6克生白术9克茯苓15克地骷髅12克大小蓟各30克。上方服 1个月。尿检:蛋白痕迹,红细胞0~3,白细胞少许。血检:总蛋白4.9克%,白蛋白3.2克%,球蛋白1.7克%。后乃以防己黄芪汤、六味地黄汤加减调理,好转出院。(浙江省中医院:《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》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4年10月)
水气(肺原性心脏病)
一妪,61岁,夙患肺原性心脏病,3个月前,因咳喘、心悸、腹水而住院治疗月余,诸恙均已平复。近因受寒、劳累,诸恙复作,咳喘较剧,夜难平卧,心下坚满,按之如盘如杯,腹大如鼓,下肢浮肿,小便不多,面色灰滞。舌质衬紫,苔薄,脉沉细,心阳不振,大气不运,水邪停聚不化,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,连进5剂,咳喘遂平,心下坚满已软,腹水较退,但下肢依然浮肿。续予原方加黄芪、防己、椒目,连进8剂,腹水退净,下肢浮肿亦消十之七八,再以温阳益气,调补心肾之剂以善其后。(朱良春医案,录自《江苏中医杂志》5:35,1982)
评议
尤在泾《金匮要略心典》指出:“气分,即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者”​。由于阳虚寒凝,气运失职,水饮不消,留于心下,故心下坚大如盘,边如旋杯(心下,即胃之上脘部分)。治以桂枝去芍药汤辛甘发散,振奋卫阳,加庥黄细辛附子汤通初表里,温经散寒,俾周身表里上下阳气通行,寒凝悉解,水饮自消。正如仲景所谓“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”​。大气者,阳气也,阳气转则阴寒散矣。案一臌胀,属于脾肾阳虚,以致大气不行,水湿泛滥。魏老投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原方,再合党参、茯苓运其大气,温通三焦。服药后,大气一转,气化水行,则臌胀自消。配合益欢散(活蟾蜍剖腹入砂仁,泥封煅灰)、镇坎散(西瓜、大蒜,泥封煅灰)者,取其增强理气消胀、通利小便之功耳。案二咳嘴心悸,心下坚满,按之如盘如杯,腹大如鼓,下肢浮肿,小便不多,此乃心阳不振,大气不运,水邪不化,故亦投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振奋心阳,温行大气而获效。足证本方着眼于气而收效于水,诚良方也。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肝硬化腹水、急性肾炎、肺原性心脏病、风湿性关节炎等。
其它医案
​《成绩录》:一妇人发热数日,如外邪,医发汗而不解。往来寒热,大便不通,与大小柴胡汤犹未瘳。他医又与大黄甘草汤、大陷胸汤及紫圆之类,出入数日,寒热未解,发作有时。当其发时,烦苦不可言,背痛如刳剥,已后冷汗大出,其不发时,多有恶寒状。先生诊之,舌上黑如抹黑,与桂枝姜草枣黄辛附汤,不日痊愈。《古方药囊》:一男,年四十余。天气变化则胁下痛,不适感缠绵不已。消瘦,冬季寒冷感倍增,手足极冷,逢胃不适则多不寐。与人参汤,虽有好转,但胁下痛及不适感不除。因此,虑为表里俱病,即与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。经三四日胁下痞尽去,历数年之疾轻易治愈。前田文良翁医案:冈村直枝氏,曾患脓漏(上颚窦炎,蓄脓症),经各种治疗不愈。历经三年痛苦。读《金匮》水气病篇,脓漏病之病因为太阳经之郁热。因为桂姜草黄辛附汤同是太阳经方剂,故用之可能有效。于是,服一剂鼻梁及颚上僵硬感迅速好转。二三日鼻脓减少,三四日奏奇效,经十余日治疗,数年痼疾得愈。其后对脓漏必用本方,因其来之实践,皆奏奇效。
 

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

水气病就是后世所说的水肿病,是因水而成病。这个“气”字跟风气、湿气是相同的,指的是邪气、病邪,也就是水邪为病。本篇就是讲水邪为病,水气病的病因、病机、辨证...

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黄连三两  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(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刘昆湘曰:暑邪肺为先受,逆传入心,其所以自气陷血者,必其人血分素有热也。暑邪陷血,内干于心,故心气热而神乱。心热,故烦躁夜卧不安。神乱,故谵语意识昏昧。
()
栝蒌茯苓汤方(在胃与心脏之间的部分有水饮)
()
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;感冒后的低热不愈;大病后虚烦失眠;栀子豉汤方(烦躁导致的失眠)
()
理中汤方(脾胃寒湿,腹泻;又名人参汤) [原文] 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(炙)
()
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,上焦湿疹,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;肾脏寒湿,小便不利;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(呕吐不止;小儿吐奶;口渴而小便不利;)[原文]   猪苓十八铢(去皮)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(去皮)
()
甘草二两(炙) 附子二枚(炮去皮) 白术二两  桂枝四两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