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[方义]
此治汗后风寒仍在肌表的轻证,辛温性的小发汗剂。
[主治]'
太阳病,发汗后,轻度的发热恶寒,如疟状,一日二三度度发,脉较微,没有口渴、鼻冷等内热现象。(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内热,有误)'
[药品]
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麻黄五至七分生姜五分至一钱 杏仁二五至七分 炙草五至七分 大枣一至二枚
[煎服法]
水一至二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,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,但在汗出之后,虽有表证,也不宜过用发散之药,恐汗多津亡阳也,所以麻黄用量比较少些。
[禁忌证]
(1)寒热如疟,脉虽微弱,但未经发汗者,不宜用。因麻黄用量较小,恐不能胜任也。
(2)兼有口渴、喜冷等症者,不宜用。恐误犯阳盛之戒也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桂枝麻黄各半汤:此治寒热如疟,病势较轻,未经发汗,辛温小发汗之剂。
(2)桂枝二越婢一汤:此治风寒在肌表,兼有内热,其症较轻浅,辛凉小发汗之剂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一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本汤。(25)
翰卿按:应当注意的是大汗之后,不可更行大汗之法。如果表邪未尽,或汗后有所复感,仍需要以汗解之者,其药品必须从轻,即如本条之义。
根据实践认为,这种变证多由复感形成,自然的转变似不可能。不然的话,如何想到使用麻黄,又如何解释汗后使用麻黄之矛盾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