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[方义]
此治风寒在肌表,兼有内热,症状较轻浅,辛凉小发汗之剂。
[主治]
太阳病,轻度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不甚浮数,而较微弱,但必须兼有口渴、喜冷等内热现象。
[药品]
桂枝一钱至钱半 生杭芍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麻黄五分至一钱 生姜八分至一钱 大枣一至二枚 石膏钱半至二钱
[煎服法]
水一至二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桂枝汤解肌,越婢汤发散表邪兼清内热。
[禁忌证]
(1)寒热病势较重,脉较有力,兼有内热者不宜服。恐药轻不能胜任。
(2)没有口渴喜冷等内热证者,忌之。因石膏没有使用的必要。
(3)单发热不恶寒,虽有口渴喜冷症,也不宜服。因阳明经病,不宜用桂枝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大青龙汤:此是发汗兼清内热之重剂。
(2)桂枝麻黄各半汤:温性小发汗剂,发汗药较多些,是没有内热症之方。
(3)桂枝二麻黄一汤:温性小发汗剂,发汗药较少些,是没有内热症之方。
(4)白虎汤:此清阳明经热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发汗,宜本汤。(27)
翰卿按:本节所述症状也是轻浅的,所以不需要重剂。就本节之头痛、项强、发热、恶寒、无汗,本应使用麻黄汤治疗,但由于脉较微弱,故不宜单用麻黄汤,以防汗出过多,应该用桂枝汤加麻黄为宜。但方中又加了石膏,几乎令人莫明其妙。诸家注释,多牵强附会。根据实践,我认为必然有内热证,虽轻微的喜冷、喜饮现象也必须具备,不然就是无的放矢。所以,我认为此方是表寒里热之双解剂。映淮按:三方的运用,应根据①发病日久,②脉象微弱,③寒热如疟,④或经过汗法等选用。桂枝麻黄各半汤:病迁延日数较长,正气略虚,表邪未解,面赤身痒,邪郁于表,欲汗而不得出者,用本方因势利导之。本方主证为轻度表证,无汗,脉微弱,不喜冷性饮食,药量是总方的三分之一。桂枝二麻黄一汤:在桂枝汤基础上少佐麻黄以开表,因服桂枝汤发汗后,有形如疟的变证。这种变证,根据经验有的由复感而来,有的为发汗后表邪未尽。总之,大汗后不可再大发汗,只可以本方轻剂治之。主证为汗后寒热如疟,无汗,不喜冷性饮食。
以上二方不同处,桂麻各半汤证是未经发汗而病久致虚,桂二麻一汤证是汗后之变证,其他症状基本是一致的。桂枝二越婢一汤:为桂枝汤少加麻黄石青而成。这是表证无汗,因脉象微弱,不适于麻黄汤,恐汗出过多,所以用桂枝汤少加麻黄治之;其用石青者,必有内热之证,如口渴喜冷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