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[方义]
此滋阴养血,治腿脚拘挛之方,也是健脾和肝并行不悖之剂。
[主治]
阴虚血虚,腿脚挛急,兼咽干烦躁。但必须具有阴虚内热现象,如脉数无力、喜冷等症。
按:根据经验认为,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,两不相碍,对于胃溃疡、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。
[药品]
生杭芍三至四钱 炙草三至四钱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[用药大意]
炙草补中和中,以滋血之源;芍药敛阴和肝,兼逐血痹,以畅血之行。故血行之障碍可除,四肢之拘挛得解。
[禁忌证]
兼有四肢厥冷、脉沉而迟、喜热怕冷之挛急证者忌之。因为这是寒证,《内经》所谓“诸寒收引”是也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:此治寒中厥阴手足拘挛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1.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;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本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(29)
2.胫尚微拘急,重与本汤,尔乃胫伸。(30)翰卿按:咽干烦躁,脚挛急,属阴虚,故宜本汤。凡病人素便溏与中虚者,服之则增剧。根据经验认为,此方能够使肝胃相互协调,两不相碍,对胃溃疡、肝硬化有一定疗效。
3.治腹痛如神,脉迟为寒,加干姜;脉洪为热,加黄连。(《医学醒悟》)
4.脚弱无力,行步艰难。(《朱氏集验方》)
5.能健脾胃者,多不能滋阴分,能滋阴分者,多不能健脾胃,此方有甲己化土之妙,能滋阴分,又能健脾胃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
6.芍药能活静脉之血,故凡青筋暴露,皮肉挛急者,用之无不效。不仅能治脚挛急,凡因跌打损伤,或睡眠姿势不正,因而腰背有筋牵强者,本汤治之同效。一足多行走则肿痛而色紫,虽天寒见火则痛剧,眠睡至晨而肿痛止,至夜则痛如故,痛甚则筋挛,与赤白芍各一两,炙草八钱,二剂愈。(《经方实验录》)
7.小肠腑咳,发咳而矢气。(《内科摘要》
8.腹中挛急而痛者;小儿夜啼不止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)
9.足跟痛。(《建殊录》)丁毅,宇德刚,明江浦人。路逢殡者,棺下流血。毅熟视之曰:此生人之血也。止舁者,欲启之。丧家不之信。毅随至墓所,强使启棺,乃孕也。诊之,以针刺其胸,俄而产一儿,妇亦旋苏。
【典型医案]
邢锡波医案:白某,男,年三十四岁。平素阳气衰弱,脉象细弱无力。因患感冒,前医连用羌活防风之剂,汗出多,而表邪不解,身倦体痛,恶寒转甚,虽身被重绵,而仍觉不暖,两手微厥,汗出。及诊其脉,两手沉细而微。(中略)以因亡阳由汗出而造成,如不止其汗,而妄想回其阳,犹无底之壑而灌之使满,不可得也。余因与大剂芍药甘草附子汤,芍药用至六钱,甘草五钱,附子五钱,另加桂枝、大枣之类,以芍药有止汗作用,汗止,然后才可以复阳。重用不但能增进其止汗之效,其酸平之性,尤能济附子之躁,使其大量使用附子,而不致烦躁之反应。连服二剂,汗敛而恶寒自罢,两手亦温,诸证均减,后以扶阳和胃之剂,调理而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