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

临床使用经验或相关医案

()

  [方义]

  此治风热证,辛凉解表之方。

  [主治]

  风热气喘发热,或有汗,或无汗,但必须有内热喜冷之证。

  按:有汗是属于内热较盛之证,麻黄性温发汗宜少用,生石膏清热宜多用。

  [药品]

  麻黄一至二钱 杏子一至二钱 生石膏二至五钱(研细) 炙甘草一钱至钱半

  [煎服法]

  用水一茶杯至一茶杯半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
  [用药大意]

  麻黄、杏仁解表降气治喘,生石膏以清内热,炙甘草以和中。!u|=l

  [禁忌证]

  无表证之喘者忌之,无里热之喘证更忌之。

  [类似方剂参考]

  (1)麻黄汤:此为治表寒不兼内热喘证之方。

  (2)三拗汤:此为治表不甚寒、里无内热喘证之方。

 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

  1.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,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本汤。(63)

  2.下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,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本汤。(162)

  翰卿按: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,变辛温为辛凉,是治温病之重要方剂,也是治表证兼内热证主方之一。使用时应注意:①没有喘证的太阳病,必须是无汗、恶寒轻而兼有内热证;恶寒重者,须加桂枝,仿大青龙汤之例。②有喘证者,有汗、无汗都可使用,但必须兼有内热证;有汗者必须是不恶风寒,若恶风寒便是太阳表虚证了,其麻黄则在所必忌。不恶风寒才是阳明热证,方中生石膏必须重用,麻黄只用于治喘,少用些为妥。根据“汗出”二字,似乎表虚证也有可用麻黄的时候,其实不然。因此仅是用麻黄治喘的一种变局,而非一般太阳表虚证该用之药品。

  3.本方主证为烦渴喘咳,凡支气管炎,支气管哮喘,百日咳,白喉等有烦渴喘咳之证者悉主之。(《伤寒论今释》)

  4.本方应用范围:①咽喉肿痛,因于风火者。②痧疹不透,毒热内攻迫肺闷喘者。③风温初起,无汗而喘者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

  5.治麻黄汤证兼见咯痰不畅,痰色黄,中已化热者,或兼见咽喉痛者,为外有寒邪,内已化热之证。对猩红热、麻疹、肺炎有特效。凡属肺热生痰,因痰生喘者本汤皆能治之。​“热喘”二字实为本汤之主证。(《经方实验录》

  6.喘咳息促,吐稀涎,脉洪数,右大于左,喉哑,是为热饮,本方主之。(《温病条辨》)

  7.此方原治温病之汗出无大热者。若其证非汗出且热稍重者,用此方时,石膏之份量恒为麻黄之十倍。本方用处甚广,凡新受、外感作喘嗽,及头疼、齿疼,两腮肿疼,其病因由于外感风热者皆可用之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

  8.发热喘咳脉浮数,臭痰脓血,渴欲饮水者宜加桔梗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)

  9.治小儿百日咳之痉挛性剧咳,或呕吐,或咳血,无论有热或无热,每获顿挫之效,且咳血者,往往血即止,痉咳亦显著缓解也。(《古方之临床运用》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