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[方义]
此温补心阳,兼补中气,治心悸之方。
[主治]
发汗过多形成心悸之证。但必须具有喜用手按、小便尚利、喜热怕凉或脉沉迟等方能准确.
按:喜用于按,说明是虚证,需用补药;小便尚利,说明不需要白术、茯苓之补脾利水;喜热怕凉或脉沉迟,说明须用温性药品。
[药品]
桂枝二至三钱 炙草一钱至钱半
[煎服法]
水一茶杯半,煎至半茶杯.去滓顿服。
[用药大意]
桂枝保心阳,炙草补中气。心阳复则液可回,中气和而悸白平.
[禁忌证]
(1)喜冷或口苦脉沉数者忌之。热证不适用热性药也。
(2)汗仍未止,脉虚而不调者忌之。因系气虚将脱之象,应该补气固脱。
(3)四肢厥逆,小便不利,有明显停水现象者不宜用。
因此系阳虚水泛之重证,此方力有未足,不能胜任也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朱砂安神丸:此治血虚有热心悸之方。
(2)来复汤:此治气虚欲脱心悸之方。
(3)真武汤及茯苓四逆汤:此二方均为治阳虚水泛之重剂。但茯苓四逆汤还有补气的作用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1.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本汤主之。(64)翰卿按:此为阳虚之轻证,重则宜真武汤。
2.治生产不快,或死腹中。(《证治大还》)
3.本方证因发汗过多,亡失体液,变为虚证,故腹部见软弱无力。尚未陷于阴证,故有热状而无寒状,且上冲急迫,心悸亢进,脉促疾而心脏及心下部现悸动,腹部之大动脉搏动亦甚。此心悸亢进异于实证者,以不伴血压之升腾也。本方独用虽少,得其方义,以解释苓桂甘枣、苓桂术甘等由本方加味者甚为紧要。(《皇汉医学》)
4.①本方适用于发汗过多,心阳受损,属于阳虚,而未至于亡阳的地步。如果是亡阳,那就要应用附子了。假使汗出不止,应加芍药以和阴气。②肘后治寒疝来去,每发绞痛方,即本方加牡蛎。③千金治口臭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