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文蛤散

临床使用经验或相关医案

()

  [方义]

  此清热利湿之轻剂,治热被寒郁之证。

  [主治]

  应该发汗的热性病,误被水噀、冰覆或冷水浴后体温增高,心烦不安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反不渴(此证内热不甚,故不渴)之证。

  按:水噀之法,今天在此地(太原)概不使用,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样的流弊,仍应注意防治。

  [药品]

  文蛤一两(不煆)

  [制服法]

  研细末,每服一至二钱,开水送下。

  [用药大意]

  文蛤清热利湿但作用不大,对于热被寒郁轻证或者有效,重者需遵柯氏之说用《金匮要略》文蛤汤治之为宜。

  [禁忌证]

  除寒湿证不宜用外,一切湿而兼热的证候均不忌之。因药性和平不会有其他副作用。

  [类似方剂参考]

  (1)文蛤汤:即大青龙汤去桂加文蛤,为治湿热内郁,解表清里之重剂。但须症见身热口渴喜冷等现象方宜使用。

  (2)五苓散:为温性利水解表之方。治本证之偏于湿者。

  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
  1.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瘥者,与五苓散。(141)翰卿按:水嘴之法,今天在此地(太原)概不使用,但冰袋冷覆之法也有同样的流弊,仍应注意防治。柯氏主张用文蛤汤,有仍主张用文蛤散的。文蛤散只文蛤一味,仅有清内部湿热的作用,文蛤汤是大青龙去桂加文蛤,有散发外部湿热的作用。根据临床体会,还是文蛤汤较为正确,但石膏不如改用滑石,因胃中没有燥热也。陈慎吾云:文蛤散证渴不能饮,小便利,五苓散证渴而能饮,小便不利,是其别也。

  2.文蛤散与五苓散:五苓散证为蓄水证兼表证,其证发热汗出,渴而能饮,或水入则吐,小便不利;文蛤散证为水寒外束,里有郁热,证见发热无汗而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反不渴,小便自利。(《伤寒论译释》)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