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[方义]
此是小柴胡汤加减之方,也是和解方中寒热并用之剂。
[主治]
太阳病误用汗下后,形成小柴胡证的兼证,其症寒热往来,胸胁满结,口渴,心烦,但头汗出,小便不利。必须具有大便溏,或口苦,太阳证未尽,或脉浮有力等。
[药品]
柴胡一至三钱 桂枝一至二钱 干姜一至二钱 炙草一钱 牡蛎一至三钱 瓜蒌根钱半至三钱 黄芩钱半至二钱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多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按:此方初服微烦,因药力未及,且用桂、姜散阳郁之寒,散寒必先助火,虽有黄芩以减其热,但仍难免出现心阳火郁之心微烦之症。再服桂、姜,辛温之性已升达,而火郁外发,故汗出便愈。
[用药大意]
往来寒热、胸胁满是小柴胡汤的主症,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。渴而不呕,故去半夏加瓜蒌根;胁下满结,故去火枣,加牡蛎;心烦是内热的表现,故用黄芩以清之;下后大便不正常,故加干姜以温之;因太阳证未尽,或但头汗出,或外有微热,或身有痛处,或脉浮有力,故去人参,加桂枝以调和营卫。
[禁忌证]
没有大便溏,不得用干姜;没有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,不得用桂枝;没有脉浮无力,不得用人参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小柴胡汤的加减法:此是本方用药的依据。
(2)栀子干姜汤:此是本方使用干姜的标准。
(3)金匮柴胡桂姜汤:即本方之异名,治疟寒多微有热,或但寒不热.此是本方使用桂枝的标准.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,此为未解也,本汤主之。(147)翰卿按:本方从用药上体会,完全是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,已如上述。总的来说,本方是治太阳少阳相兼、寒热并具之证方。有人说本方治水饮甚效,我的看法,如果真有水饮,渴应有呕证,方内也必有茯苓半夏,因此,说本方治水饮是不够正确的。“但头汗出”,系误下后阳气遇于内,不能四散,周身阳气欲出不能,故上冒而汗出于头。柴胡桂枝并用,正是为解决这些证候的。“小便不利”是汗下后津液被伤,故不需加利水之药。可见,凡与柴胡证并见者,柴胡汤即能治之。
2.治疟寒多,微有热,或但寒不热。(《金匮要略·疟病篇》)
3.慢性衰弱证,疟疾寒多热少,以及无热性疟疾,舌干、胸腹动悸、汗多、头汗出,或盗汗出,腹部软弱无力而有上冲急迫之证。(《古方临床之运用》)
4.劳瘵,肺痿,肺痈,痈疽,痔漏,结毒,梅毒等,经久不愈,渐就衰惫,胸满干呕,寒热交作,动悸烦闷,盗汗,自汗,痰嗽干咳,咽干口燥,大便溏泄,小便不利,面无血色,精神困乏,不耐厚药者宜此方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)
5.肩背强痛。(《方函口诀》)
6.治汗下后,胸胁满微结,脉数紧细者。(《伤寒约篇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