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[方义]
此调理肠胃寒热,兼补虚之方。
[主治]
伤寒误治后或没有误治的“心下痞满,呕吐,下利”。但必须具有口苦、心烦、胃肠部不拒按、脉象无力或服温补药无效等寒热虚夹杂的证候。
[药品]
半夏一至三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干姜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黄连五分至一钱 大枣一至二二枚
按:呕多者可多用半夏;泻多者可多用干姜、人参、大枣、炙草;痞甚有热者可多加芩、连。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半茶杯,去滓温服。
按:旧日有去滓重煎之说,试之效果没有显著差别,故去之。
[用药大意]
芩、连、干姜调肠胃之寒热,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,兼半夏并能止呕;人参、大枣、炙草以补肠胃因误下形成之虚,合干姜尤能止利。
[禁忌证]
凡没有寒热夹杂症状的痞满吐利等者,都不可用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(1)桂枝人参汤:此治虚寒痞证之方。
(2)生姜泻心汤:此治寒热不调之虚痞证偏于呕吐之方。
(3)甘草泻心汤:此治寒热不调之痞证偏于下利之方。
(4)大黄黄连泻心汤:此治实热痞证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它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,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本汤。(149)翰卿按:这种痞证,绝没有拒按现象,也没有疼痛、发热的症状。兼口苦、呕吐、下利证,才是本汤的适应证。曾治一患者,产后呕吐下利,手足冷,口苦,没有心下痞,服温补药不效,投以本方即愈。可见本方系调理肠胃寒热之主方,即胃热肠寒,或胃寒肠热之主方。
2.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本汤主之。(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篇》)
应该是本方范围内的症状。
3.元坚云:“半夏泻心是饮胜者也,生姜泻心是寒胜者也,甘草泻心是虚胜者也。”证候既大致仿佛,何从辨其是饮?是寒?是虚?后经穷思默索,方知半夏泻心以水饮为主证,生姜泻心以呕吐为主证,甘草泻心以下利为主证。(《经方实验录》)
4.以心下痞,恶心,呕吐,食欲不进,胃内停水,触之胃部有抵抗增加,或伴有肠鸣下利,舌有白苔为标的。(《古方临床之运用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