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[方义]
此泻胃热,补肾阳,治痞证兼阳虚之方。乃寒热并用的又一种方法。
[主治]
心下痞硬兼恶寒汗出之证。但必须具有口苦。或心烦,或大便不利,或胃部觉热,或喜冷性饮食而不能食,更必须具有平素阳虚的病史,且没有头痛、发热、脉浮的表证。
[药品]
大黄一至二钱(酒浸) 炒黄连一钱 黄芩一至二:钱附子二钱(另煎)
[煎眼法]
三黄用开水半茶杯,浸一刻钟,去滓取液。同时用水二茶杯煎附子至半茶杯,去滓取液。将二液和匀,分二次温眼。
[用药大意]
三黄泻胃热,以治热痞;附子温肾阳,以治恶寒汗出。
[禁忌证]
有恶寒无汗之表寒证者,不可服;有恶寒有汗脉浮之桂枝证者,也不可服:没有恶寒、汗小之阳虚旺,或口苦、喜冷的内热证,更不可服。
[类似方剂参考]
大黄黄连泻心汤:此治热痞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心下痞,而复恶寒汗出者,本汤主之。(155)翰卿按:本节的症状和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条的症状,从字面上看最易误认。应该从身热的微盛,脉象的浮沉虚实,平时体质的偏寒偏热,及病变的经过情况等方面予以辨别。
2.治身热而烦躁不宁,大小便自利,其脉浮洪而无力,按之全无者。(《此事难知》
3.治寒热不和胁下痞结。(《张氏医通》)
4.老人停食瞀闷,晕倒不省人事,心下满,四肢厥冷,面无血色,额上冷汗,脉伏如绝,其状仿佛中风,谓之食郁食厥。宜附子泻心汤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)
5.一学生,胸满上身热而汗出,腰以下恶风,时夏季六月,以被围绕,舌苔淡黄,脉弦,与本汤二剂,疾若失。(《豚园医案》)
6.心汤证而但欲甚者。手足微冷等证亦宜此方。(《方与貌》)
7.此方原有变通之法,即用黄芪以代附子也。用黄芪以补助其胸中大气,则外卫之气固而汗可不出,即外卫之阳亦因之壮旺而不畏寒矣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
8.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,设治邪而遗正,则恶寒益甚;或补阳而遗热,则痞满愈增。方寒热补泻,并投互治。……寒热异其气,生熟异其性,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。(《伤寒贯珠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