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[方义]
此治热性痢疾之方。
按:凡是痢疾,都是由于湿热形成的,所谓热性者,指热胜于湿而言,非单纯的热证。
[主治]
大便赤痢,里急后重。但必须具有喜冷恶热或渴欲饮水等热证现象。
[药品]
白头翁一至三钱 黄连一至三钱 黄柏一至三钱 秦皮一至二钱
[煎服法]
水三茶杯,煎至一茶杯,去滓温服,不愈更服。
[用药大意]
白头翁治肠之湿热;秦皮清肠胃兼肝经之湿热;黄连、黄柏清肠胃兼肾经之湿热。湿热去而痢白止矣。
[禁忌证]
(1)不喜冷性饮食者不宜用。
(2)喜冷性饮食,但兼有外感发热恶寒之表证者不可用。
(3)白痢不宜用。因系湿胜于热偏于气分之热证也.,
[类似方剂参考]
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:此《金匮要略》治产后痢疾之方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热利下重者,本汤主之(371)翰卿按:下重一证,热证者最多,即《内经》所谓暴注下迫的现象。虚坐努责之虚寒证,虽然不多,但也应加以对照,以免错误。
2.下利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本汤主之(373)
翰卿按:上条之下重,本条之欲饮水,结合起来看,既有下重,又有渴欲饮水,可以确诊其属热也。如喜饮冷水,肛门灼热,对辨证更为确当。此条下利,指红痢而言,因为泄泻欲饮水,多属五苓散类证,适用本方者很少,即便有热,胃苓汤去桂加芩连治之即愈,也没有使用本方的必要。况本方列入厥阴篇,只有红痢才合拍。唐氏“治红痢主肝血”,我认为正说明了这一点。
3.赤痢又分两种,一为细菌性,一为阿米巴性,二者证候略同,故不论肠炎赤痢,苟有热象而下重者,白头翁汤悉主之。(《伤寒论今释》)
4.治热痢殊效也。此汤之要点,在热虽盛而不需下剂之际。(《方与貌》)
5.痢疾每大便,肛门灼热如火,用此方多有效。(《类聚方广义》)
映淮按:以上3、4、5均为应用白头翁汤之证候,均有协助诊断的价值,临床可参考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