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【方解】
胡希恕注:本方亦为柴胡剂:因欲攻症瘕而去甘草、大枣之缓,易生姜为干姜,加入桃核承气汤、牡丹皮等活血,鳖甲攻坚祛瘀,厚朴行气,石韦、瞿麦下水,蜂窠等以毒攻毒,又用煅灶下灰防攻瘀之药伤中碍胃,清酒推行诸药,以增药力。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肝硬化、脾肿大。
【讨论归经】本方证当属少阳太阳阳明合病证。
【临证思辨】本方证的辨证要点:慢性肝炎、疟疾等见面颊有瘀斑、肝脾肿大者。
古人所谓疟母,是指疟疾发作引起的肝脾肿大。近来北方疟疾较少见,其所引起的肝脾肿大也就少见,但慢性肝病引起的肝脾肿大多见,本方用之效也佳。本方制作方法较特殊,故文字照录附上。据胡老对该方的方解,即大意是:方用柴胡桂枝汤通津液,调荣卫,主治疟病,余含桃核承气汤等祛瘀逐水、攻坚行气之品,以治症瘕。我们在临床用该方加减,治疗肝炎、肝硬化、肝脾肿大有较好疗效,如治验:
魏某,男,72岁。2004年9月14日初诊:发现肝脾肿大3年。患者20世纪60年代时曾患有胆囊炎、灰指甲,1969年因灰指甲吃灰黄霉素而损伤肝功能,2001年仍因灰指甲严重而吃斯皮仁诺几个月,虽然灰指甲好转,但出现肝功异常,血小板下降,诊断为药物性肝炎、肝脾综合征,经西医治疗无效。就诊前的西医检查结果:血常规:白细胞6×109/L,红细胞3.93×1012/L,血小板59×109个/L。B超示:脂肪肝,肝大,脾大(肝肋间厚156mm,脾肋间厚70mm)。肝功:AST45U/L,TP8.4g/dL,GGT76U/L,TBA37μmol/L。刻下症见:乏力,早起口干,常胸闷,矢气多,苔白根腻,面色黧黑,脉弦细,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,方属小柴胡合茯苓饮加石膏、茵陈、丹参、天花粉、鳖甲、五味子汤证(仿鳖甲煎丸)。处方:柴胡12克,黄芩10克,清半夏15克,党参10克,枳实10克,陈皮30克,生姜12克,大枣4枚,炙甘草6克,茵陈15克,丹参15克,天花粉12克,鳖甲10克,五味子10克,生石膏45克。
2004年9月21日二诊:胸闷不明显,仍乏力,矢气多。上方去生石膏,加陈皮30克,另大黄䗪虫丸3克,日一丸。2004年10月8日三诊:矢气减,大便如常。一诊方中加陈皮30克,苍术15克。2004年10月22日四诊:胸闷不明显,腹胀背痒,走路久则乏力,早起不口干。以《外台》茯苓饮合养血祛瘀软坚之品治疗:清半夏10克,党参10克,枳壳10克,陈皮30克,苍术10克,茯苓12克,白芍10克,桃仁10克,当归10克,川芎6克,茵陈15克,丹参15克,鳖甲10克,五味子10克。结果:之后每见口干、苦,肝功见转氨酶升高,以一诊方加减;腹胀,乏力,口不干苦,则以四诊方加减。至2005年4月后,因常见口苦、下肢乏力,苔白腻,脉弦细,症属血虚水盛、寒热错杂之厥阴病,故后期基本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主治疗。如此前后治疗约1年,腹胀、纳呆、乏力已基本消失,精神好转。2005年7月,复查B超示:①肝弥漫性病变(肝内光点增粗不均),②脾大、脾门静脉增宽(肝肋间厚110mm,脾肋间厚50mm)。症状改善,肝脾缩小,予停药观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