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黄芪建中汤

临床使用经验或相关医案

()

  【典型医案]​

  《名医类案》:丹溪治一女子十余岁,因发热,咳嗽喘急,小便少,后来成肿疾,用利水药得愈,然虚羸之甚,遂用黄芪建中汤,日一服,一月余遂愈。

  《治病法轨》:茜泾陶兰亭之子,年二十左右,忽患腹中似蚯蚓鸣,又似鼠奔于腹之周围,且胀满殊甚。甚至神昏不省。众医因不识其病,皆束手无策。延予诊视时,腹中之声隔墙能闻。切其脉,右三部均微细,左关弦甚。(中略)即用黄芪建中汤,加党参、于术以大补其肺脾,又加钩藤、石决、柴胡、青皮、白芍以疏泄肝气。服之两剂而诸恙悉愈。

  《逐园医案》:工人蔡某之妻,每日自午至子,手足心热,心中烦热,不得卧,短气懒言,饮食递减,身弱,艰于步履,不时咳嗽,已数月矣。脉之弦缓,舌苔淡白,口中干,喜漱水而不欲咽,以黄芪建中汤与之,守服三十剂而安。

  《丛桂草堂医案》:朱姓妇因病小产,旋即手冷恶寒,自汗不止,胸闷不欲食,脉息滑而小,舌苔薄白,此产后阳虚,而兼有痰湿阻滞也。用黄建中汤去饴糖,加橘皮、半夏,一剂汗收手暖,二剂痊愈。

  《蒲园医案》:彭某,男,四十岁,萍乡人。头晕,耳鸣,吐痰,心悸怔忡,气短神疲,倦怠无力,食欲减退,全身尽呈暗黄色,二便清畅,舌苔淡白,脉象浮弦无力。素禀不足,操劳过度,营卫失和,脾胃虚弱。此即仲景所谓虚劳之证。议用补土建中法,以黄芪建中汤加云茯苓、茵陈主之。八剂后,黄色减退,头晕耳鸣也轻。后予四君、六君加减调理而愈。

  咳嗽

  许某,27岁,久嗽不已,则三焦受之。一年来病咳而气急,脉得虚数。不是外寒束肺内热迫肺之喘急矣。盖馁弱无以自立,短气少气,皆气机不相接续。既日虚症,虚则补其母。黄芪建中汤。(叶天士: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6年7月)泄泻不食胡晓鹤孝廉尊堂,素体虚弱,频年咳嗽,众称老痨不治。今春咳嗽大作,时发潮热,泄泻不食。诸医进参、术之剂,则潮热愈增,用地黄、鹿胶之药,而泄泻胸紧尤甚,延医数年,无非脾肾两补,迨至弗效,便引劳损咳泻不治辞之。时值六月,始邀余诊,欲卜逝期,非求治也。诊之脉俱迟软,时多歇止,如徐行而怠,偶羁一步之象,知为结代之脉。独左关肝部弦大不歇,有土败木贼之势。因思诸虚不足者,当补之以味,又劳者温之,损者益之,但补脾肾之法,前辙可鉴,然舍补一着,又无他法可施。因悟各脏俱虚之脉,独肝脏自盛,……此病肝木自盛,脾土不胜,法当补土制肝,直取黄芪建中汤与之。盖方中桂、芍微泻肝木之胜;甘、糖味厚,重实脾土之不胜;久病营卫行涩,正宜姜、枣通调,而姜以制木,枣能扶土也;用黄芪补肺者,盖恐脾胃一虚,肺气先绝。连进数剂,果获起死回生。但掌心微热不除,咳泻虽止,肝木犹强,原方加入丹皮,重泻肝木之胜,再进而安。(谢映庐:《谢映庐医案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2年10月)

  虚黄(溶血性黄疸)

  刘xx,男,20岁。起病时发热恶寒,继则面目发黄,经某医院诊断为溶血性黄疸,虽经西医治疗,并输血达2000毫升,但症状仍严重,因此请中医会诊治疗。四诊所见,患者面目淡黄,神色萎靡,唇舌淡白,少气懒言,呼吸气微,全身极度疲乏,头晕心悸,不能起床,夜寐盗汗,时发虚热,口淡不欲食,大便溏,小便自利而黄,脉大而缓软。法取甘温,用黄芪建中汤以补气生血,培土健脾。黄芪12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炙甘草4.5克生姜6克大枣5枚饴糖30克(另冲)。限20余剂后,症状显著减轻。再守上方合党参、当归、茵陈、附片、茯苓、白术等出入,治疗2个来月,病情继续好转,又以归脾丸调理善后。半年后复查,各项检查接近正常,其中红细胞由初会诊时的108万/mm*,增加至406万/mm°;血红蛋白由30%,增加至72%;黄疸指数由50单位,降低为11单位。病遂告愈。(杨志一医案,录自《中医杂志》7 :475,1958)

  虚劳

  朱xx,男,44岁。1972年10月20日初诊。面色㿠白,偶有头晕,多汗,胃纳一般,大便欠调,脉弱苔薄。血小板、白细胞均偏·低。以益气助卫阳为主。黄芪12克白芍9克川桂枝4.5克炙甘草6克党参9克茯苓9克鸡血藤12克当归9克生姜2片大枣15克。5剂。复诊:10月30日。上药连服10剂,自汗已止,眩晕减轻,血象已转正常,原法续服以巩固之。黄芪9克白芍9克桂枝4.5克太子参12克鸡血藤12克当归9克炙甘草9克生姜2片大枣9克。5剂。(何任医案)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