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薯蓣丸

临床使用经验或相关医案

()
风气虚劳

唐氏女,16岁。于辛冬12月,赴邻村饮筵,由于饮食失节,归途复感受风寒,遂发生身疼咳嗽疾,复兼发热下痢。初未加注意,延至次年壬戌春2月,病势增剧。咳嗽喘息,形销骨立,少食而复腹痛下利,午后潮热,面色苍白,行动需人扶持,否则便要倾跌,已造极中之候。某医认为虚劳弱症,应当大补,投以人参、洋参、黄芪、云苓、当归等大补气血药物,数剂服后,病势益剧,转为食少,不眠,咳喘弥甚。该父无计,到寓求治于予师。师与予参考商讨治法,予主张金匮薯蓣丸法,变丸为汤,服毕4剂,诸证皆效,后又4剂继续与服,病愈大半。又与薯蓣丸100粒,每日早晚各服1粒,为期2月余,康壮如初,感激万分,念予不忘。(李西园医案,录自《哈尔滨中医》2:52,1965)

虚劳
冯xx,女,36岁,教师。患心悸、失眠、头晕、目眩数年,耳鸣,潮热盗汗,心神恍惚,多悲善感,智慧记忆锐减,食少纳呆,食不知味,食稍有不适即肠鸣腹泻,有时大便燥结,精神倦怠,月经衍期,白带绵绵,且易外感,每感冒后即缠绵难愈。已经不能再坚持工作,病休在家。数年来治疗从未曾间断,经几处医院皆诊断为神经官能症。1963年春天,患者病势日见增重,当时面色㿠白少华,消瘦憔悴,脉缓而无力,舌淡质胖,舌光无苔。综合以上的脉证,颇符合诸虚百损之虚劳证,投以薯蓣丸,治疗3个月之久,共服200丸,诸证如失,健康完全恢复,以后一直很好地工作着。(赵明锐:《经方发挥》 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版1982年9月)

虚劳风眩
屈xx,男,48岁,教师。1979年1月12日诊:脾胃虚弱,纳谷不香,畏寒惧热,遇风冷则头眩,两目视物恍惚不清,多语则气怯,苔薄脉虚。宜补气和营祛风,予丸剂缓图之。处方:山药90克党参21克白术18克茯苓15克甘草84克当归30克干地黄30克白芍18克川芎18克麦冬18克阿胶21克干姜9克桔梗15克杏仁18克桂枝30克防风18克神曲30克大豆黄卷30克柴胡15克白蔹6克。上20味研细末,以大枣100枚煮熟去皮核为膏,和丸(每丸约重6克)。每日空腹黄酒送服1丸。患者服用3个月后,头眩、气怯大为好转,胃纳旺健,双目视物亦清。(何任医案)

风痹
贾xx,女,63岁,陕西省府谷县墙头乡尧峁村农民。1988年8月13日初诊。自诉十余年来左侧膝盖酸麻疼痛且肿大,口渴,两尺脉细,右关虚大,舌光红无苔。此属脾肾不足,气阴两亏,兼挟风气。治拟补虚祛风,仿仲景薯蓣丸法。方用:山药18克党参12克白术6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川芎6克独活5克桑寄生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0克麦冬15克桂枝3克。8月17日复诊。前方仅服4剂,左膝酸麻疼痛即大见好转,然膝仍肿大。口渴已不甚。两尺脉细,右关虚大,舌红少苔。效不更方,再予前方加阿胶6克,养血滋阴。嘱其多服,以善其后。(连建伟医案)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