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|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

酸枣仁汤

临床使用经验或相关医案

()

  【典型医案]​

  虚衰性失眠

  例1

  陈秘书,1941年1月21日诊。夜间失眠,是劳心过度使然。脉弦细,舌黄,治宜养心安神。酸枣仁15克干地黄21克知母9克川芎9克茯苓茯神(朱砂拌)各12克甘草9克远志9克炒黄芩9克赤白芍各15克黄连3克。服5剂,大见好转。(张志民医案)

  例2

  杨xx,女,44岁,幼儿园教师。1975年4月18日诊。素体肝血不足,面色少华,神疲乏力。近来夜不安寐,心烦眩晕,脉弦细,舌质红苔薄白。​《金匮》云:“虚劳虚烦不得眠,酸枣仁汤主之。​”今当宗其法,拟酸枣仁汤合四物汤加减养肝之体,调肝之用,缓肝之急。方用:炒枣仁12克知母6克川芎3克辰茯苓12克生甘草3克当归身9克生白芍9克佛手6克绿萼梅4.5克(后入)白蒺藜9克广郁金9克紫丹参12克。患者服药5剂,夜寐能安,诸恙悉平。(连建伟医案)

  例3

  张某,女,65岁,1965年12月13日初诊。多年失眠,久治无效。现症:头晕、口干、心悸、心烦、汗出,轻时虽得暂时入睡,但梦扰连绵,重时则连续一二日不得暂时入眠,苔白,舌质红而少津,脉象虚数,左手为甚。证属太阴阳明合病,与酸枣仁加龙牡汤:酸枣仁30克,知母12克,茯苓15克,川芎10克,炙甘草6克,生牡蛎24克,生龙骨12克。结果:上药服3剂后,睡眠已稍安,但心悸烦,自汗出,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,上方加当归10克,白芍12克,桂枝10克,白术10克,继服3剂,一切症状均消,为巩固疗效,继服3剂。 胡希恕医案

  自汗

  许xx,48岁,女,已婚,干部。1960年9月20日初诊。患者素有头晕,目眩,汗多,1星期前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当时血压80/20毫米汞柱。经医务所大夫急救,很快即建,是后仍有心慌、气短、头晕、目眩、嗜睡、汗多,以夜间汗出更甚,食欲尚佳,二便及月经正常。曾经针灸治疗过2月余,并服过归牌汤加川断、巴戟天、牡蛎、浮小麦、枸杞子、小茴香等,未见显效,脉两寸尺沉细有力,两关弦数,舌质正常无苔,认为属肝热阴虚,肝阳不潜,兼心血不足。治宜滋阴潜阳,兼养血宁心。酸枣仁汤加味。处方:酸枣仁9克知母川芎各3克茯神6克炙甘草3克白蒺藜9克珍珠母(打)12克石决明(打)12克女贞子9克怀牛膝地骨皮各6克龟版(打)12克连服数剂。10月6日二诊。服药后诸证见好,汗出大减,尚有心慌及疲乏感,饮食及二便正常。改为丸剂以滋阴养血为主而缓治之。处方:柏子仁(炒)60克枸杞子30克麦冬24克当归18克石菖蒲18克玄参30克茯神18克干地黄60克炙甘草18克地骨皮炒枣仁各30克。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,每日早晚各1丸。以后渐愈,恢复正常。(高辉远等整理:《蒲辅周医案》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1975年1月)

  肝气犯胃

  邢xx,女,38岁。1951年4月18日初诊。患者胃脘疼痛,连及胸胁,剧痛难忍,并伴有呕吐黄绿色苦水。脉弦有力。辨证为肝气犯胃,曾用大、小柴胡汤治之无效。考虑到病久即虚,同时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,故改用本方治之。酸枣仁30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3克。先煎酸枣仁,后入诸药,再煎,分2次服。2剂。二诊:患者服上药后,胃脘胀痛减轻,呕吐黄水减少,亦不再失眠。继用上方,连服8剂后,诸证消失,病告痊愈。(依权经:《古方新用》甘肃人民出版社第1版1981年2月)

  《蒲园医案》:何某,三十二岁,长沙人。一九三六年仲冬,因久患失眠,诸药无效,形容消瘦,神气衰减,心烦不眠寐,多梦纷纭,神魂不安,忽忽如有所失。头晕目眩,食欲不振,脉象弦细,舌呈绛色,两颧微赤。素禀阴虚,营血不足。营虚无以养心,血虚无以养肝,心虚神不内守,肝虚魂不失依附,更加虚阳上升,热扰清空所致。议用养心宁神法,以酸枣仁汤增减主之。北野参三钱,朱茯神四钱,炒枣仁八钱,知母三钱,川芎一钱,珍珠母八钱,百合花三钱,白芍四钱,夜交藤四钱,粉甘草一钱,水煎服。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末冲服。连服三十剂,便能酣卧,精神内守,诸证豁然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