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典型医案]
《蕉窗杂话》:一人,过于劳碌,暇时,恣其酒肉,且食野猪肉,后大发衄血,经四十余人,不能治。三日后,自止。但因是左边头痛如裂,昼夜不安,辞归,请予治。见其人面如长枣,且问前医之治法,悉作血虚,用地黄类滋润剂。予云:吾惟用大剂麦门冬汤加黄连、石膏耳。不十日顿愈,此因诸医惑于血证之所致,而不知为厚味郁结,邪火之证故也。
嘈杂
谢xx,女,45岁,城关镇金溪村。脘中嘈杂,知饥不食,已缠绵月余,连服中西药未能奏效。诊得舌红苔白滑,脉来虚数,胃中嘈杂阵阵,饥不思食,心中空空,少气懒言,四肢无力,痰涎盛而多粘。查阅以前所服多是温胆汤、参苓白术散及西药胃舒平、多酶片之类。此属胃阴不足,虚火上逆所致,拟仿《金匮》麦门冬汤为治。
处方:大麦冬12克水法夏6克红参4克
大枣5枚粳米15克茯苓10克生甘草5克,服3剂。药后诸证见减,仍以前方迭进,数剂而安。(李阆候医案,录自浙江省中医学会:《杏林撷英》1982年8月内部资料)
鼻衄
陆xx,男,50岁,兰州大学干部。1980年3月23日初诊。患者于7天前突然鼻出血不止,尚伴有轻微咳嗽,平素有慢性气管炎和高血压病。住院后血压波动在150/100~120/80mmHg(20/13.33~16/10.67KPa)之间。化验:血红蛋白7克%,血小板124000,出血时间1分,凝血时间1分30秒。体查;鼻腔有渗血,无明显出血点。舌红苔薄白,脉关尺滑数有力而两寸无力。诊断为鼻衄。方用麦门冬汤止逆下气,方中去逗留热邪之粳米,加润燥之蜂蜜,再加竹茹以清络脉之热。方药:麦冬21克党参6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
大枣4枚蜂蜜30克竹茹30克。水煎去渣入蜜,搅匀服。3剂。
二诊:服上药1剂后血即止,嘱其再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。诊其脉,两寸较前有力。患者要求改治慢性气管炎,故又用二陈汤加杏仁、竹茹以治之。(权依经:《古方新用》甘肃人民出版社第1版1981年2月)
肺痿李xx,女,75岁,1981年1月22日初诊。高年形瘦体弱,素来不禁风寒,不耐劳作。稍受外感则每易发热咳嗽,稍有劳累则必定气喘息促。半月前因外感发热咳嗽,未得及时治疗,迁延时日,至今虽外邪自解,但口于咽燥,气喘息促,咳嗽频繁,吐出大量白色涎沫。面色萎黄,纳食少进,口淡乏味,精神疲惫,卧床不起。脉虚缓,舌质淡红少苔。此属肺痿之证,气阴二伤。治拟《金匮》麦门冬汤培土生金,以降冲逆。处方:麦冬12克党参12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10克
大枣7枚茯苓10克粳米1把(自加)。1月25日复诊:服药3剂,纳食增加,口干、咳嗽大有转机,精神好转,已能起床活动。然仍面色萎黄,脉缓右关虚大,苔 薄而略干。脾气大虚,胃阴亦伤,再用前方加山药12克,炙黄芪10克。服7剂后,诸证悉除,已能操持家务。(连建伟医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