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方义:
此上清胸膈之热,下温肠胃之寒,寒热并用之方。伤寒误下后,身热心烦,大便溏泻。但必须具有喜冷食而不敢食之寒热矛盾现象。
翰卿按:此证往往服凉性药后心烦减轻而便溏增重;服热性药则便溏减轻而心烦加重。故必须寒热药并用,方能取效。
【用药大意】
栀子苦寒以清胸膈之热,干姜辛温以温肠胃之寒。
【禁忌证】
凡无上热下寒现象者,不可用。
【类似方剂参考】
1.栀子豉汤:此单纯清热之方。
2.理中汤:此单纯治肠胃虚寒之方。
3.连理汤:此治寒热错杂病证之方,但偏于补。
4.猪肤汤: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,但重点是滋润。
5.猪苓汤:亦为治心烦兼下利之方,但重点在利水。
【历代用药经验择要】
1.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,微烦者,本汤主之。(80)
翰卿按:读本节需了解三个问题:①没有用干姜的具体证状,为什么用干姜?②有表热为什么去豆豉?③用豆豉会不会发生差误?答曰:此证下后利犹未止,所以需用干姜;身热不去,需用栀子、豆豉。所以不用豆豉的原因,我的看法是:本方着眼点在“大下之”三字,因大下之后,表热虽仍存在,但已不重,应该先顾里证,故用干姜温中止利;如表热明显,豆豉是可以用的,因系酵类药,不同于其他表药也。
2.二气散(即本方)治阴阳痞结,咽膈噎塞,状若梅核,妨碍饮食,久而不愈,即成翻胃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
【典型医案]
张志民医案:某男,四十五岁。素有胃痛,时发时止,大便日两次,多稀溏。今日端午节,食粽子多只,又饮烈酒。醉后午睡,忽然大呼胃痛。患者面赤,唇赤,舌红,苔黄,脉弦数。自诉胸中烦热疼痛,急躁,爱发脾气。遂急开一方:栀子、枳壳、干姜和葛花各9克。服后半小时胸痛即减,安然入睡,亦不欲大便。两小时后患者笑脸相送。
陈松筠医案:肖某,工人,壮年体健。初秋患胃脘剧痛,先服中药无效,住某院诊断为急性胃炎。经注射镇静、镇痛及配合针灸治疗,三日夜痛不稍止。诊其脉象弦数有力,舌赤苔黄,心烦,口苦,时欲呕,脘中剧痛不可按。胃气失和,法当清降。拟方:栀子、川楝子各15克,炮姜3克,水煎服。午后3时许进药,黄昏痛减,午夜痛全止。二剂获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