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。。
典型医案
黑疸
有伶人黑疸,投以硝石矾石散作丸,晨夕各进5丸,服至4日,少腹攻绞,小便先下瘀水,大便继下溏黑,至11日瘀尽,次与桂、苓、归、芍之类,调理半月而安。(张璐:《张氏医通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3年8月)
黄疸
王xx,年32岁,于季秋得黄疽证。病因:出外行军,夜宿帐中,勤苦兼受寒凉,如此月余,遂得黄疸证。证候:周身黄色甚暗似兼灰色,饮食减少,肢体酸懒无力,大便每日恒2次,似完谷不化,脉象沉细,左部更沉细欲无。诊断:此脾胃肝胆两伤之病也,为勤苦寒凉过度,以致伤其脾胃,是以饮食减少,完谷不化;伤其肝胆,是以胆汁凝结于胆管之中,不能输肠以化食,转由胆囊渗出,随血流行于周身而发黄。此宜用《金匮》硝石矾石散以化其胆管之凝结,而以健脾胃补肝胆之药煎汤送服。处方:用硝石矾石散所制丸药,每服6克,每日服2次,用后汤药送服。
汤药:生箭芪18克白术12克(炒)桂枝尖9克生鸡内金6克(黄色的,捣)甘草6克。共煎汤1大盅,送服丸药1次,至第二次服丸药时,仍煎此汤药之渣送之。复诊:将药连服5剂,饮食增加,消化亦颇佳良,体力稍振,周身黄退弱半,脉象亦大有起色。俾仍服丸药每次服4.5克,日2次,所送服之汤药宜略有加减。汤药:生箭芪18克白术9克(炒)当归9克生麦芽9克生鸡内金6克(黄色的,捣)甘草6克共煎汤1大盅,送服丸药1次,至第二次服丸药时,仍煎此汤药之渣送服。
效果:将药连服6剂,周身之黄已退十分之七,身形亦渐强壮,脉象已复其常。俾将丸药减去1次,将汤药中去白术加生怀山药15克,再服数剂以善其后。(张锡纯: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版1974年10月)
臌胀(肝硬化腹水
黄根元,男性,57岁,农民。1955年8月15日来我院黄疸专科门诊治疗。主诉:巩膜及皮肤发黄,腹部膨胀不舒,周身浮肿,精神疲乏。病史:胃腹部发胀已有半年,常觉不舒,最近20余日面目发黄,腹部膨胀,周身浮肿,胸闷纳少,容易发怒,大便溏,小便色赤,在浦东乡间诊治,医生诊断为臌胀,认为不治,遂扶伴来沪求医。检查:肝肿大,边缘不明显,脾脏因腹水而不易扪及,腹部膨胀,有移动性浊音,两足有凹陷性水肿,脉濡细,舌苔干白而腻。
诊断:肝硬化腹水。处理:硝矾散2.7克,分3次服。治疗经过:自1955年8月15日起至1956年1月16日止,历时5个月。服药至9月12日时,腹水全退,黄疸亦逐渐减退。此后继续服用,胃纳增加,精神振作,每次单独自浦东来沪,与初诊时判若两人,前后共计门诊20次。(章巨膺医案,录自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7 :33,1956)
评议
女劳疸又名黑疸,系由女劳肾热所致,与酒疸、谷疸不同。其人膀胱急,额上黑,足下热,皆女劳伤肾,少阴肾热之征。若兼见腹胀便黑时溏,为女劳夹有湿热瘀滞,故以硝石矾石散主之。方中硝石即火硝,性味苦寒,能入血分以消坚积;矾石即皂矾,又名绿矾、青矶,性味酸寒,亦入血分破瘀燥湿;至于用大麦粥汁和服者,取其甘平养胃,能缓和硝、矾之峻猛,犹白虎汤中之用粳米也。前贤运用此方,以其散剂难服,恒用炒熟大麦面与硝、矾二石之末等分,和水为丸,便于病家服用。但皂矾入药当烧红,是名绛矾,过服则致涌吐,且忌与茶同服,宜注意及之。案一黑疸,投以硝石矾石散作丸,小便先下瘀水,大便继下溏黑,正如仲景所云:“病随大小便去,小便正黄,大便正黑,是其侯也。”服药后小便正黄,为瘀热下泄的佳兆,大便正黑,系服药后皂矾所染,不必惊慌,非便血也。粜二黄疸,亦用硝石矾石散。张锡纯认为此方“不但治女劳疸甚效,即用以治各种内伤黄疸,亦皆可随手奏效”,以其能“化胆管之凝结”。但以本方治内伤黄疸,还当灵活配伍。如患者黄色灰暗,饮食减少,脉象沉细,当配合健脾胃补肝胆之品,方克有济。
案三一身尽黄,腹部膨胀,大便溏薄,符合硝石矾石散证,故投之辄效。本方价格低廉,服用方便,值得推广运用。现代多以本方治疗传染性肝炎、肝硬化腹水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