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明病就是里阳证。病开始大概都是表证,表证有太阳病和少阴病的不同。在里位上,就是胃肠之里这个里,也有两种病,一种阳明病,一种太阴病,阳明病就是里阳证,太阴病就是里阴证。(阳明病即里阳证)就是病邪反应在里而表现出阳性症状者,古人认为是由经络受病,实质不是那么回事,咱们看这书原先是怎么讲的。
阳明病篇前28条,概要地阐述有关阳明病各方面的问题,可作阳明病的总论读。其中重要者可有以下几点:一、阳明病,即是里阳证,热实于里,则必有胃家实的腹证出现,但热而不实,当亦有身热、汗自出、不恶寒、反恶热的外证反应。腹证和外证,均属阳明病的特征,凡病见此特征之一者,即可确断为阳明病,便不会错误的。二、由于太阳病不解,传里而发阳明病者,谓为太阳阳明;若由少阳病传里而发阳明病者,谓为少阳阳明。另外还有所谓正阳阳明,即专就胃家实的为证而言。三、阳明病不经太阳病或少阳病的传变,而亦有直接发作阳明病者,谓为直中证,太阳篇所出的温病,即属直中的一类。四、阳明病,以能食和不能食,又分中风与中寒的二类。五、阳明病,为热在里,若无汗或少出汗,而小便又不利者,则热郁湿瘀,必发黄疸。六、阳明病,胃家实,以下为法,但有些证候不可下者,不可不知。所述为例繁多,必须逐一默记,对于治疗甚关重要。
阳明病篇后56条,主要是阐明阳明病的具体证治,概要地讲,若阳明病只见外证,而胃还不实者,则宜白虎汤;若复渴欲饮水者,津液已有耗伤,则宜白虎加人参汤;若已胃家实,宜随其为证的轻重缓急,选用三承气汤以下之。但其中亦有由于津液亡失而致大便硬不通者,古人谓之为脾约,宜以麻子仁丸以润下,或须使自欲大便,而行蜜煎导或大猪胆汁等法,导之使下。此外,抵当汤的攻瘀血,茵陈蒿汤的祛黄疸,亦均用于里实,当属阳明病的法剂一类。余者多为因证应变之治,与阳明病证治无关也。阳明病证治结要:阳明病和前之太阳病一样,它不是什么个别的病,而是各种疾病所常见的一般的证。由于它有外证和腹证两方面的特征,这就说明了阳明病可有热而不实和亦热亦实的两种证型反映,若白虎汤证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即属前者;若大小承气汤证、调胃承气汤证等,即属于后者。不过前者证情单纯,而后者比较复杂,故本篇论述,亦偏重于后者。热实于里者,下之即愈,故阳明病虽热实、大便硬,并不可虑,而可虑者为津液再虚,热最耗伤津液,热极则津液未有不虚者,待至病实正虚,攻补两难措手之境,必致不救,此阳明病之所有急下证者,即急下其热以救津液也。不过大承气汤为攻下峻药,用非其证,亦足害人,所以方证之辨,最关重要。但津液亡失亦往往足使大便硬结,如无所苦,当导之,欲自大便,佳。即使大便多日不通,亦只宜麻子仁丸以润下,而不可以汤药下之。抵当汤本为攻瘀,茵陈蒿汤用于祛黄,为因虽殊,但均属里位的实证,当亦阳明病的一类。因并及之,以此类推,则桃核承气汤证、大陷胸汤证等亦均属于阳明病,可勿待言。即如瓜蒂散为苦寒吐药,而祛在上的实邪,亦属阳明病的法剂,不可不知。
里证亦有阴阳二类,《伤寒论》谓为阳明者,即是里阳证,而谓为太阴者,即是里阴证。主提纲:第179条: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。胡希恕注:赵开美、成无己本均把下条置于篇首,今依《金匮玉函经》以本条冠篇首为是。阳明病,即里阳证。胃家实,即病邪充实于胃内之谓,按之硬满而痛者是也。胃家实为阳明病显著的特征,故凡病胃家实者,即可确断为阳明病也。
冯世纶解读:这里要注意,胃家实是辨明阳明病的主要依据,也就提示我们,胃家虚不是阳明病,也可知经方的阳明不是经络脏腑的阳明胃,经方六经辨证不是经络脏腑辨证甚明。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,按之硬满有抵抗者,即谓为胃家实。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胃家实,即实质是里实热。这里亦是相对于太阴病是里虚寒说的,即证在里,排除里虚寒,则属阳明病。结合《伤寒论》第6条可知,口渴、口干是阳明病的特点之一,亦当属胃家实。这里要注意,经方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纲,言外之意,胃家虚寒不属阳明病。又《伤寒论》所称胃是病位的概念,包括食道、胃、小肠、大肠等。以是可知,《伤寒论》的阳明病不是经络、脏腑之属。在临床判定阳明病,主要依据胃家实这一特征,即邪实于里呈里阳证者。辅助提纲:(1)第182条:问曰:阳明外证云何?答曰: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反恶热也。胡希恕注:病在于里者,亦必形于外,故胃家实的阳明病,亦有其外在的证候反应。热实于里势必迫于外,故身热,此热来自里,即蒸蒸发热,与太阳病翕翕发热在表者不同。津液被里热蒸发,故汗自出。身热本应恶寒,但以里热盛极的刺激剧甚,则恶寒的刺激反被抑制,故不恶寒而反恶热也。
按:胃家实,为阳明病的腹证。身热、汗自出、不恶寒、但恶热,为阳明病的外证,热实于里者,当然胃家实,但热而不实者,只有外证也,二者均是阳明病的特征,病见其一即为阳明证也。
冯世纶解读:解释太阳病发热恶寒,阳明病身热不恶寒反恶热,胡希恕老师引用了巴甫洛夫学说来解释,堪称中西医结合典范。(2)《伤寒论》第6条: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胡希恕注:这个病,也是头项强痛,也是脉浮,很像太阳病,但是主要症状是渴,是一个里热为主的证,而无恶寒症状。恶寒的消失可参见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,用电线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给予食物,开始狗很痛苦,经过一段时间,形成条件反射后,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体的反应,机体对电刺激的感觉即被抑制。阳明病的里热对大脑刺激非常大,所以阳明病可以见到谵语,说胡话,里热刺激过于亢奋时,恶寒就被抑制了,所以它不恶寒反恶热。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,是个里热证。上文“名为中风”“名曰伤寒”,这节“为温病”,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的,而不是太阳病里的证,是另一种病,即是温病。冯世纶解读:胡希恕老师注解本条谓:“温病虽然也发热、脉浮,形似太阳病,但太阳病热在表,但发热而不渴,且必恶寒。今发热而渴不恶寒,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。”可知温病、风温不但皆属于阳明病的外证,而且更兼有热甚于内的里证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风温的症状所述与第219条白虎汤方证相吻合,即不但有阳明外证,而且因阳明里热甚出现神志症状。这就是说,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把温病、风温归类于阳明病论治,伤寒与温病原本自明。(3)《伤寒论》第180条:问曰:病有太阳阳明,有正阳阳明,有少阳阳明,何谓也?答曰:太阳阳明者,脾约是也;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是也;少阳阳明者,发汗、利小便已,胃中燥烦实,大便难是也。胡希恕注:太阳阳明者,即指太阳与阳明并病;脾约,太阳病证未罢,而即见大便难的脾约证是也;少阳阳明者,即指少阳与阳明并病,由于误发汗,或利小便,少阳证未解,而即见胃中燥烦实是也;正阳阳明者,已不见太阳或少阳证,但胃家实是也。冯世纶解读:赵开美本、成无己本把本条置于阳明病篇首可见对本条倍加重视,以引人注意。一般认为,本条是讲阳明病的成因,即太阳阳明,为由于发汗太过,而太阳病证未罢,即形成大便难的脾约证;少阳阳明,为由于发汗或利小便,少阳证未解,而即见胃中燥烦实证;正阳阳明,即热结于里的里阳证。实际也在说:阳明病有三种表现,即太阳阳明者,即指太阳阳明合并病证;少阳阳明者,即指少阳阳明合并病证;正阳阳明者,即指单纯里实热的阳明病证。判定阳明病,除了依据胃家实(正阳阳明)特征外,还要依据太阳阳明合病证及少阳阳明合病证来判定。应当指出,太阳阳明、少阳阳明相对而言也是阳明病的外证。
这里应必须要明确温病与阳明病的关系:
对温病与阳明病的关系,前人多有论述,如章太炎说:“至于伤寒与温病,究竟如何区分别?余谓前人论伤寒、温病,混淆太甚;后人论伤寒、温病,分别太繁。惟陆九芝‘阳明为温病之薮’一语,最为切当。盖病至阳明,则伤寒与温病无异。”这里指出了温病属阳明,是符和《伤寒论》原旨的,但章太炎仍是受到《难经》“伤寒有五”的影响,认为伤寒泛指热性病的统称。我们认为,《伤寒论》的“伤寒”,实质是太阳表实证,温病是阳明里热证,通读《伤寒论》全书,所论伤寒皆是太阳表证概念,而无《难经》有五的广义伤寒概念。前面提到阳明病有外证,那么看一看阳明病的外证与太阳病的表证的区别,便可明了温病与阳明病的关系。温病和风温的概念,在《伤寒论》第6条已做说明,即是说温病和风温都是外内皆热,虽然也发热、脉浮,形似太阳病,但太阳病是热在表,但发热而不渴,且必恶寒。今发热而渴不恶寒,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。这里要注意:热甚于里的温病,又是什么病?是六经病的哪经病?很显然不是太阳病、不是少阳病,当属阳明病。试看白虎汤方证,即《伤寒论》第219条:“三阳合病,腹满、身重、难以转侧、口不仁、面垢、谵语、遗尿,发汗则谵语,下之则额上生汗、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”对比第6条,两者证候是相似的,即白虎汤治疗外内皆热的阳明病、温病、风温。因此,温病、风温是外内皆热的阳明病。因此,胃家实、太阳阳明合病、少阳阳明合病、外内皆热的温病、风温,是判定阳明病的大眼目。记忆阳明病:一是症状反应以阳明病提纲为特征;二是症状反应于病位为在里的阳证。
大黄甘草汤。汉。阳明病。大黄甘草汤方(桂林古本无此方) [原文] 大黄 四两 甘草 一两 [用法] 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栀子干姜汤。汉。阳明病。栀子干姜汤方 [原文] 栀子十四枚(擘) 干姜二两 [用法] 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二服,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。
麻黄连轺赤小豆汤。汉。阳明病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[方义]此解表清热、利湿退黄之方(治疗皮肤发黄的皮痒症,连轺就是连翘根,南阳林山注;体股癣及疥疮+金银花蝉蜕;又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)
栀子柏皮汤。汉。阳明病。 [主治] 黄疸,没有可汗之表证(如发热,无汗恶寒等),没有可下之里证(如腹满拒按,大便不利等),而只有内热喜冷等现象。
麻子仁丸。汉。阳明病。麻子仁丸方,[主治]大便燥结小便频数,腹稍胀满,拒按,余热未尽。但没有谵语、神昏等热甚之表现。老年便秘; 大便呈羊屎蛋状便秘;痔疮 等症也常对症